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的语言倭化对“德育场”的负面作用

2014-09-22 03:03赵呈
文教资料 2014年15期
关键词:呆子笔者德育

赵呈

(南京师范大学 教科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在教育一线,有一种语言现象“见怪不怪”:“你这个小呆子”、“你怎么这么笨啊”、“真是块榆木疙瘩”……一些教师将这些话挂在嘴上,甚至作为批评班上一些所谓“差生”的口头禅。也许教师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说出这样的话,但是教师有没有反思:作为教师,我说的话合适吗?实际上,已经有学者指出,在社会学意义上说出这样的话是一种语言的“倭化”,即将自己看做是“正常人”,将他人看做“不是真正的人”[1]。尽管是微观的语言,却会对被倭化者、对群体产生重大的影响。笔者就“德育场”这一关键词分析教师的语言倭化对“德育场”的负面作用,探究教师语言倭化的原因,提出教师应有的语言要求,希望给予一线老师新的启发。

一、德育场

“德育场”说来自20世纪3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场”理论。他认为个体的行为随着个体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德育场”说借用了“场”这一概念,认为学校德育环境就是一种“德育场”(田慧生)。所谓学校“德育场”,就是由学校内部各种对学生品德心理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影响的、有形或无形的环境因素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所共同构成的道德环境。学校“德育场”是经过了一定优化处理的道德环境,它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影响作用是任何其他环境都不能取代的[2]。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可以把学校德育环境划分为三种形态:空间——物质形态的德育场、组织——制度形态的德育场和文化——精神形态的德育场。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教师的语言在其中主要作用于文化——精神形态的德育场。在笔者看来,教育的实质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师生间的交往。交往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对于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儿童说,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不管是中国的民谚 “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还是西人的心理实验——罗森塔尔效应,都验证了教师恶语相向对儿童心理产生的“负能量”,在此笔者不再赘述。笔者将着重分析教师的语言倭化对德育场的负面作用。

二、语言倭化对德育场的负面作用

1.形成不平等的德育场

教师的语言倭化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尽管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不同于文中所指的权威形象),破坏了学校应有的和谐的德育场,形成了不平等的道德氛围。某些教师视自己为高高在上的权威,有权训斥学生,学生只能唯唯诺诺,接受“小呆子”、“笨蛋”、“榆木脑袋”的“名号”,倭化者与被倭化者之间的心灵距离越来越大。当教育者专制威严的性格以语言的方式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性格时,这样的道德渗透传达了不民主的讯号,形成了不平等的德育场。同时,被倭化者被教师视为“非正常者”,与其他“正常”学生之间产生不平等的落差。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自己不是“小呆子”,要与“小呆子”保持距离;对于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是班级的合格成员,而被倭化者只是班级的“拖后腿”者。被倭化者与其他学生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道德氛围,容易破坏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甚至形成扭曲的思维定势。在教育一线,有时候当班级出现一些小事故时,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学生更倾向认为“小呆子”这一类的人是事故的“始作俑者”。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不平等的氛围中,很有可能会培养出两种人,一种是软弱、没有自信,屈服外在的权威的人,另一种是成为与倭化者一样威严甚至更专制的人。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与道德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呢?

2.形成不尊重的德育场

教师的语言倭化为全班同学起到了“榜样”作用。语言倭化简单粗暴地否定一个人,反映出教师对人的不尊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表明,儿童的态度和行为可以通过听或看(也就是间接经验)而获得的[3]。教师这种不尊重人的态度会影响其他的学生,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不尊重人的种子。教师对“差生”的语言倭化会拓展成其他学生对于“差生”的语言倭化,就像水中的涟漪一样,不断向外扩大。教师认定被倭化者是“小呆子”,那作为学生,也可以这样直呼被倭化者,甚至以“小呆子”代替被倭化者的本名。同时,语言上的不尊重也会演化为行为上的不尊重。在教育一线,笔者曾看见有学生朝被倭化者吐口水,以表示自己的讽刺与轻蔑。对被倭化者的不尊重会影响班级氛围,形成不尊重的德育场。久而久之,学生会从对“小呆子”的不尊重演变成对其他学生的不尊重。比如因为某个同学的小错误而不停地嘲笑他,对于自己“看不顺眼”的同学冷言热语,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打打闹闹”……甚至最终会不尊重曾经作为“榜样”的教师。如此下去,学校教育的社会化作用仅仅简化成学会不尊重他人,变成“反社会”的行为。这样是否丧失学校教育的意义?

