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具有传承优秀文化的能力,语文知识的内涵和丰富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虽然说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已经被国内专家学者关注已久了,但是现阶段国内的高考压力和传统的教育理念,依然没有把学生的情操最大化的激发出来。古往今来很多惊世的名言,都是人们从经典作品中发掘出来的,而且现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内容,90%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但具有非常特别的文学思想和特点,还有短小精炼的名言警句。现行的德育教育中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反而忽略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了现在道德理念和实际行动严重分离的情况。
一、学生品性的全方面培养
(一)以语文课程为出发点,通过爱国情感熏陶学生的道德修养
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一个过程,更是知行统一性和情意一致性培养的关键,这其中的情感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因为行为需要意志力的配合才可以完成,但是意志力的迸发需要情感的萌动。高中课程中每篇课文都涉及到了情感培养,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只有通过语文课程中的人和事才能被感动,由此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就是语文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说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非常激昂的语言引导详解“三一八”事件的整体经过和产生背景,然后运用语言抑扬顿挫的导读,将学生的个人情感带到课文中,让学生理解本篇课文讲述的是“为中国捐躯的热血青年”悲歌,是关于声讨反动势力的热血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激情、愤懑的心情。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
马克思说过:“作为一名已经确定的人,一名现实存在的人,那么你已经有了使命,有了任务。”这句话想告诉我们的就是人活在世上,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我们就已经有了责任。每个人只有先对自己负责,才有能力对别人、对集体、对祖国负责,才可以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赢得发展的机会。在责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教会学生相互帮助的思想,在充满合作机会的小团体中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学会沟通和帮助,分享胜利的果实,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别人。与此同时,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在任何环境中,都需要集体责任意识,集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在集体中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存在作用,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把语文教育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语文教育中巧妙渗透,能够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全面认识社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引领学生阅读
语文教育内容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液,教师通过引领的方式带动学生积极阅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和大师、圣人、先驱者面对面交流,感受他们高贵的爱国情怀、超凡的思想和创新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时候,既感受语言文字表现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同时又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品性和情感,最终形成积极奋斗的人生个性。尤其是已经课改过的新语言内容,把情感教育单独划分出来,目的是突出情感方面的培养重心。
二、审美教育的渗透
人本主义是国际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审美态度看成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需要,并且说道:“审美是人类最高级的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的身上可以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标准重新定义了审美教育的理念和实现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就是在文学艺术方面、科技创新方面和社会生活方面都追求审美的目标。所以,语文教育需要满足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还需要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最终完成美学教育目的。
(一)欣赏美丽的语言
能够入选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声情并茂的韵律美文字语言,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特别的美感。比如说比喻手法的运用、拟人修辞的使用和通感手法的妙用,对比、联想和烘托等语文表现手法的合理利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详细的解释,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丽带来的情操培养。
(二)启发学生美的思想
高中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学生审美能力和被审美对象之间建立一条有效的沟通桥梁,为学生打开一条明路,引领学生浏览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画面,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环境进行补充、添加或者是删改,使其死气沉沉的画面生龙活虎起来,让画面具有一定的能动美,让画面中美的形象“活动”在自己的脑袋中。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创造是世界上每个民族前进的唯一动力,当学生的审美能力还不是非常完善的时候,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创造能力。在教育中调动学生的审美细胞,带动学生创造美的积极性和欲望,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找寻美的存在,创造美丽的生活。
总结: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领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入德育教育,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行为表现。国内所有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改革要求,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教育优势,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素质品行,让“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名响彻云霄。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崔允漷,沈兰.高中学分制国际经验及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叶上雄主编.中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杨海丽 镇江市国际学校 21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