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刍议

2014-09-24 14:45王寿林窦爱兰
观察与思考 2014年9期
关键词:霸权主义秩序和平

□王寿林 窦爱兰

国际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对国际关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的相对稳定的战略与策略谋划。国际战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国际战略全局形势的认识;二是一个国家对其在国际战略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三是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国际战略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外交政策适时地进行了调整。作为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基础的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正是在这种变化着的国际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

对国际形势发展的全局做出一定的判断以及根据这种判断制定相应的对外政策,是国际战略的基本内容。而一定时期的世界格局对一个国家的国际战略有着重大的影响。所谓世界格局,一般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由于力量对比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战略态势,这种战略态势形成了一定时期国际关系的格局。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研究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就是对国际关系进行全局性的宏观把握,这是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本质特征,预测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提,也是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的重要依据。

从国际背景看,1980年代前后是国际形势酝酿和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的时期。以美苏冷战为特征的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经过长期争霸已走向末路,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多极化趋势有了明显增强,使东西方对抗的两极格局的作用不断被削弱。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形势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美苏两国的关系从对抗转向对话,从紧张转向缓和。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1980年代末东欧剧变、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标志,最终宣告了东西方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开始进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过渡时期。自那时起,国际格局的总体框架是一超多强。在综合实力上美国独占鳌头,但美国建立由它主导的单极世界的企图,遭到日本、欧盟和俄罗斯、中国的反对。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实际上存在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中国五大力量中心,但各极的实力相差还比较悬殊,还面临着美国霸权主义的威胁,因而离真正的多极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各国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表明,在当今时代,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孤立地进行,而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一个国家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世界经济还呈现出集团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已被看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这无疑为我国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趋利避害,发展自己,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机遇还是挑战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处理得好就是机遇,处理得不好就成了挑战。机遇说到底是我们成功地应对挑战的结果。

正是在国际形势发展出现重大转变、世界大势呈现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远见和政治勇气,高屋建瓴,把握时机,善于依据新的形势,重新审视我国以往的国际战略,适时地改变了某些不符合当代实际的战略判断,充实了诸多反映时代特征的新鲜内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际战略理论体系,从而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美关系在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中苏关系在消除三大障碍后实现了正常化,中日双方在反对霸权主义的前提下签订了和平条约,中印关系在互谅互让的气氛中有所缓和,中国与欧洲各大国的关系也相继出现了良好的局面。

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以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一个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外部环境作为我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基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在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正确估量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为实现我国国家利益而作出的对外关系领域内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

(一)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独立自主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与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按照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就是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是我国国际战略的根本目标和最高准则。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国际法赋予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利。坚持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权,是中国的根本利益和中国外交的根本任务。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少数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统一、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粉碎它们对中国进行渗透、颠覆、分化、西化的图谋,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应有之义。为了捍卫我国的国家主权,邓小平坚决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所谓人权问题来干涉中国的内政。他指出:“国家关系应该遵守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干涉别国的内政。”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12、3、57、156、162页。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为,中国人民都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统一,而领土完整和统一是一国的主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12、3、57、156、162页。。

其次,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坚持实事求是,伸张正义,不拿原则作交易。邓小平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12、3、57、156、162页。在中、美、苏大三角中,“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12、3、57、156、162页。。我们不靠近谁,不针对谁,不屈服任何大国的威胁和压力,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结盟关系,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在世界上真正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和平大国的形象。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不能坐到别人的车子上去”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12、3、57、156、162页。。“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谁侵略别人我们就反对谁。”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12、3、57、156、162页。邓小平确立的不结盟原则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拓展中国外交活动的空间,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在国际关系中,既维护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利,也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相同权利,永远不搞霸权主义。邓小平认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①②③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96、56、359页。中国历来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应一律平等地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和外部事务,反对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

最后,为了促进各国政党关系进而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原则建立新型政党之间交流与合作关系。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尊重世界其他国家的独立自主。中国一贯主张,尊重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主张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任何政党、任何国家都不应对别国的内部事务指手画脚,更不能不尊重别国的主权独立而横加干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关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恢复了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关系,发展了与其他国家政党的关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党所在国的国家关系。

(二)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旨。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邓小平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首先,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纲领,作为我国国际战略的基本任务。他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谁搞和平我们就拥护,谁搞霸权我们就反对。因为现在对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来自霸权主义,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其次,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力军,是我国的天然盟友。每当我国在国际上遇到麻烦,需要朋友的支持时,第三世界总是站在我们一边。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巩固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邓小平指出:“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③

再次,积极调整和发展同各大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积极寻找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受两极国际格局的影响,我们在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同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存在着“以苏划线”、“以美划线”等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处理方式,从而使我国与美苏等大国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战略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局势,邓小平在坚持反对霸权主义这一原则的同时,提出要处理好正常的大国关系,坚持同所有国家都要加强来往,对苏联和美国都要加强来往,还要同欧洲和日本发展关系;指出中国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要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在处理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时,既要考虑自身的长远战略利益,也要充分尊重对方的切身利益,不计较历史恩怨,不搞意识形态争论。我们坚持“这一方针,一天都没有动摇过”④。

最后,重视搞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对于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现存的领土领海争端,我国历来主张根据不同情况用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对于同印度存在的边界领土争端,我国主张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基础上,合理解决边界划分问题;对于同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存在的领土和领海争端,邓小平提出在“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基础上加以解决。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留待以后解决。

(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基本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由几个大国瓜分胜利果实和划分势力范围为基础的,政治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竭力推行霸权主义,经济上西方大国控制着世界市场。一定的国际秩序总是受一定的世界格局的制约和影响并与之相适应,随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便成了当今世界必须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邓小平在经过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是国际形势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的必然产物,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目标的继承和发展。1974年6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指出,中国政府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988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印度总理拉·甘地时说:“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上,各国斗争的焦点有二:一是主体问题,即建立大国主宰世界、少数人说了算的秩序,还是建立民主管理、共同决策的新秩序;二是价值问题,即建立霸权秩序,还是建立公正、合理、民主、稳定的新秩序。邓小平认为,国际新秩序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保证各国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应保证所有国家的地位平等,不允许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应在互利互惠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各国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国应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发挥好协调和监督作用,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邓小平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阐述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准则、主要内容和战略构想,为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普遍的国际意义。

(四)积极推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

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之一。邓小平曾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要实现我们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不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成果和资金不行。在邓小平看来,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只有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吸引外资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补充,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补充;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邓小平认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既要向发达国家开放,也要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这种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其最大益处在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实行全方位开放并不是没有重点。根据我国缺乏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状况,目前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雄厚,有外资可以引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比较先进,可以节省我们许多时间和财力支出,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五)我国对外工作既要坚持韬光养晦,又要坚持有所作为的方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邓小平科学地提出我国的应变策略方针:“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24字方针,包含着深邃的战略洞察和深远的战略意图。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应当处变不惊,审时度势,待机而动。作为一个处于国际政治斗争风口浪尖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国力尚需更大发展、国内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应急于显示国力,对于国际政治纷争不应反应过头,中国的第一要务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综合国力搞上去;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应在国际政治斗争中无所作为,否则中国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大国的气概和魄力,就显示不出中国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存在和份量,因而中国在国际政治斗争中应当有所作为。本着这24字方针,中国外交在国际局势面临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关键时刻不仅没有迷失航向,反而乘风破浪,驶入了一片新天地。

猜你喜欢
霸权主义秩序和平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秩序与自由
秩序
柏林墙
“和”的时代实践价值与新型大国关系
“握拳而立”
博弈·和平
韩国媒体眼中的中国霸权形象
期盼和平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