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问题根本就不是猫不猫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才是重点
最近,在深圳中学,一群流浪猫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环境优美的校园内生活着10余只流浪猫。它们出没于教室、饭堂、图书馆,给紧张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然而,猫也有不温顺的时候,今年4月,一名学生在教室里不慎被流浪猫抓伤。事发后,学生家长要求学校采取措施将流浪猫赶出校园。而学生社团的一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希望猫能继续留下来。
赶走还是留下?6月13日,流浪猫引发的一场特殊听证会在深圳中学举行。主持会议的是学生——“学生议事会”的“议长”王义淳,投票的是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听证会的程序、议题的设置、计票的方式,全部由“学生议事会”的同学们独自完成。
在自由讨论环节,有七名学生、一名家长、一名教师进行了发言。曾经被猫抓伤的学生家长支持驱逐,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奢谈爱心的场所”;爱心学生则认为,“在和流浪猫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慢慢地学会和生命相处,这种事情毫无疑问是一个有益的过程,那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个有益的过程变得健康,变得安全,而不是完全封杀,因噎废食。”
激烈的思想交锋后,进入现场表决环节。“学生议事会”在大屏幕上列出要表决的七项议题,以及利弊。最后由听证会设置拥有投票权的38名代表逐一举手表决,现场唱票,还有学生进行监督。根据投票结果,流浪猫将被留在校园,定期打疫苗、施行绝育手术。学校将为流浪猫提供住所,并由特定学生组织负责猫的日常起居和普及有关知识。听证会后,主张驱逐流浪猫的家长表示愿意妥协,尊重多数人的意见。
媒体评点: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徐晓迪博士参加了本次听证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一个参与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围观的社会。这个听证会很好地诠释了我们民主、法治、公平的深刻内涵,带给学生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觉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不光是个口号,还需要行动,而参与就是贯彻行动的过程。他认为在以人为本的公民社会里,公民的意识极大地被唤醒了,那么就必须有相应的合法程序,让这种参与感得到体现。在未来的中国,这种程序会代表一种方向、一种潮流。深圳中学的学子们就是这种潮流的先行者。(《中国青年报》)
话题拓展:公民意识;多元声音;尊重生命;包容;你有权利说“不”;规则与诚信;民主的细节;一节民主教育课……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