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复强
(德州学院山东·德州)
城市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大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和巩固,但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现有的小城镇零星散落在幅员辽阔的平原上,难以接受大中城市“极化”作用的辐射。因此,应当通过城市化,建立自己的经济增长极,从而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为此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发展自己的区域中心城镇尤为必要。
区域中心城镇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相对于小城镇,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完备、文化凝聚力较强、产业结构合理、有一定特色产业,对周边农业区有较大“极化”作用的中心城镇。它是在小城镇建设起步后,发展举步维艰的困境下,实现农村城市化,带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1、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地方人口密度小,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差,不具备发展城镇的条件,而欠发达地区现有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都处于自然条件、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本身具有发展优势。应当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优先在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发展区域中心城镇。
2、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使更大范围的财力得以集中起来,增强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中外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较少,小城镇过于分散的特点,使得小城镇难以接受大城市的辐射。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现存的分散的小城镇经济实力一般较差,不易解决自身的财政问题,难以发展。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使更大范围的财力得以集中起来,增强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
3、区域中心城镇比分散的小城镇经济效益更高,更易谋生,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会,有更好的科学教育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在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流动过程中,比小城镇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人口容纳能力。
4、积极发展区域中心城镇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可以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区域中心城镇能呈现给城乡居民真正的城市形象,通过产业聚集、商机凝聚、科技发展、功能完善,成为区域内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势必对城乡居民在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创业产生巨大吸引力,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5、发展区域中心城镇,有利于区域内产业合理布局,突出产业特色,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发展县域内区域中心城镇便于区域中心城镇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突出产业特色,凝聚商机人气,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规划建设,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人才、资金、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同县城相当的城市规模和水平,从当前小城镇所欠缺的居民稳定性、文化品位、人才聚集、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和管理等各方面,实现真正的城市化,使区域中心城镇同县城一起成为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促进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1、传统地缘关系和频繁的民间交往,构成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镇发展的可靠基础。地缘临近不但促进了频繁的民间交往,而且深化了感情,增强了相互包容性,同时使经济交往更加密切和富有成效。如武城县的老城镇、杨庄乡和甲马营乡,都地处本县的西南一隅。老城镇是传统老镇,自古以来就凝聚了大量的人气和商机,再加上这几个乡镇都以棉产品加工和棉纺织业为主要支柱产业,老城镇成为了这几个乡镇重要的人才和商品物流中心。同时,民间自发的农户间土地承包和民间借贷等经济活动,早已打破了乡镇界限的束缚,在大范围内频繁进行,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发展区域中心城镇已具备了很成熟的潜在群众基础。
2、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为区域中心城镇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平原农业区虽然没有取得沿海发达地区那样辉煌的经济发展成就,但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大幅度改观,特别是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一些地区村村通目标的实现,以及信息网络的逐步普及,再加上随着收入增加,交通工具的改善,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原有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已大大缩短,为发展区域中心城镇,扩大其辐射和带动范围,提供了前提条件。
3、经济发展正在促成相邻乡镇事实上的地域和市场连接。如武城县的滕庄镇和鲁权屯镇,两镇临近只有4公里,传统上以集市贸易为基础的经济来往本来就很多,再加上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玻璃钢这一颇具生机的产业同时兴起于两镇,共同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不但客观上促进了两镇的经济联系与交流,也产生了积聚产业、共同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如今坐落在两镇之间的玻璃钢工业园已初具规模,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一个以玻璃钢工业园为中心,以两个镇为两翼的区域中心城镇雏形已赫然在目。
4、区域中心城镇发展符合政府精简高效的意愿,势必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与支持。发展区域中心城镇,将一些产业趋同、联系密切、经济来往频繁、群众基础具备的乡镇合并,不但会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与繁荣,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而且能整合人力资源,优化政府部门人员结构,这非常符合政府精简高效的意愿,政府应大力支持和推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镇发展。
5、各地乡镇合并的实践证明,乡村城市化进程由小城镇为基础的遍地开花,向区域中心城镇发展为主的重点突破,对区域内产业布局、产业调整,对凝聚商机、凝聚人气,对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都有重大意义,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民意,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拥护。事实已经证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镇发展,是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实现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条件。地域宽广辽阔,现代交通通讯便利,文化背景相同,经济往来频繁,是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显著的地域特色,这些特色决定了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某一产业的发展,往往不是一乡一镇所独有,而是呈现出区域内共同发展的特点,这就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条件。以山东省武城县为例,该县现有九个乡镇,,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但由于具备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条件,发展县域内区域中心城镇成为该县城市化走出困境的重要选择。
1、老城中心镇。以棉花交易、棉花加工、棉纺织、地毯编织、手工艺品制作为产业依托,包括现在的老城镇、甲马营乡、李家户乡、杨庄乡。这几个乡镇位于武城县西南部,是著名的棉产区,地域相连,产业趋同,互相渗透,已形成了实际上的一体化产业区。
2、鲁权屯中心镇。以玻璃钢产业和旅游业为依托,包括现在的甲马营镇和鲁权屯镇。两镇位于武城县西北部,是该县产业特色最明显,经济实力最强的镇,两镇临近只有4公里,共同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不但客观上促进了两镇的经济联系与交流,也产生了集聚产业、共同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3、城关中心镇。以建材、酒类、食品、粮食加工、小商品流通为产业依托,包括城关镇和原来的大屯乡、马庄乡。这几个乡镇位于武城县中北部,临近县城,耕地面积大,粮食产量高,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各项产业,服务县城的商品流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为发展区域中心城镇提供了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产业基础。
4、四女寺中心镇。包括郝王庄镇、四女寺镇和原来的董王庄乡、蔡村乡。这几个乡镇位于武城县东部,由于土地贫瘠,粮食及各类经济作物产量低,群众有经商的传统,所以利用种植效益很低的土地,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生产服务产业和养殖业,已经成为发展共识。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区域化的产业得到了更快发展,特色更加明显。郝王庄镇以造纸、印刷、室内装修、木器加工、动物养殖为主要产业依托;四女寺镇距德州市区10公里,有大运河、孝女祠等著名景区,与其他镇形成商务旅游一体的中心镇,前景广阔。
1、做好区域中心城镇发展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区域中心城市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要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使发展规划既科学又超前。
2、适当合并乡镇,增强城市对资源的集聚能力。乡镇的合并要尽可能按照经济区域来进行,不能平均化。合并时就要尽可能把处于同一经济区域的乡镇归到同一行政区域,而不要人为割裂,否则,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结构优化。要通过乡镇合并使经济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化,而不是简单地把几个乡镇合并在一起。
3、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强化主导产业地位。发展区域中心城镇应以主导产业为经济依托。主导产业是在一定经济区域内形成的,它的确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原则,以资源条件为基础,要打破原有的区域界限,加强原有主导产业之间相互配合与渗透融合,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
4、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原来分散的企业向中心城镇集中。对于新建企业,一方面从严审批在村里企业的用地,或者新建企业原则上不予审批,迫使其在工业园区内落户;另一方面对于在工业园区内落户的企业要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使在工业园区内集中的企业既能够享受到集中服务的好处,又有成本优势,并且不影响原来的产权关系。对于老企业,应该本着自愿集中的原则,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一定的利益来调动入区的积极性。
5、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区域中心城镇集中,强化区域中心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区域中心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从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区域中心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其发展,突破传统的小城镇单一低功能模式的束缚和影响。
[1]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谭宗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3]靳润成.中国城市化之路[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