3.形成排斥的德育场

在教师语言倭化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埋下不尊重人的种子,形成不尊重的德育场。如果继续恶化,就会形成排斥的德育场,使被倭化者等弱势群体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教师排斥“小呆子”,见到被倭化者就会蹙起眉头,一副嫌恶的样子;其他学生也会排斥、孤立被倭化者,不愿与之为伍。面对被倭化者,有的人作为成绩好的“优生”,更容易增强自身的优越感(也是上文提到的“形成不平等的德育场”),视“小呆子”为耻辱,强化原本的偏见;有的人作为班级的中间全体,看到教师训斥“小呆子”的情景,只想本本分分,不愿成为老师语言倭化的对象,与“小呆子”注意保持距离;而作为“倭化者”等弱势群体,也很容易相互轻视,相互扯皮。总体而言,如果长此以往,整个班级将会慢慢形成一种排斥的德育场,营造冷漠的道德氛围。事实上,根据一位外国学者的研究,通过跟踪一位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老师,发现短短三个星期,老师已经通过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4]。而学校提倡的班级氛围应该是“团结友爱”,主张在和谐的同伴关系和人群交往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与合作。但是在教师语言倭化的影响下,这样美好的德育场被无情破坏,并且反向形成排斥的德育场,是不是令人感到寒心?

三、语言倭化背后的原因

某些一线教师可能会质疑笔者,觉得笔者在夸大其词,但是语言倭化的现象并不少见。首先正是因为教师没有预见语言倭化给德育场带来的负面作用,才会继续对一些所谓“差生”进行语言倭化,这不得不说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不能认识其后果;同时也反映教师缺乏专业精神(也就是常说的师德),不懂得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而是与学生恶语相向。其次,根据一线教师的反映,有时对学生进行语言倭化是其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成绩、各个班级升学率的排名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教师在接手班级时常常会与同事说,这个班级如何差,学生如何笨,家长素质如何不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班级成绩排名靠后时,教师可借口开脱:不是“我”教不好,而是因为班上有“小呆子”;如果排名靠前,那自然“我”的功劳不可忽视。并且,如果将班级中的所谓“差生”变成“小呆子”,排除在班级的总分之外,那对“我”来说则最好不过。因此,教师的语言倭化可能是其造势的手段之一,以此减轻教师在应试背景下产生的压力。

四、如何杜绝语言倭化,形成和谐的德育场

笔者分析了教师语言倭化的后果与原因,如何才能避免语言倭化对德育场的负面作用呢?笔者很赞同内尔·诺丁斯女士的“关心伦理”:道德生活发轫于爱和从属。我们应该集中发展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个体的需要予以恰当的反应,目的是建立且维护关心关系[5]。而这种相互关心的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个爱的德育场,如果学生能反复体验友好待人的全部价值,并使这种经验深入他的性情中,他就会获得宽厚待人的价值标准[6]。关心的力量不容小觑,但如何将关心发扬光大?笔者提出了两条具体的对策。

1.关心学生:提高教师的专业性

笔者不否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但作为专业性的教师,难道不应该理解儿童的差异性,更好地帮助孩子实现身心良性发展吗?一线教师应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意识,增强自身的专业性。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了解语言倭化给德育场带来的后果,还应该具备专业精神,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注意文明用语,避免语言上的倭化。正如内尔·诺丁斯女士所倡导的一样,教师可以用爱的语言代替倭化的语言,多用积极温暖的正面语言鼓励每一个学生,进一步巩固师生与个体之间德育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德育场,努力营造出友爱团结的道德氛围。“教育贵于熏习,风气赖于浸染”,语言虽有声,但是润物细无声。“从口做起”,关心学生,教师的榜样行为就会引起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学生个体的自信、学生群体的友爱、班级氛围的和谐……

2.关心教师:改善应试教育局面

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反思自身的不足,而且要关注和理解教师的生存状态。既然,教师的语言倭化行为部分来源于应试教育给其施加的压力,我们就要寻求外部的力量改善应试教育的局面。虽然,这是一直受人关注的热点与难点,但笔者还要重申这一举措的重要性。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商业活动,而是关乎人的公共事业。只有改变竞争主义、“分数至上”的大环境,教师才有更多施展教育抱负的空间,才更有可能杜绝语言倭化的行为,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社会应当关心教师的生存状态,为教师减负,改善应试教育的局面,给予教师正常进行工作的社会环境,减少教师利用语言倭化而造势的机会,创造学校应有的和谐的德育场。

[1][4]高德胜.倭化与差生的形成——美国关于差生形成的社会学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4).

[2]形彦明.学校德育环境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2,(10).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杜威著.王承续译.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呆子笔者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呆子吃盐
老师,别走……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大头呆子
呆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