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张颋
摘 要:当前高职技能竞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参赛过程中略显乏力和无助。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建设具有相当的活力,本文根据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社团与高职技能竞赛这两个重要的“第二课堂”进行有益的探索,力求为高职技能竞赛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导师制;高职学生社团;技能竞赛
高职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是一支生力军,动员起这一支生力军,不仅能够繁荣校内文化建设,还能够支撑高职技能竞赛。目前高职技能竞赛参赛人员的选拔基本就以个别指导教师根据上课时班级学生的表现进行选拔,让参赛选手直接接受强化训练,指导教师还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其他科目的补充教学,因此师生都会很疲惫地准备竞赛。本课题找到当前高职学生社团与高职技能竞赛的关系,提出导师制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存在问题
1.未取得职业技能竞赛好成绩的“精英”教育
由于当前各级各类高职职业技能竞赛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各个高职院校在参赛中取得不错的名次后,能够获得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的生源。因此,各个高职院校领导都对职业技能竞赛很重视。为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竞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很多学校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部分具有获奖潜力的学生,确保个别“精英”学生能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这样有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悖离了国家开展技能大赛的初衷。
2.为了参加竞赛而准备竞赛的片面教育
随着职业技能竞赛不断升温,各类竞赛集中涌现。部分高职院校积极参加,为了能在各级各类项目中有所收获,部分高职院校要求指导教师要冲击奖牌,罔顾当前教学现状。这导致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在短时间内将自身所有的时间都耗费在竞赛的集中准备阶段,缺乏前期的积累过程,导致对其他课程教学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赛而学”的这种片面教学偏离了竞赛的初衷。
3.为了奖牌而功利教育
当前,从招生宣传到个别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竞赛获奖为考核依据,导致高职学校参加竞赛带有太强的功利性质。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树立良好的教育质量形象,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取得竞赛的名次。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其共同的志向、兴趣和爱好创建起来的非官方群众组织。其特点是活动自由,组织机构较为松散,对成员没有强制性约束力,气氛较为宽松、活泼、平等。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还存在如下的问题:
1.指导教师不专业,激励机制缺乏
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社团中缺乏专业对口、负责任的指导教师,大多有辅导员等兼任社团的指导教师。由于辅导员等行政人员本身的工作量很大,无法全身心地将时间和精力投身到学生社团指导工作上,导致指导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缺少专业性的指导意见。而且由于对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缺乏一定的考评和奖励机制,使得指导教师感觉自己是干着无人问津的事情。
2.学生社团无明确方向,缺乏学科技能方面的发展动力
高职学生社团在组团初期一般是由几个爱好者共同组建的,并以社团为平台,召集具有共同爱好的同学进行相互学习切磋。高职学生社团的成员很多是在学科课程方面缺乏信心的学生,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在学科基础方面有所欠缺的,因此社团中以文体方面的社团居多,学科方面的社团少之又少。
三、引入导师制的高职学生社团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技能竞赛和学生社团两个重要的“第二课堂”建设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有着较深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引入导师制,将高职技能竞赛与学生社团有机地统一起来,发挥各自的特长,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指导学生,促进学生,使得学生都能够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更好的提升。
1.导师制在高职技能竞赛中发挥引导作用
职业技能大赛是促进教师学习技能的良好平台。为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学校一般都会组织一些集训,指导教师会接触到很多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通过参加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可以获取行业领域最新成果和技术,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提高,在课堂上利用职业技能竞赛里面的项目进行再创新后的案例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无形中推动了学生探索发现,提高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导师制在高职学科技能型学生社团中起到推动作用
高职学科技能型学生社团由于是由一群有共同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而成的,有一时的热情,无长久的发展动力,因此如果有教师参与指导工作,就能够推动该社团不断往前发展。在社团中,一名导师指导3~5人为宜,定期安排工作任务,定期举行任务探讨,最后期末进行任务展示答辩,通过者可以获得社团相应学分,优秀者可以推选参加校级以上的各类学科技能竞赛。
四、总结
采用导师制的高职学生社团技能竞赛培养模式,还需要各方的参与,如指导教师工作量如何考量,学生社团的成员可否对相应课程进行免修等。尽管目前还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出台,但是通过师生努力,相信必定会有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