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艳
【关键词】要素组合方式 语文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13-02
要素组合方式是有效教育最基本的一种课型方式,也是最容易掌握的课型。教师掌握了要素组合方式这种课型,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掌握有效教育的其他课型。要素组合方式中的“要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听、看、讲、想、做以及动静转换这7个基本元素,“组合”是指不同要素的组合、排列,是一个千变万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要素组合方式开展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理特点,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下面,笔者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我的母亲》为例,说明要素组合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要素组合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我的母亲》是现代著名学者胡适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情。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文章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品质,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
笔者筛选了《我的母亲》一文中的关键要素,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即“课前导入—整体感知—品读领悟—引读体验—拓展延伸”。
(一)教学导入
1.教师读课文最后一段“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然后提问学生:这“极大极深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母亲的影响?同时出示与作者母亲相关的图片、简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个教学环节要体现“看、听、讲、读”四个要素。)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认识母亲的形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要求圈画生字词,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教学环节要体现“读、看、想、做、听、讲”要素。)
2.教师提出问题: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突出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分析课文并概括主旨,教师进行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由学生自选要素进行学习,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读、想、讲、听、动”要素。)
3.学生复述课文。
(三)品读课文,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母亲的形象
1.学生读课文中介绍胡适家庭背景的句子,了解作者特殊的家庭背景。
2.教师出示多媒体教学课件,补充与母亲相关的资料。
3.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的不同称呼,如恩师、慈母、严父、严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母亲会有不同的称呼”。
4人作为一个单元组开展合作学习:(1)细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母亲的不同的称呼。(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3)小组代表展示,师生共同点评。(单元组自选方式进行学习,组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责。成果共享,完善知识点的学习,将教学推向高潮。这个教学环节体现“读、看、想、讲、听、做、动”要素。)
(四)引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激母亲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理解文章的主旨。(这个教学环节体现“读、讲、想、听、读”要素。)
(五)拓展延伸,自选方式,赞美母亲
教师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构建倒置性平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请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绘画、朗诵、仿写等,联系生活实际赞美自己的母亲。(这个教学环节体现“想、写、讲、读”要素。)
二、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要素组合方式的思考
(一)要素组合方式与新课改的关系
有效教育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要体现有效、参与、合作、个性、创造,以“互动—主动—能动”作为表达方式,体现民主化管理、大众化活动、多元化教学、个性化评价的教育理念,与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着内在的联系。要素组合方式这一课型要求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7个要素“看、听、讲、想、做、动、静”换着用或组合着用,通过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大组活动进行动静转换,强化关键目标(如知识、能力、创造、合作、品格等)。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执教《我的母亲》一课中,笔者运用了7个要素进行教学,贯彻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精神。
在课前预习环节,笔者让学生自己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需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习重点,设置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如“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突出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然后让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想”“筛选”“记忆”中“看”。此外,笔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为什么母亲会有不同的称呼”,贯彻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要求。其次,对于文中母亲性格的分析,笔者要求学生相互看学习卡,相互讲、相互听,并整理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交给小组长。各个小组成员互相讲、互相听,共同讨论,再整理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提交给大组,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动”,突出了合作与探究的目标。第三,学生就大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精讲、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第四,关键目标的流程性检测。单元组自选方式,展示成果,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绘画、朗诵、仿写等),联系生活实际赞美自己的母亲。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要素组合方式课型与培养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
“想”是7个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过程中的“想”,在创设情境中“想”,在互动交流中“想”,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用个性化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等都是学生“想”的结果。
在教学课文时,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的学生说:“我发现文中有两次写母亲‘哭,但是母亲对嫂子们的哭和对五叔的哭是不同的。”笔者追问:“为什么不同?”对于笔者的提问,学生经过交流和讨论后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学生说:“寡母带着孩子操持家业很艰难。前者是‘轻轻地哭‘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柔声的哭诉有揉碎人心的力量。这种哭唤醒了嫂子们的良知,勾起了嫂子们对母亲的愧疚。因此,‘这一哭过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净日子。而当面对五叔人格上的侮辱时,母亲不再是低声,而是‘气得大哭,还当面质问五叔,绝对不给他一点情面,尽显母亲的刚气和原则性。这样智慧的女人,让人心生敬畏,智慧里透出人性的善良,闪烁着母性的光辉。”学生经过思考、品析,能够很好地理解胡适所说的“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等话语的内涵。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提高欣赏文本的能力。
“做”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7个要素中的关键要素,主要是指肢体语言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分小组合作探究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无论是单元组合作,还是自学课文,都能够积极动手、动脑,在团队中积极探讨,合作解疑,大胆展示学习成果。
总之,教师合理运用有效教育之要素组合方式开展语文教学,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呆板、僵化的情况,形成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要素组合方式开展教学能够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放松,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