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让“鸡肋”变成“鸡腿”

2014-09-25 00:04宋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鸡肋鸡腿语文

[摘 要] 这么些年,经常听一些高三语文教师在抱怨,说学生到了高三更加不重视语文了,上语文课做其他事情,课后更不会主动学习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届不如一届。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漠视语文,争取让学生继续爱上语文课,将语文这块食之无味的鸡肋变成味美肉丰的鸡腿。

[关键词] 语文;教学;鸡肋;鸡腿;方法

现今高三阶段的语文实际情况就是,学吧,考不了高分;不学吧,也拉不大距离。这么一种尴尬的处境使得很多学生学习语文极其无所谓,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数理化生、政史地上,以提高总体成绩,考上理想大学。这种以牺牲语文为代价的求分模式实在令人担忧,吴非老师说:“不学理化生,我们会落后;而不学母语,我们会愚蠢。落后和愚蠢,你选择什么?”我想,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记住这句话,并把这种精神传达给我们的每一位学生,虽然我们无力在高考指挥棒下有所锐意地创新,或者大力改善语文学科的现状,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漠视语文,争取让学生继续爱上语文课,将语文这块食之无味的鸡肋变成味美肉丰的鸡腿。在此,我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其一,也应从高考功利性的角度阐明语文的重要性。就目前的教育形势而言,在内地,尤其是在我们落后山区,教育观念更新慢,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加上高考承载了太多孩子、太多家庭的美好未来,所以一切教学大多还是围绕高考转,语文教学也得入乡随俗。

近几年一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每接手一个班的第一节课,我都郑重其事地向学生严明语文学科对高考的重要意义。我告诉学生:其他科目成绩好的同学,把语文学好,这是锦上添花;其他学科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把语文学好,这将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雪中送炭”两个成语能形象的说明高三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语文在高考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之所以要从功利的角度去阐释语文的作用,主要是“随大流”,与学生在高考战线上、心理上达成一致,免得用那些大道理来使自己排斥于他们之外。

其二,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到了高三,有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在高考面前会很自觉地去学,或者说是必须去学好每一科,还需要去培养兴趣吗?是不是太晚了?这种观点就是对“语文即鸡肋”现象认识不足造成的。高一高二阶段,主要是进行课本教材教学,新鲜内容较多,时间也比较充裕,教师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奋度,但到了高三,主要是知识点的复习梳理,另外就是大量的考试训练,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补充学生乐于接受的东西,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此时,若忽视兴趣的培养,语文课堂便转化成了其他学科的习题课,甚至瞌睡课、休息课。那如何提高兴趣呢?

第一,语文教师应增强自身魅力,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盼着上你的课。说到教师的魅力,这该是一个很宽的话题,仁者见仁,我仅仅只能谈些自身的体会。

1、语文教师应该有些才气。才气的养成在于读书,试想,一位语文教师若不读书,哪来知识的沉淀?课堂上又如何做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一味地照本宣科,岂不是唱催眠曲?才气还体现于写作上,语文教师即使不能下笔有神,至少也要能笔下有文,写点下水作文,或者发表些作品,可以提高威望。才气也体现在口才上,一个表达不力、话语不济的语文教师何以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语文教师应该有些洋气。语文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不要过于呆板和传统,与学生多一点共鸣的话题,多一点相同的爱好,多一点相处的空间,不要以一副“夫子”的面目示人。语文教师也应该注重自己的着装打扮,时尚而不越位,清洁而不奢华,得体而不庸俗,给学生以清朗耐看、大方帅气的印象。

3、语文教师应该有幽默感。同样是传授知识,如果能让课堂多一些欢笑,多一点轻松,减少课堂的恐惧感,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也乐于去接受。但幽默不是放任,更不是低级趣味的谈侃,更不是以哗众取宠去博取学生的欢笑。真正的幽默发自于内在的气质。

4、语文教师应该更有爱心。语文是人文学科,培养健全的人格远重于语文知识的教学。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关爱,如何去承担,如何去发现并践行真善美。这便要求教师要富有爱心,一位没有爱心的语文老师怎么能带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去接受种种熏陶和感染?

