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赞赏来“保健” 用批评来“治病”

2014-09-23 22:30王云霞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王旭明满堂灌于漪

王云霞

当教师总不免被别人听课评课,那时候很幼稚,如果别人多赞赏则面上虽谦但心中甚喜;如果多批评,则面上假意认同但心中多有不服且对评课者从此有了不满。后来,在别的同事的言语和表情中得出了一样的结论,于是我便怵于评课、慎于评课、虚于评课了。虽然内心也知道这有违“真诚”二字,但为不惹人厌,有利于相处,也便避重就轻了。

然而后来发现如我者何止一人。近来听课甚多,评课亦不少,人们抛出的烟幕弹实在太多,不光听课的人易被迷惑,就是讲课的人可能也如坠云雾。

一种评课为“盛赞”。有的人先将讲课的人各个方面夸赞一番,最后总结说:至于缺点,现在实在没有。还有的人采用侧面烘托法,说:就我看,就连某某专家也不过如此。还有的人用自己的谦虚衬托别人的优秀,说:自从听完这节课,我回去整整埋头苦学了几个月。如是等等。

还有一种评课为“略略批”。且听人们的措辞:“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是不是写一点板书,好一些?”“有一个小疑问,想请教一下某老师。就是您课上没有组织学生分析文本,是不是另有原因?”“好像觉得有点本末倒置,也不能这样说,就这个地方好像有点问题。”“在您给学生发展空间的情况下,能不能再多给一些?”其实这节课是典型的“满堂灌”。

如果没去听这些课或者没有认真听课,听以上评课,会觉得这些课简直好得无可挑剔,且可赶超某专家,直逼某大家,即使有瑕疵,那也是瑕不掩瑜。但是作为一个亲临现场的人,听到如此评课,实在是如鲠在喉!

我们的课就那么完美吗?我拜读过语文界大家于漪老师的专著,读过她不少课堂实录,我一直都在叹服于漪老师思想的深邃和课堂的精妙,然而于漪老师竟然说自己上了一辈子遗憾的课。我实在也想用侧面衬托法反省一下:像于漪老师那样学养深厚钻研教学的人尚觉课堂有憾,我们的课难道就真的十全十美了吗?

我想,能够为大家讲公开课的老师一般来说,总有一些长处。比如外在的气质或内在的素养,比如设计的新颖或流程的自然,比如课堂应变的灵活机智或课堂语言的简洁精准,比如解读文本的深刻独特或课堂读写的精彩精致。

但是有长处不等于没有短处。有学识者不一定善于表达,不是常有人感慨某老师肚子里有东西,就是倒不出来吗?善于表达者不一定善于设计,大面积的“满堂灌”现象不是比比皆是吗?善于设计者不一定善于应变,现在不是流行“几加几”的模式吗?生硬刻板的程式正在扼杀课堂的生机……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听别人评课绝不能因为有人大加赞赏就沾沾自喜,如庄子《秋水》中的河伯一样“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定要如《论语》中所言“明辨之”。而对于别人的“略略批”则应“深思之”。评课人口中的“小建议”实则是自己课上的大问题。比如板书。不管是哪一科的老师,最起码每一节课内容的标题应板书。板书因需要而写,有的人还特别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一番功夫以求尽善尽美。但在公开课上板书一字没有总觉得不妥当。再如评课人所说的“本末倒置”,这更是设计上的一大失误。学生学习有自己的认知规律。就诗歌来讲,一般遵循一定的规律,比如写了什么,特点如何,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或情感态度,最后是表达的技巧如何。如果教师领着学生读过之后就让学生谈诗歌的情感,不是有点勉为其难吗?教师并未为学生的理解和表达铺路搭梯,就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营造出踊跃发言的热烈场景,实在是缘木求鱼。所以,我想如果有人能够轻描淡写地提出这样的说法恰恰应引起讲课老师的高度重视,应该深思自己教学的思想观念是否出了问题。

其实评课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那就是“狠狠批”。当然这种评课很罕见,而这种风格当以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为代表。他曾经当着五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语文教师的面批评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说她的课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语文课”,此举引起一些听课老师的不满,认为“太刻薄,太尖锐了”,称之为“毒舌”,而且担心这样做,那位讲课的女教师无法接受。

我想除了无端的诬陷,评课中的批评意见一定是有原因的。遭到批评固然脸面上不好看,但是一则成年人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二则也知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正是那些直言不讳的批评才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正是那些毫不留情的批评才促人深刻反思。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多有一些王旭明来为我们评课,这样我们会进步得更快一些。

而在如今大家都一团和气的氛围中,期待“毒舌”的出现似乎希望渺茫,大家往往是出于善意的鼓励而避重就轻,或者是出于人际关系的考虑而模糊优劣。

所以我们在听别人评课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别人轻描淡写说的“不足”和“建议”。如果别人一味说好,那就权当“心灵保健”了;如果别人有建议、有批评,那我们就应该反省、改变、提升,为自己的教学“治治病”!

猜你喜欢
王旭明满堂灌于漪
世上真人何处寻
——王旭明老师印象
Strain-tuned magnetic properties in(Ga,Fe)Sb:First-principles study∗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向40分钟要质量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