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杉+肖莉
摘 要:如今,“快捷时尚的视觉文化”已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中心。小说亦是如此。随着电影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当代小说大量地被改编成电影、影视剧本,登上了影视舞台。这使得当代小说与影视作品有着密切的“联姻”,一些小说家开始主动尝试创作剧本,或者用影视化的手法进行小说创作。本文通过对叶弥的小说《天鹅绒》与姜文改编并导演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对比分析,分别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者、文学与读者的角度,来探求当代小说影像化过程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世纪 小说 影像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学作品的影像化也亦是如此。要探求文学作品影像化的得与失,我们就必须将文学文本与其影像化后的文本——即根据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做一个详细的比较。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它的功能是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将整个概念扩展一下。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都可以属于文艺的范畴,它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意识性。简言之,它们是以某种物质为载体在一定的社会领域进行的思想交流活动。很明显,它们最重要的两个功能是交流和传递思想。
交流即信息的传递,思想便是信息的内容,而传递的方式便是信息的形式。(值得强调的是,笔者在这里所提到“文艺作品”是指现代商业社会下的文艺作品,即依靠大量受众而存在的作品,与“文艺”本身的概念不完全相同,更多的是指文艺作品与受众的关系)那么,回到文学创作的本身,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他们会思考许多问题,但始终离不开两个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写什么”反映的是信息内容的问题,而“怎么写”反映的是传递方式的问题。这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一定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现当代小说的影像化,简言之,就是“怎么写”影响“写什么”的一个过程,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内在转化的关系,而“影像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效应又是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者和文学与受众的关系。
一、小说的影像化是对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深度反映
从马克思对艺术的意识形态本质的阐述上出发,我们知道文学不是简单地对自然的模仿、对历史的再现,而是抽象出来的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沉默、扭曲、断裂的方式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小说这种文学更是如此,它极强的故事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特殊反映。无论是古龙的“近三十年”“一个极冷的夜晚”还是金庸的“金兵入侵大宋之际”,只要是故事就一定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存在中发生的,即有一定的时空背景。这种背景可能是虚构出来的,但它是基于现实社会的一种加工,所以仍然是具有物质性的。也有可能本来就是现实社会存在过的历史片段。
《天鹅绒》篇幅不长,只有不到一万的字数,是典型的第三人称叙述小说,简言之,作者是以“想象的或真实见证者”的身份,在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在整个不太长的小说中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强调时间背景。作者在小说开始的某一段中,简单提及了一次时间背景,“这是一九六七年的中国,距今不远,想忘也忘不了”。巧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把抽象的时间概念融入了具象的物体之中,即小说中出现的“东方红”“露天电影”“伟大领袖”“大救星”“知青”“小队长”“供销社”“边疆建设”“布票”等等。恰恰是这些词语将故事牢牢地锁定在那段特殊的时光铁轨上即“文革”那段时期。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某些具象的词语通过人脑思维的解码之后,会在大脑中出现一系列的中介意象符号,从而形成一幅幅的图像,就好似照相馆中的背景图片一样。这恰恰也为小说文本的影像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读者在阅读到这些词语时,会自觉地、能动地将图像串联起来。而《太阳照常升起》的作用之一便是借助影视手段帮助读者将这些图片更为技术性的人为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完整的时间x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广延。自然而然的,空间便成了整个世界框架的z轴,而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中的一系列人物活动和事件便是y轴,从而构成了以时间、空间、事件为三要素的三维世界框架。而文学特别是故事性极强的小说文学,就是要向读者建立起一个三维的“世界”出来。如图所示:
