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2014-09-25 14:25孔庆文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内容

孔庆文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 教学评价 教学价值导向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05-0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以下简称“品德课”)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很难在品德课教学中完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主体是品德、智力、生活能力都尚未形成的少年儿童,品德课教师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从而全面地实现教书育人的课程目标。

一、小学品德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教分离,品德课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现行的学生品行等级评定方法,主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定,缺乏对品德课教学效果的考评,缺乏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考评。不完善的教学评价体制导致品德课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被视为“副科”。因为品德课是“副科”,所以不少地区和学校不重视品德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致使品德课专业教师和专职教师缺乏。以笔者所在的柳城县为例,该县大多数小学品德课教师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主要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由于品德课不是主要的教学考评项目,学校往往默许其他学科占用品德课的课时,品德课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照本宣科,品德课教学多为教师对教材的讲解

由于缺乏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对小学品德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把握不准,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品德课当成了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文化课。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开发和拓展,教学活动变成了枯燥的耳提面命,忽略了品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关系……品德课成为了空洞的政治说教。

(三)形式单一,教学活动缺乏内容上的衔接和学科间的贯通

当前,品德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偶尔采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玩游戏等教学手段,但也是针对单一的教学内容而进行教学设计,很少考虑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很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缺乏与课程目标衔接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很难针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反复性实施德育。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制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对小学品德课教学的评价,应该着眼于对品德课教学效果的评价,着眼于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评价。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制,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突出品德课教学效果评价的即时性。品德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通过课堂观察,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等情况进行即时记录和评价,及时收集、整理并收入成长资料袋中,以此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约束自己,自觉地践行品德课的学习内容,使课堂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制,应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突出品德课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柳城县推行《学生发展水平评价办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学生发展水平评价办法》把4个指标(品行习惯、健康身心、学习能力、生活技能)细化为19个评价要点,要求班级任课教师参与评价,避免了进行品德课教学效果阶段性评价时“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出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了品德课教学效果评价的可信度。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制,应重视评价信息采集的广度,突出品德课教学效果评价的综合性。“学生成长档案袋”是学生一段时间内的成长记录,档案袋中收集的信息是评价学生品德水平的重要依据。品德课教学效果的阶段性评价,应该在认真分析各种学生成长过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资料的分析,了解不同阶段的品德课教学效果和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

(二)把握课程的教学价值导向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可见,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品德课当成知识课来教学或讲授,显然背离了课程开设的基本精神。

把握课程的教学价值导向,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突出教学过程的生活性。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品德课教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教学资源,联系学生的实际,及时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提高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把握课程的教学价值导向,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把课程中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课程中的道德要求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必须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品德课教学应该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真实的自我体验。

(三)强化教学内容的衔接和互通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强调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品德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品德课教材,用章节的形式清晰地反映品德教育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循环上升、逐步提高的过程和教学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要求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体现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品德课教师应该系统地了解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科学地设计学习台阶,分层次落实教学要求,全面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品德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寻求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的内容时,要让学生懂得:要想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不能光靠勤奋,还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出示数学题“1+2+3+4+……100=?”让学生计算,引导其从中发现更好的方法。品德课教学内容与数学课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避免了空洞无味的说教,既使学生增长了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在动手、动脑中悟出“应该发现、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文化知识”的道理。

小学品德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然而,当前小学品德课教学确实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责编 雷 靖)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教学内容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