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娣
[摘 要]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时思维呈游离状态,无法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师通过优化教学语言、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参与评价等方式,有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倾听能力;优化语言;创设情境 ;参与评价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上课时思维呈游离状态,注意力涣散,不能专心听讲,对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发言似听非听、似懂非懂。由于不会听、听不懂,不能正确迅速地领会和接受信息,无法做到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常常处于“赶不上”的消极状态。
一、优化教学语言,让学生爱听
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力,无论是课堂导入语、教学过渡语,还是教学中的提问、总结或评价,都要正确、精练、真诚,简洁易懂,富有情感色彩,能够吸引学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一册《江南》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一边让学生欣赏江南风景,一边配上抒情的乐曲,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我们的家乡就在江南,这里的河流纵横交错,这里的池塘一个连一个,人们称之为‘水乡;这里种的水稻碾成大米,做的米饭清香诱人;这里养的鱼虾又肥又壮,所以人们又称它‘鱼米之乡”……此时的学生注意力分外集中,他们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又从教师的介绍中进一步了解江南的特点,喜爱之情由然而生,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思维与情绪处在一个相对稳定、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这样的导语,对领悟课文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鼓励参与评价,让学生善听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反馈环节,教师不能全都包办代替,即使是低年级,也应把评价的机会让给学生。学生有了评价他人的内心需要,才会更注意同学的发言,更认真地倾听。
例如朗读课文时,教师先明确朗读要求,初读课文时,提出“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这样的较低要求;当学生对课文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时,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学生精读感悟课文时,提出更细致的语感要求,如读出“喜悦、悲伤、委屈”等语气。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完后说说朗读的同学读得怎么样,是否达到要求;从他的朗读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了评价别人的需要与习惯,便会在朗读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教师持之以恒,坚持这样训练,学生能逐渐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朗读除了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提出精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听课文,读完后让学生讨论问题。如学生倾听时有了目标的明确,自然十分专心。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低年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课堂发言往往只注意自己,不懂得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吸收别人发言中的可取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听完后在他发言的基础上,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赞成,或补充,或纠正。只有专注、耐心地听别人的讲话,才能了解别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经常进行这样的课堂常规训练,学生逐渐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随时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能力便能得到巩固与提高。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多听
“口语交际”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听与说的双向互动过程,它强调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如第四册有个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学会转述”。教学中,“听”是“转述”的基础。课堂伊始,教师可通过课堂表演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学生们都兴致盎然,纷纷准备扮演那个去通知“李响”(文中的人名)的人,老师则扮演请假的李响。请几个同学来转述后,对转述较清楚的同学,老师说:“你讲得真清楚,我一听就明白了,谢谢你!”对转述得还有遗漏的同学,则故做困惑进行提醒。这样,在愉快的游戏中,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再如游戏“悄悄告诉你”,将“听”与“说”结合起来,既充满了神秘感、新鲜感,又有竞争性。游戏中,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教师先把一句话告诉第一个学生,请他傳给后面的同学听,看哪一组最后一位同学能又准又快地说出这句话。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