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体系结构的优化

2014-09-25 06:31逯笑微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增长极大城市大连市

逯笑微, 吴 煦

(1. 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2. 大连海事大学 法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体系结构的优化

逯笑微1, 吴 煦2

(1. 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2. 大连海事大学 法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研究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认为辽宁沿海城市群中,首位城市的极化作用较强,辐射作用不足;大城市资源、区位、规模相似度高,竞争程度强,内部损耗高;中等城市数量少,小城市规模过小,难以形成有效的聚合效应。应加强首位城市的辐射效应,建立合理的城市间产业分工,保持沟通渠道的有效畅通,形成层级式卫星互动结构。

辽宁; 沿海经济带; 城市群; 体系结构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毗邻黄海和渤海,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面向经济活跃的泛太平洋区域,与俄罗斯、蒙古陆路相连。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的增长极,具有发展“开放程度高、竞争实力强、牵动作用大”的沿海经济的绝佳条件。深入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群规模等级结构,建设合理高效的城市群体系,对于提高东北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体系结构现状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的城市群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市所辖的21个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庄河市、普兰店市、瓦房店市、东港市、凌海市、盖州市、大石桥市、长海县、大洼县、盘山县、兴城市、绥中县)组成,长约1 400 km,宽30~50 km[1],土地面积约占全省的1/4,人口约占全省1/3,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近1/2。这些城市之间构成了“五点一线”的发展格局,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进一步增强,可将其作为一个城市群系统进行规模等级结构分布的研究。

从表1结果看,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仅有大连市,50~100万之间的大城市有锦州、丹东、营口3个城市,20~5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有盘锦、葫芦岛和瓦房店3个,其余11个城市均为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

表1 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

数据来源: 辽宁统计年鉴2012。

二、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体系结构缺陷

根据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群市(县)区非农人口规模(表1)及其等级数量分布情况(表2)的数据计算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的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根据位序-规模法则和城市首位律理论,2城市指数应该为2,而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为1。

式中,Pn表示人口排在第n位的城市非农人口数,n=1,2,3,…,11。

表2 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人口规模等级数量分布情况

注: 数据来源:根据表1的数据计算。

1.大连作为首位城市,极化作用强,辐射作用弱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2城市指数远高于2,而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也均高于正常水平的1。这表明大连市作为首位城市的垄断性相对较高。而综合除人口外的其他经济指标,大连市与其他大中城市相比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以人均GDP论,大连市的指标是除盘锦市外其他城市的2~9倍。而其他部分经济指标,大连市则远超其他5个沿海城市的总和[1]。城市群内结构失衡将导致优势资源向大连市进一步集中,促使首位城市极化作用进一步加强,影响辐射作用的发挥。

2.大城市资源、区位、规模相似性较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竞争程度加剧

大城市作为城市群结构中的次增长极,应具备较强的资源吸引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中的50~100万的大城市为锦州、丹东和营口。由于辽宁沿海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垄断性较高,资源向首位城市集中,这种状况必将导致大城市可利用资源的大量减少。三大城市规模接近,在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定位、区位特征,以及资源优势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将导致三城市形成对较少的同类资源的恶性争夺,不利于形成高度协作性的区域经济结构。高竞争程度、高资源消耗和低发展速度导致这些城市无法成为城市群内的次增长极,难以发挥对周边小城市的扩散功能。

3.中等城市数量较少,人口规模比重过低

中等城市在一个城市群中的作用类似于金字塔的塔底,是一个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2]。中等城市通常具备充裕的中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适宜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中等城市对于形成城市群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分工十分不利。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中的中等城市有3个,人口规模占比为19.87%。作为第三规模等级的城市,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来看均属偏低。而且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一数量和比重也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这必然导致中等城市本身和城市群体系发育不健全,不利于城市群内部分工和产业结构形成,并削弱城市群内部凝聚力和逐级推进的扩散效应。