小说文本毕竟是静态的文字,它更多注重的是时间与事件的关系,空间只是跟着时间转移的一个附属品。而形象化后的影像作品(成功的影像化作品),能完全地将这三个要素分离开来,最终又在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把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太阳照常升起》就是如此,编剧导演姜文运用了插叙、倒叙、补叙以及蒙太奇的手法,将原本的小说文本《天鹅绒》的时间与事件的平面拓展成了一个立体的三维框架,从而更具体地使小说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出完整的世界物质存在。
有些不成功的影像化作品往往将事件在空间和时间上过于延伸,这增加了作品的不确定性和虚幻性。仿佛使读者进入了一个空洞的时空隧道中,难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信息内容和精神主旨。所以,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这都是对他们在技术力、想象力、创造力、思想深度方面的严峻考验。但总的来说,在对世界的反映方面,成功的影像化作品是利大于弊的。
二、小说的影像化是不同作者对同一情感的宣泄
文学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通过对作品与作者关系的理解去认识文学的本质,就形成了表现论,这是美国文学评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的观点。按布洛克的解释,表现就是认为“艺术基本上是一种‘情感表现的概念”“表现理论把注意力放在内部主观世界,即人感受的情绪和情感等方面”。小说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肯定是应该如此的。那么,影像化后的作品呢?笔者认为,也是如此。
电影的剧本大致有两个来源,一是编剧的自我创作,二是对小说的改编。而无论是直接创作的还是改编的,它们在作品与作者的关系上都应该属于表现论的范畴。它们都是作者或者改编者对情感的一种宣泄以及对其崇尚的思想精神的表现。《天鹅绒》的作者是叶弥,改编者是姜文,同时他也是《太阳照常升起》的导演。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作品的改编者姜文,他的身份是具有两重性的。他既是一个特殊的读者,也是一个特殊的作者。因为只有在对原著有深刻的认识之后才能进行改编工作,所以他首先是一个读者。另外,他对小说文本的改编、影像化加工也恰恰证明他也是一个作者。endprint
这中间有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即姜文为什么要对《天鹅绒》改编并进行影像化加工?首先,他以读者的身份与原著的作者进行了深刻的思想交流。然后,他对原著所要表现出的情感、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认同,即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而最后真正让他从读者成为作者的原因是,他需要将原著的情感品质、精神内涵与自身的情感、思想、人生经历相结合,从而使其升华。而这种二次创作,从表现论来看,就是改编者在原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基础上的又一次宣泄。只不过姜文选择的是电影这种新颖的方式,能更广泛地将自己的情感精神展现出来。
由此可见,小说文本与影像化的作品在所要表现的精神情感上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不一致,也就谈不上是改编了,顶多称作“借鉴”。所以当代小说创作在有意识地与影视“联姻”时,必须要注重情感表现的方式和力度。好的作品是有价值的,内在的主观表现,同时又具有物质性的语言审美特征。不能超越语言的表现范围,不顾一切地宣泄情绪、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进行洗脑活动。这样的作品是不符合影像化的条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很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宣泄。这样的小说是不健康的,是不感人的,是没有市场的,因为它本身就失去了艺术的美的价值。
为了更形象地阐述小说文本与改编后的影像化作品文本在表现上的联系,笔者在此对《天鹅绒》与《太阳照常升起》的情感思想进行简略的分析。
《天鹅绒》的作者叶弥,她是中国现当代小说“新活力”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当今最难以用“风格”“性别”“题材”等固化尺度论之的作家。虽然小说时间背景设置在了文革时期,那是中国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但小说的主题却并不是简单地反思甚至是历史批判,这与以前的很多小说不同。叶弥想要表现的是“侠”这个中国的永恒的主题。
