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以含蓄精炼的语言,整齐优美的形式,和谐婉转的韵律、深沉炽热的感情以及发人深省的哲理,成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诗歌中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人生追求,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古典诗词;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中审美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二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在其教育思想中就有“诗教”说,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时至今日,古典诗词依然以凝练的文辞、优美的声律、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志、深刻的哲理,在当今审美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下面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述古典诗词的审美功能。
一、语言美
文字是文学艺术的基础,古人在创作诗词时,对锤字炼句非常考究。诗圣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苦吟派诗人贾岛则“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则是绝好的写照。
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其精妙在于将红杏人格化了,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之物,写出了红杏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与情趣,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审美的愉悦。王国维言“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确实见得精当。
二、音乐美
朱光潜先生曾在《诗论》中说诗词的音乐性重要表现于重章、迭句、衬字、格律和韵这几个方面。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形成音节上的回环往复。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就形成押韵,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仄即不平。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
三、绘画美
说到古典诗词的绘画美,最典型的要算诗佛王维了,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使至塞上》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它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孤烟再到地上的长河,从近处的孤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它还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孤烟,横的是长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四、想象美
古典詩词将深刻的思想、浓郁的激情、充实的内容都熔铸于凝练的句子里,没有丰富的想象,作者无法创作出具有优美意境的作品。
谈到想象手法的运用,不能不提“诗仙”李白。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的手法,以“三千丈”之白发表现愁思不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同样是惊心动魄。没有黄河捧土可塞的惊人想象,我们就很难懂得阵亡士卒家属的绝望和哀怨。
五、情志美
对于诗人来说,抒情往往和志向联系在一起。这既肯定了感情因素的美学价值,又不排斥理智在审美认知中的作用。
在古典诗词中,对于故土、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就抓住了“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白发”、“泪”等意象,体现了慷慨悲怆的边塞征战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以及对师劳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
对爱情、友情的赞美也是古典诗词的一个永恒主题。
《诗·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痴情冠绝古今;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盟誓令人荡气回肠;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着令人心碎;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缠绵则令人潸然泪下。
六、哲理美
哲理之美也在许多优秀的诗词中得以体现。在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可以启迪读者的心智,进而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美育功效。
汉乐府古辞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鞭策着历代人发愤图强;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鼓舞着人们积极向上;刘禹锡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形象地诠释了新成代谢的规律,向人们昭示了生命的强大;苏轼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强调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总之,古典诗词集语言美、音乐美、绘画美、想象美、情志美、哲理美于一体,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成为新时期审美教育的优秀载体。学生也必将在鉴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3]《唐诗鉴赏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宋词鉴赏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兴武(1982—),本科,甘肃定西人,现工作于定西市安定区教育体育局,主要研究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