4.小城市人口规模过小,难以与大中城市形成聚合效应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中包括11个小城市,数量占整个城市群城市总数的60%。从全国数据来看,小城市数量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11个小城市规模比重之和仅为19.6%,这一比重又属偏低。具体来看,仅有庄河、普兰店和大石桥3个小城市的非农人口规模接近20万水平线,其余8个县市非农人口规模在10万左右。说明这些市县仍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城市凝聚力不足,实力较弱。作为城市群的基础级别,其将难以承担城市间经济逐级扩散效应最终节点的功能,难于与大中城市建立起资源、信息交流通畅,互动频繁的交流渠道,从而影响整个城市群经济聚合作用的发挥。

综合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存在着规模等级结构不合理、核心城市扩散效应不明显、大城市竞争激烈、信息、资源、资金交流不畅等缺陷。首位城市大连市作为非农人口规模超过200万的特大城市,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大连市所辖的瓦房店市、庄河市和普兰店市在其所属等级中也都排名靠前,实力较强。然而与全国其他较为发达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相比,其非农人口规模仍然较低,这导致大连市的极化作用较强而对周边城镇的经济扩散作用较弱[4]。人口规模超过50万的3个大城市之间规模实力和资源优势较为接近,导致产业结构相似度高、竞争程度加剧。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规模偏小,不足以承接来自首位城市和大城市的经济扩散,造成整个城市群资源交流不畅。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群规模等级体系,促进城市群整体功能的发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体系结构设计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的。经济增长极的载体可以是产业、城市或者其他的潜在增长极[5]。就城市群体系而言,首位城市作为核心增长极,大城市作为次增长极,形成完整的不平衡发展体系。以增长极和次增长极的高速发展和扩散作用带动整个城市群增长,使城市群较好地承担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功能。据此对城市群体系的一般结构进行设计,如图1。

图1 城市群体系内层级式卫星互动模型

根据图1的模型,合理的城市群结构应具备如下特征:

(1) 首位城市扩散作用大于极化作用。增长极理论认为,在不平衡发展的过程中,增长极发展通常要经历极化作用大于扩散作用的阶段,而后在政府的干预下才有可能进入扩散作用大于极化作用的阶段[6]。首位城市的扩散效应是城市群体系内部能否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的首要条件。当首位城市的极化作用明显时,城市群内的分化效应显著,城市之间的差异化程度加剧,弱化城市体系的整体效率。

(2) 按规模等级高低形成由少到多的层级式卫星互动结构。低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应高于高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且应在地理位置体系分布中对高规模等级城市形成环绕,并形成一个整体对更高规模等级城市的环绕。

(3) 城市之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层级式卫星互动结构的形成使得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具备了有效的物质载体,相互协作紧密联系的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使得城市群内的聚合效应大为增强。

(4) 沟通渠道畅通,城市间互动频繁。城市群体系内部在长期的沟通交流中,通过市场协调将形成一套独有的互动方式。政府的干预作用将有可能帮助形成和完善城市之间的沟通渠道。

四、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体系结构优化的建议

1.提升首位城市大连的核心地位,增强扩散效应

形成具有良好协作效应的城市群的首要条件就是首位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整体规模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大连市的非农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一些具备增长极扩散作用的超大城市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如何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政策倾斜和政府干预,加强大连市的建设,使其具备在城市群中较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及扩散功能,是优化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体系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大连市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促进了地理空间、人口规模及经济实力的提高。同时,推进1小时都市经济圈的建设,将使大连市尽快成为辐射辽宁沿海经济带其他城市的现代化大都市,从而将整个城市群联系成为统一的体系,较好地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聚集、互补、协同和聚合效应,使之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2.依托资源优势,形成合理的城市间产业分工,增强产业联动效应

城市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城市群体系内建立协调良好的产业互动,是城市群能否较好地发挥协同效应的另一个基本条件。而根据各个城市资源优势,确立产业发展方向,扶植重点产业,是建立合理城市群产业分工的重要途径。

