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一、辅导对象的基本情况
李东(化名),男,13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差,家住仙居乡XX村,离学校较远。
二、问题概述
该生自从三年级开始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到了六年级,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并经常以大小便为由随意进出课堂,从来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特别是下午第三节课干脆不上回家去。受批评后总表现出“虚心”接受,但事后照旧我行我素。
三、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1)家庭情况:父亲、母亲都务农,还有一个哥哥读初中,家境一般,但有一位叔叔在意大利办厂,较富裕。
(2)个人成长史:从小到现在,无重大疾病,身体健康。7岁入学,没上过幼儿园,小学三年级前,成绩还可以,但上三年级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家庭教育情况:其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放任自流,并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在学校一定要乖,不能打架,学习成绩好坏没关系,等小学毕业后,送你到意大利,在叔叔的厂里帮忙”。
2.学校背景
(1)学习状况:李东在低段学习时成绩还可以,可转入三年级后,上课注意力时常不能集中,作业也经常不按时完成,考试也不参加,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在学校变得得过且过。
(2)班主任眼中的李东:对学习没兴趣,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但为人非常热心,经常帮老师做事。
(3)其他任课教师眼中的李东:学习成绩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做,但为人热心,经常帮老师做事。
四、分析和诊断
该问题的产生,与李东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李东的父母养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欠妥,致使他失去了学习目标和动力,形成较多的不良习惯和问题行为。可见,李东是属于缺乏学习欲望、学习兴趣低下的学习不适应问题(厌学症),症结在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
五、辅导策略及过程
1.整体策略
针对李东的情况,应采用综合辅导对策。就李东本身而言,应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培养学习兴趣。而环境的协调对本个案的辅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家庭应改变对孩子的养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使孩子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学校(教师)应多给李东一些积极评价,对他的每一点进步加以肯定,培养其成就感。笔者采用激励的强化训练方式对他加以辅导。同时,紧密联合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巩固辅导效果。
2.方案设计
(1)目标:根据现状,通过与李东协商,共同制订如下目标:①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②改正上课随意进出教室的习惯。
(2)步骤:①与李东建立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使他懂得教师对他的真诚关心;②帮助李东分析目前的学习心态以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③培养学习兴趣,帮助他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④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⑤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协商对李东的教育方式;⑥允许不良习惯的反复,但每次反复后需加强教育。
(3)辅导方法:①关注与尊重;②认知行为治疗;③强化。
3.辅导过程
(1)第一阶段:创设良好的辅导环境(二周)。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有意识地多关心他,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辅导有效,顺利地进行。②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协商教育方式,让他们尽可能在课堂上多让李东参与,对他的每一点进步加以肯定,增强其成就感。同时,向教师介绍辅导方案,取得他们的配合。③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帮助他们改变“孩子成绩好坏无所谓”的态度,让他们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希望他们多与学校教师沟通、配合,同时向家长介绍辅导方案,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2)第二阶段:帮助李东改正行为习惯上的问题(五周)。采用激励的强化训练方式对他加以辅导,选择李东喜欢的东西作为强化物,换取这些强化物所需的小红旗是根据李东对强化物的喜欢程度来决定的,有一定的层次性。如打乒乓球——5面小红旗,打羽毛球——6面,买连环画——10面,买玩具——14面,看电视(动画片)——16面。然后,制订逐步达成辅导目标的子目标,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①辅导目标的子目标可依据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②在辅导期间,李东每天得到多少小红旗,扣除多少小红旗,李东和老师都要记录;③初次实施此方案,可适当降低要求,以使其有个适应的过程,但以后每周都要提高要求,使之达到辅导目标的要求。
六、辅导效果
辅导后,李东能按时完成作业,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下课后常找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他不再随意进出课堂了。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李东确实变了。家长告诉笔者,现在李东在家里能安安分分地做作业、看书了。他的成绩正在逐渐提高。
七、体会和反思
第一,厌学证是当今小学生比较普遍的现象,李东厌学的关键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当,只有在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逐步端正学习态度。
第二,不能急功近利。李东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因此,要让他端正学习态度,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的,要一步步地来,并且在辅导过程中要不断表扬他所取得的进步,同时提出新的要求。
第三,在辅导过程中,辅导老师要与家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紧密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如果缺乏一方面的配合,这个工作将难以开展,或者效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