叶弥的小说《天鹅绒》也是一种“侠”,但是原著小说中,叶弥却着重讲述了两个人物之间的侠义。文章中的侠义并不是堂而皇之的,也并不是所谓的民族大义,也就是说这里的侠义不是取向高雅的,这与以往的侠义有着本质的不同。
叶弥要说的“侠”是世俗的,她只是说“唐雨林、司马、我父亲,三个人是棒打不散的赌友。这三个人在赌场上是好汉,好汉们各有特点:司马是智者,我父亲是仁者,唐雨林是侠者”。叶弥随意插入的一段评价意不在于赌博,而是他们赌之外的处事方式。人类的一切思想都在不同的举动中表现,叶弥的评价也透漏给我们,文章中作为重点人物的唐雨林是一个“侠”者,这也就为后文的结果做了铺垫。
下放知青唐雨林带着妻子姚妹妹来到乡下,恰逢小队长李东方的母亲疯掉自杀,唐雨林靠着自己的火枪打了野味宴请李东方,两家人的关系开始慢慢向前推进。李东方建议唐雨林去训教一群不听话的孩子,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妻子姚妹妹被逐渐冷落。有天夜里,唐雨林半夜回到家里,在屋外听到姚妹妹呻吟着说:“我家老唐说我的皮肤像天鹅绒。”第二句话是李东方说的:“我要做你的草纸。”显然,唐雨林带了绿帽子。唐雨林没有冲进去杀掉李东方,就是在第二天也没有立马杀掉妻子姚妹妹,文章甚至看不出唐雨林要杀姚妹妹的苗头。人物都是复杂的,很难说清楚,作者要安排这样的结局的缘由。在李东方面对唐雨林的枪眼时,李东方没有怨言,但是令我们大为惊讶的是,面对死亡李东方提出来的疑惑竟是“什么是天鹅绒”?“天鹅绒是一种布料,有点像草地,有点像面粉。”但是李东方不满这个答案,他的眼神是疑惑的、不解的。
唐雨林可以选择当时开枪,但他没有。唐雨林自己也在想“这确实是一个阴谋,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阴谋。这个阴谋里有着让人不可忽略的东西,你无法让人带着真正的遗憾死去。”就因为这个念头,唐雨林跑到了苏州、北京,寻找真正的天鹅绒布料,为的是让李东方死得瞑目。在这期间,唐雨林努力地教,李东方拼命地领会,最终唐雨林还是没有找到一块天鹅绒的布料。李东方说,你不用找了,我知道天鹅绒就是姚妹妹皮肤的感觉。枪响了。
其实,两个人心里都装着侠义。李东方第一次面对枪口的时候,表现的是对天鹅绒的好奇,完全是对世界未知的、美好的事物的一种好奇。他没有想到姚妹妹的结果是怎样,也没有考虑自己的生死,他的想法只有一个“什么是天鹅绒”。这也就是在唐雨林离开的期间,李东方为什么没有选择逃跑的原因。而唐雨林呢?第一次将枪口对准李东方的时候,他可以开枪,但是为了找到李东方想要的答案,他选择了等待。“这个杀人事件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如果李东方拒不明白天鹅绒这样东西,唐雨林会不会让李东方的生命一直寄存在他的枪口上?”“答案是会的。所有人都这样说,唐雨林是一个侠骨柔肠的男人。他如果想杀李东方,早就下手了,何必等到一定的时候。”
那就是说李东方找死。叶弥在文章末尾引用英国王子与情妇之间的通话,“我想做你的卫生棉条”说,“一个疯女人的儿子,一个至死都不知道天鹅绒为何物的乡下人,竟然说出了与英国王子相仿的情话。我想做你用的草纸。”于是,叶弥说:“我们对生命一视同仁。”
姜文改编后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也是以“侠”作为作品的精神主题的,但是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侠”冠以了“爱和性”的外衣,从而将“侠”和“爱”一起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电影中的爱和性有许多,“医生对梁老师的爱”“医生与老唐偷情”“唐氏夫妻”以及“李东方与唐阿姨的偷情”,而最主要的线索又是第三者,即以“李东方”“性的启蒙”和“唐婶”“性的缺失”所产生的爱。这种爱并不是简单的男女之爱,而是基于人性最本初最野性最平等的爱。文中的“李东方”已满十八岁,这暗示着是性萌芽,而“裸体撒尿”又是一种野性力量的象征。“姚妹妹”与“唐老师”先是因为先前多年分居,又因为“唐老师教一群泼皮客打猎,冷落了姚妹妹”,所以造成了“姚妹妹”在“性”上的一种欲望空洞。这就使得二人天然地结合在了一起。为什么说他们的爱是基于人性的平等呢?因为“我们对生命一视同仁”。当人脑里开始出现思想这种东西,生活就开始变得复杂,脸上就会开始出现与李东方相同的迷惘。当所爱的事物被侵犯,我们或疯癫,或争吵,或困惑,或杀戮,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就如同李杨氏因为对儿子的愧疚,姚妹妹对蓝蝴蝶结的痴迷,李东方对天鹅绒的疑惑,唐雨林对家庭的捍卫。爱,让人脑里出现思想这种东西,无论是若干年前的李东方队长,还是若干年后的查尔斯王子。其实就是这样,侠者,充满了爱,也充满了悲剧的味道,充斥着夸张荒诞与不羁,在迷狂的状态中释放压抑的原始激情,获得属于生命的一种不可言状的快感,其中含“有人正是在同悲剧的抗争中,才唤起了英雄气概。在深沉的痛苦之中,才能体现出更深沉的欢乐”。endprint
其实电影所要反映的主题远远不止于此,因为“侠”是二者表现的共同情感,所以笔者仅仅是对二者中“侠”的思想主题做一分析。可以说姜文的电影使得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升华,这是电影成功的一面,也是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但影像化后的作品往往在很多心理的细节描写上比不上小说文本,这二者亦是如此。例如,小说在唐雨林准备杀李东方的那一刻,对唐雨林的心理描写是极为细腻的,而从电影的简单画面中,我们却看不出来,至少说是表现力不如文字好。
三、小说的影像化是在商品社会背景下受众的一种新需要
文学活动是需要读者的参与的,离开了读者,文学就不存在。小说作为现如今最畅销的文学商品,更是如此。