(1) 大连市应重点发展高技术水平、高知识密集、高人才集聚的高端服务业。大连市聚集的非农人口中,具有高等学历的高水平人才比重较高。一方面,大连市内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其中有较大一部分留在大连市区工作;另一方面,大连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倾斜及优美的城市环境也吸引了大批外地人才。高层次高比例的人才结构是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基础和前提。同时,环境污染水平较高且占据大量土地资源的制造业不适宜在大连市区内部发展。全域城市化战略实施后,大连市区内原有制造业企业也将逐渐向普兰店、庄河等地区转移。

(2) 大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应呈现生态位错位,选择具有较强差异性的产品定位。大城市在非农人口规模,城市区位及资源优势等方面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如果缺乏有效地政府引导,较易造成产业结构和产品定位等方面的高度趋同,带来大城市之间竞争程度的加剧,加大资源消耗。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城市应着重在目前的优势产业方面进行产品和市场细分,同时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产业分工和互动,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次增长极的确立创造有利条件。

(3) 扩大中等城市数量规模,促使其承接制造业转移。中等城市从数量和人口规模上均低于大城市水平。一定数量的中等城市是形成城市群层级式卫星互动结构的基本条件,缺乏足够的中等城市对大城市和首位城市形成环绕将导致核心增长极辐射影响力的断层。政府应有倾向地发展一定数量的中等城市,加快推进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将核心城市的制造业企业向中等城市转移,使其成为大城市服务业的基础,避免产业空心化,形成金字塔形产业结构。

3.建立合理的协调机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群体系内沟通渠道

沟通渠道的畅通是加强城市群体系内部联系,促使城市之间经济联动效应良好发挥的先决条件。在城市群发展的早期,建立政府引导及城市群各级政府之间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是促进城市之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群内部的无阻碍联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城市间交通网络的建设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扩展城市空间范围,改变城市群的外部形态具有十分明显的指向性作用。完善的城市群交通网络对城市群的区域条件和作用范围,对改变城市群内部的产业空间结构也具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应设计行之有效的协商对话途径和信息平台,对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进行协调,使得城市之间资源开发、城市布局和吸引投资方面形成有效合作,加强城市之间联系程度。

[1] 赵维良. 美日城市群发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启示[J]. 党政干部学刊, 2010(2):29-31.

[2] Miller E J, Hunt D. Microsimulation Urban System Computers[J].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 2004,28:9-44.

[3] 刘小瑜,胡俭. 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5):71.

[4] 王伟凯,黄志基,贺灿飞.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评价:基于新经济地理的视角[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9(7):82-91.

[5] 王德起. 城市群发展中产业用地结构优化研究:一个逻辑机制框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20(5):36-44 .

[6] 刘静洋,董革冰. 沈阳经济区构建与辽宁旅游竞争力提升[J]. 沈阳大学学报, 2007(1):37-40.

【责任编辑刘晓鸥】

OptimizingofStructureofLiaoningCoastalEconomicZoneCityGroup

LuXiaowei1,WuXu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2. Law School,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is studi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primate city is strong and the economic radiation function is not adequate; big cities are similarity in resources, location and scope; they have strong level of competition and high internal loss;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n effective aggregation effect, because of the quantity of medium-sized cities is too small, and the whole scope of small cities is tiny. To form the interacting hierarchy satellite interacting structure is the effective path to optimizing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Governments should enhance the radiating function of the primate city and establish reasonable industrial division of cities. Communicating channels ought to be kept valid and free-flowing.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urban agglomeration; architecture

2013-11-19

逯笑微(1981-),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讲师,管理学博士。

2095-5464(2014)03-0295-04

F 062.2

: A

猜你喜欢
增长极大城市大连市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大连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DALIAN THE SEA IN THE NORTH
Book6 Module1 Small Talk Teaching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