[摘 要] 汉语拼音教学的实效性就是指在汉语拼音教学中目标达成的效果,让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后能获得最大的成效。实效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完成拼音学习后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崇尚继续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的年代,其价值就显得极其突出与重要。实践證明,拼音学习不扎实,就直接影响教师识字教学的进度,以及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扎实的拼音基础对于学生识字以及早期阅读的进行具有极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对汉语拼音正确的发音和书写更是影响终身。
[关键词] 拼音;教学;因素;研究
一年级学生本身对于学习准备不足、学习过程自觉性不强、学习结果的自我意识薄弱,在新课改背景下,他们面临更大的学习困境。鉴于此因,我们关注他们的拼音学习,强调学习的实效性,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
一、制约拼音高效教学的因素
1、课后记读、练习时间不够
拼音学习的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练习、巩固、复习。课堂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一般主要为新授。只有在课后大声地反复朗读中,才能更快更准确地学会。城市小学的生源较广,一半多的孩子父母多为外来打工者,这部分孩子的父母真正关注并帮助孩子学习的少之又少。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自觉地完成课后的巩固和复习。缺失了父母的监督和管理,就无法保证新授知识的落实,影响下一天的拼音学习。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在一个六十几人的一年级新班里,就同时存在着好几种不同层面的学生。有部分学生对拼音一点儿也不会;有部分学生读的不规范,有错误、死板。比如:按照顺序读声母就能读好,打乱顺序就不会了;有的学生在老师教之前,他全会。同一天入学,基础相差如此之大,给老师的上课带来很大的麻烦。
3、学生的思维水平差异
现在儿童的入学年龄越来越小。在一个班级当中,最大和最小年龄的学生可以相差两年。我们切不可小看这两年,此时的儿童正出于大脑发育阶段,思维水平相差就悬殊了。年龄越低,抽象思维能力越差,而拼音本身就是无意的抽象标音符号。
4、其他方面
学生对拼音学习不太感兴趣,感觉拼音学习枯燥无味,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更是很多感觉学起来很吃力,很不喜欢学。当然甚至有的老师自己拼音都读不太准的也有。很多形相似的字母,学生难以分清,如bd、pq、mn、ft。很多音相似的分不清,比如jqx与zcs,平舌翘舌、前后鼻韵母等都是难点。三拼法、直呼法,学生不容易掌握。有些拼音规则学生不明白,给汉字注音很容易写错。特别是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发音出入很大的,更是难以纠正。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1、运用动画演示,揭示拼读规律
口腔动画,辅助发音。在拼音教学中,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声母中的鼻音与边音、平舌音与翘舌音,韵母中的前鼻音与后鼻音,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可以根据它们的发音规律,研究发音的生理特征,制作口腔的纵剖面的发音动画。学生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通过动画的演示,找准发音的位置与感觉,通过练习、矫正,学生很容易地掌握发音的要领,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动画演示,教学拼读。学生在学习拼读时要掌握声母与韵母相拼、三拼音的拼读方法与技巧。在教学声母与韵母拼读时,设计一个“小猴推字母”的动画,设计中注意了推声母的速度要快,推韵母的速度要慢,然后揭示“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的拼读规则。学生将动画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通过练习、内化形成熟练的技能。
2、创设童话世界,享受拼音教学
儿童,特别是10岁一下的孩子,最喜欢听童话,看童话。他们的思维方式带有童话的特点,他们的游戏含有童话的色彩。利用教材中的彩图,创设美妙的童话世界。如教学4《dtnl》这一课,根据插图创编童话故事:小马驮大米,米粒洒一地,小兔追上来,劝它把蹄停。教师边讲边写带有拼音的字、词,故事中重复出现这些字、词时再用教棒指一指。故事一结束,大多数学生已经会借助拼音认读大米、土地、马、兔等字、词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评价小马和小兔。然后,很自然地引出儿歌:小兔,小兔,轻轻跳;小马,小马,慢慢跑。要踩疼了小草,就不跟你们好。
教师和童话形象一起走进课堂。童话故事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一年级的学生,在他们的世界中,“孙悟空”“白雪公主”“奥特曼”……这些都不是虚拟的,而是活生生地活在他们的世界里。在教学中,把他们请进课堂,师生合作扮演童话角色、模拟童话故事来进行教学,效果甚佳。
3、引导学生自编顺口溜,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身创造才能的机会,把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激发出来,把他们想象、创造等多方面的智能开发出来。我认为,学生的创作比教参上提供的内容更有童趣,更贴近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孩子们把顺口溜输入电脑,写上自己的姓名,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并欢天喜地地回家告诉家长,自己是个小作家了,还邀请家长一定要来学校看看他的作品,分享他的学习成果。
总之,汉语拼音的学习,培养兴趣是最关键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把汉语拼音学好。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1999.12.
作者简介:刘菊兰(1984—),本科,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