在电影发明之后,高尔基是第一批对电影诞生表示祝贺的作家之一,他曾经预言道:“由于这个发明的新颖性,它将获得广泛的发展。并且为改善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人们的智慧而服务。”事实证明高尔基的论述是准确的。我国当下接近百分之五十的影像作品是根据作家的小说作品进行改编的。而随着电影与电视剧的广泛普及,以影像作为主要媒体手段的视觉文化,无论是在文化领域还是市场份额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以下分别是笔者总结的近十年来,拥有众多“粉丝”的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和电影。
原著名称 原著
作者 改编后的名称 版本数量 导演(以最常见的版本为主) 原著作者是否参与编剧工作 受众主体 类别 重播频率
《天龙八部》 金庸 《天龙八部》 4 周晓文
张纪中 否 青年人 武侠、
历史 高
《亮剑》 都梁 《亮剑》 2 张前 是 全民 战争、
历史 高
《甄嬛传》 流潋紫 《甄嬛传》 1 郑晓龙 是 青年人 宫廷、
历史 高
《奋斗》 石康 《奋斗》 2 赵宝刚 是 青年人 都市言情 高
《啼笑姻缘》 张恨水 《啼笑姻缘》 4 黄蜀晴 否 中年人 感情 低
《金粉世家》 张恨水 《金粉世家》 1 李大为 否 中青
年人 感情 中
《大宅门》 郭宝昌 《大宅门》 1 郭宝昌 是 中年人 历史、
感情 高
《康熙大帝》 二月河 《康熙王朝》 1 陈家林 否 全民 历史、
传记 高
《痴人》 王朔 《甲方乙方》 1 冯小刚 否 中青
年人 喜剧 中
《妻妾成群》 苏童 《大红灯笼高高挂》 1 张艺谋 是 中青
年人 伦理 中
《活着》 余华 《活着》 1 张艺谋 是 中青
年人 剧情 中
《红高粱家族》 莫言 《红高粱》 1 张艺谋 是 青年
人、中
年人 历史 高
《倾城之恋》 张爱玲 《倾城之恋》 5 许鞍华 否 青年
人、中
年人 爱情 高
《芙蓉镇》 古华 《芙蓉镇》 1 谢晋 否 中年人 剧情 中
《阳光灿烂的日子》 王朔 《凶猛动物》 1 姜文 否 青年人 都市 高
以上的影视作品和电影都是近十年来我国对小说影视化改编较为成功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也在国内外获得了许多有分量的大奖。这说明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小说影像化的这种趋势是合理的,是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的。
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小说与影视作品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而已。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传播方式的转变也正是现如今广大受众审美兴趣转变的一种反应。海德格尔曾预言:我们正在遭遇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时代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我们正处于视觉文化空前繁荣和紧张的时代。作家王朔认为:“我觉得用发展的眼光看,文字的作用恐怕会越来越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影视就是目前时代的最强音。”确实如此,这不仅涉及文学领域,而且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诸如印刷业、影视业、出版业等等。这不是读者和创作者的原因,也不能归咎于商品市场,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即语言是人类传播思想的工具。而文字这种被视为最重要的记录语言工具,其地位正在逐步被视觉工具所侵蚀,虽然还未完全丧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的整个人类社会,视觉工具在某些领域的传播效率确实远远超过了文字。在商业化如此发达的今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效率”,文学如此,影视产业也是如此。对于故事性如此强的小说来讲,要创作就必须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更是如此,受众最简单的需求无非是“快”“好”。受众早已失去了静静品味的耐心,而创作者也不可能完全以传统文字文本的美学要求来进行小说创作。而影视工作者在这其中便自然地起着一个“加工”“搬运”的作用,将写得快,写得好的小说作品,不断地以商品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受众、小说家、影视工作者相互促进的表现。
虽说,视觉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小说的影像化的创作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是我们应该随时保持一种批判接受的态度。既能专注于其中,也要有能力保持反思和批判。影视作品不光是艺术,还是一种大众传播手段。同时,小说毕竟是文学,它可以是商品,但不是仅仅只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它的内在价值与历史价值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否则,小说创作便会被影视文化所奴役。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小说艺术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12DZW019)
参考文献:
[1]付明根.试论当代小说的影像化创作倾向[J].文艺评论,2005,(03).