当然,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远不止这些,但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个稍有魅力的语文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上几点。老师有吸引力,你所教授的课才有吸引力,你的课堂才有吸引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出发点。

第二,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我所说的改变并不是要彻底颠覆,但必须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人公意识。

高三复习课,涉及知识点太多,每个知识点涉及到的题型也是非常浩瀚,如此繁杂的课堂教学倘若一味地满堂灌,学生肯定是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更是事倍功半。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既然涉及点众多,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问题,为什么不将任务分派给他们呢?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集体为单位,将一个个繁杂的知识点交给学生去梳理,然后让学生上台讲授,教师做补充。既可以一扫语文课堂的沉闷,更让学生有事可做,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尽管高三学习任务重,但语文依然还可以海阔天空,即使是讲析试卷,也可以适时地博古论今。譬如文言文阅读,大多是人物传记,这就可以跟学生讲些关于主人公的阅读材料之外的故事,提起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

其三,高三语文教师不应放弃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进入高三,很多学生,甚至有些学校领导、其他学科教师认为语文应该给数学、综合科目“让路”,早晚自习均可以让出,这种观念是很荒谬的。语文的学习在于循序渐进地日积月累,不可一味冷却。况且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文的渗透,但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心理乃至行为上已经认同并服从了“语文给数学、综合”让路的思想,让出了语文原本很稀少的那点“自留地”。领导的呼吁、语文教师的让步,助长了大环境对语文的轻视,这必然让我们原本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学生们更是将语文抛到了九霄云外。长时间的冷落,一到考试腹内空空,束手无策,更不谈人文精神的沉淀。所以,语文教师在这种形势下切不可放弃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是要同其他学科争时间、抢风头,但该做的事要做,要知道,忽视语文便是对人文的漠视,人文的漠视导致的将是人性的冷漠。

其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语文知识浩瀚如海,考察的内容实难预测,但并不是无章法可循,尤其是阅读赏析题。教师应多做功课,帮学生归纳方法,助学生理清思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学生答题的分数。譬如诗歌赏析,很多学生很难看懂诗意,教师就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教会学生“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教会学生“找”,找信息(时间、地点、季节、事件等),找意象,找煽情字词;教会学生“答”,按“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步骤答题。现代文本阅读,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归纳起来也就那么多题型。就小说而言,大多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四大要素来命题,另外就是对文中语句、段落的分析等。教师就应该多做梳理,多加归纳,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如何答题,告诉学生一些不同题型的答题术语、答题思路,再精选一些题目进行巩固训练,这样学生做起来有章可循、有点可答、有话可说、有分可得,效率提高了,乐趣拥有了,这样的教法自然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认可,这样的老师自然能受到学生的敬重。

这幾年来,我们总能听到一些社会“冷漠”事件,令人痛心的同时也应该激起我们的反思。我总是在想,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不是应该起到更大的作用。

我脑海里经常浮现远古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情景,经常浮现朝堂上那些辩才舌战群儒的情景;我向往着那么多的先人践行“忠孝节义”一生,向往着历史中那无数的文学巨匠饮酒赋诗、以文会友。这些美好的风气、雄辩的才华、高尚的品质、浪漫的气质,不都是文学赋予的吗?

在高考面前,在分数面前,或许语文没有其他科目那么大的长分空间,但语文和高考不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吗?最后,再次引用吴非老师的话,“不学理化生,我们会落后;而不学母语,我们会愚蠢。落后和愚蠢,你选择什么?”所以,语文的重要性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认识到。

作者简介:宋峰(1984—),男,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鸡肋鸡腿语文
善待“鸡肋”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这功能是不是“鸡肋”——话说“飞行模式”
乱世奇商(下)
吃啥补啥
上个星期的鸡腿 最难办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