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

2014-09-21 00:12刘耀斌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探究性课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而审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其症结主要在于陈旧的教学观念束缚着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虽花样不断翻新,但出发点总在于“传授”,即使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也不离“灌输”的怪圈。阅读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的情感理解的活动,阅读要出情、出意、出新、出彩,重在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新的意境、新的评价、新的问题和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就是变“教什么”为“学什么”;由“读懂”变为“会读”;由传授者变为帮助者、指导者,走出阅读教学注重传授的误区。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笔者的基本做法是:

一、批注式

《辞海》对“批注”这样解释:批,“评定、审定,如批改文章”。注,是“给文中字句做解释”。可见,“批”是指对文章的整体而言,“注”是要求能对文章的遣词造句作评语。批注就是让学生会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一番评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文章重点处。如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是让学生从总体把握单元的重点;每课的预习提示,是每篇文章阅读时应注意的重点。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最后写道:“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本文的重点处,能读懂,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也就理解了本文,这便是必须作批注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领悟理解文章,而不是记住教师的那些架空分析及那些一成不变的结论。

(二)文章关键处。能在文章关键处作批注,就抓住了“动”全身的“一发”。例如《愚公移山》一文,对愚公的移山有人疑、有人笑、有人助,我们该如何评价?解决了这些问题,全文的寓意也就明了了。自己找到关键处,与老师指出关键处,不同之处就在于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评价,这便是探究性阅读的关键所在。

(三)文章疑点处。会读书不只是能抓住重点,还要能提出疑问,然后通过思考、查阅、讨论,最终解决问题。例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写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时用“还走”,桓侯体痛之时用一个“索”,这些能说明哪些问题?我们该怎样理解“救死扶伤”的含义?阅读中,学生发现疑问,并能去探索问题答案,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这种方法是我们的追求。这样,阅读的过程就成了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四)文章平淡处。平淡之处发现不平淡,这是对文章的更深层的理解。例如《羚羊木雕》一文,最后作者哀叹道:“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从字面上看,意思明了,但深入思考,这“不能全怪”,至少“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可以怪,怪什么呢?还要怪谁呢?主要责任又是谁呢?一个小小问题可以牵扯到多少方面的问题:教育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问题,价值观问题,如何对待孩子的情感问题等等。解决了一个看似平淡的问题,也就弄清了本文应了解的全部内涵。

“批注式”阅读,一般让学生运用于课前预习,或整体把握课文的阅读阶段,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主的阅读方式。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尤其是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问题虽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查有关资料得到解决,但还有一些问题必须得到教师或同伴的点拨、启发,尤其是方法的指导。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必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在读中发现问题,探究性阅读应让学生自己读,把读书权还给学生。

二、讨论式

探究性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独立的思考,它更多的是提倡合作学习,在合作中相互影响,相互弥补,从而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讨论式阅读提倡学生共同探讨,合作学习,在讨论式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四有”:

(一)有组织。这是开展讨论的前提。由于整班学生都参与,就要有序进行,因此必须让学生组成自然小组。一般是前后同桌合并,形成四人小组,人数不宜多,太多,相互干扰大,效果会受到影响;也不宜少,如果只有二人且固定不变的话,长此以往,思维就会形成定势,也难碰撞出火花。为了有效开展讨论,每次可由一人作小组长,采用轮流的形式,机会均等。

(二)有目标。指每次讨论有定向。一种是讨论自己在批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求教于同组其他人,通过相互讨论逐步得到认识,使问题得到解决;一种是根据本文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一种是其他组提出的有创造性或有代表性的问题;一种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预先设置的问题,但这要根据学生问题而后确定。讨论的问题一般要注意有角度、有梯度、有力度,力求新颖,以引起学生更大兴趣,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探寻中见到光明,让学生的思维训练具有敏捷性、深刻性、丰富性。

(三)有任务。每次讨论除解决自己批注中出现的问题外,还要积极参与小组的交流,对于每个人提出的问题都必须发表自己的意见,讲出自己观点,摆出充足的理由。有了明确的责任,讨论才会更具有实效。在这种阅读中,通过相互争论,明白作者意图,体会作者心境,感悟文章内涵。

(四)有时间。讨论是一种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要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讲出自己的见解,就必须深入地阅读。同时,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开展必要的争论,更要深入地阅读。另外,每人都投入到讨论之中,这一切都应当有一定的时间。当然,一切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防止流于形式。让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主动、积极、探索、探究的状态之中,在这整个过程之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也是同行者。

三、延伸式

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看重文本,以致于一篇文章总是被分析得体无完肤,再加上知识的训练,使得阅读教学成了唯考试教学,学生花去大量时间读课本中的几篇文章,结果常常在实际运用中束手无策。延伸式就是提出“跳出课本读课本”的新理念。笔者的做法是:endprint

(一)由课文向原著延伸。由于语文书的容量有限,有些中外名著只能选其中一节或几节文字,对理解课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课或节假日阅读原著,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全面透彻地把握节选语段的内容。例如学习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便可以以“认识吴用”、“认识杨志”来读懂课文,泛读原著,开展讨论,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的开展,就是在培养一种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由课文向作者延伸。例如,每册语文书中都有多首古诗,探究性阅读就可渗透其中,如按作者归类,进行收集资料研究,了解作者其人,选读该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精读所选诗词,赏析该诗词。在泛读中全面了解作者,在精读中了解代表作品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去了解作者的生活道路、思想性格、创作成就等,这样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三)由课文向评论延伸。一般来说,对于课本中的名家名篇,已有不少专家学者进行过研究和评述,因此,笔者让学生收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在教学古诗文时,可要求学生按作品内容归类,收集资料,了解不同时期的作品表达同一主题或表达同一种思想感情的不同写法,在比较中找出相同,发现不同,然后进行品评赏析,感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更全面深入透彻了解课文的内涵。语文素养便在这过程中得到提高。

(四)由课文向同题作品延伸。相同题目,由于作者不同,写作的角度不同,立意不同,情感不同,所表现的主题便不同;文体不同,选材不同,写作目的就明显不同。通过向同题作品延伸,既扩大了阅读量,又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也悟到了写作方法。

(五)由课文向同类作品延伸。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编排,一种是以作品内容分类组合,如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另一种是以主题形式组合,如江苏版语文教科书。阅读时应让学生增加阅读同类的课外作品,在多读中比较异同,在比较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共同进步。相信通过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实施,中学语文探究性阅读会开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刘耀斌 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初级中学 215624)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性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