[2]冯勤.论“影像”化叙事在海派小说中的本土化走向——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为中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3]罗钱军.论影像化叙事之“时间空间化”隐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02).
[4]王金胜.新世纪小说影像化叙事批判[J].东方论坛,2009,(04).
[5]雷纳·维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6]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刘柏杉,肖莉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endprint
其实电影所要反映的主题远远不止于此,因为“侠”是二者表现的共同情感,所以笔者仅仅是对二者中“侠”的思想主题做一分析。可以说姜文的电影使得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升华,这是电影成功的一面,也是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但影像化后的作品往往在很多心理的细节描写上比不上小说文本,这二者亦是如此。例如,小说在唐雨林准备杀李东方的那一刻,对唐雨林的心理描写是极为细腻的,而从电影的简单画面中,我们却看不出来,至少说是表现力不如文字好。
三、小说的影像化是在商品社会背景下受众的一种新需要
文学活动是需要读者的参与的,离开了读者,文学就不存在。小说作为现如今最畅销的文学商品,更是如此。
在电影发明之后,高尔基是第一批对电影诞生表示祝贺的作家之一,他曾经预言道:“由于这个发明的新颖性,它将获得广泛的发展。并且为改善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人们的智慧而服务。”事实证明高尔基的论述是准确的。我国当下接近百分之五十的影像作品是根据作家的小说作品进行改编的。而随着电影与电视剧的广泛普及,以影像作为主要媒体手段的视觉文化,无论是在文化领域还是市场份额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以下分别是笔者总结的近十年来,拥有众多“粉丝”的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和电影。
原著名称 原著
作者 改编后的名称 版本数量 导演(以最常见的版本为主) 原著作者是否参与编剧工作 受众主体 类别 重播频率
《天龙八部》 金庸 《天龙八部》 4 周晓文
张纪中 否 青年人 武侠、
历史 高
《亮剑》 都梁 《亮剑》 2 张前 是 全民 战争、
历史 高
《甄嬛传》 流潋紫 《甄嬛传》 1 郑晓龙 是 青年人 宫廷、
历史 高
《奋斗》 石康 《奋斗》 2 赵宝刚 是 青年人 都市言情 高
《啼笑姻缘》 张恨水 《啼笑姻缘》 4 黄蜀晴 否 中年人 感情 低
《金粉世家》 张恨水 《金粉世家》 1 李大为 否 中青
年人 感情 中
《大宅门》 郭宝昌 《大宅门》 1 郭宝昌 是 中年人 历史、
感情 高
《康熙大帝》 二月河 《康熙王朝》 1 陈家林 否 全民 历史、
传记 高
《痴人》 王朔 《甲方乙方》 1 冯小刚 否 中青
年人 喜剧 中
《妻妾成群》 苏童 《大红灯笼高高挂》 1 张艺谋 是 中青
年人 伦理 中
《活着》 余华 《活着》 1 张艺谋 是 中青
年人 剧情 中
《红高粱家族》 莫言 《红高粱》 1 张艺谋 是 青年
人、中
年人 历史 高
《倾城之恋》 张爱玲 《倾城之恋》 5 许鞍华 否 青年
人、中
年人 爱情 高
《芙蓉镇》 古华 《芙蓉镇》 1 谢晋 否 中年人 剧情 中
《阳光灿烂的日子》 王朔 《凶猛动物》 1 姜文 否 青年人 都市 高
以上的影视作品和电影都是近十年来我国对小说影视化改编较为成功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也在国内外获得了许多有分量的大奖。这说明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小说影像化的这种趋势是合理的,是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的。
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小说与影视作品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而已。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传播方式的转变也正是现如今广大受众审美兴趣转变的一种反应。海德格尔曾预言:我们正在遭遇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时代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我们正处于视觉文化空前繁荣和紧张的时代。作家王朔认为:“我觉得用发展的眼光看,文字的作用恐怕会越来越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影视就是目前时代的最强音。”确实如此,这不仅涉及文学领域,而且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诸如印刷业、影视业、出版业等等。这不是读者和创作者的原因,也不能归咎于商品市场,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即语言是人类传播思想的工具。而文字这种被视为最重要的记录语言工具,其地位正在逐步被视觉工具所侵蚀,虽然还未完全丧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的整个人类社会,视觉工具在某些领域的传播效率确实远远超过了文字。在商业化如此发达的今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效率”,文学如此,影视产业也是如此。对于故事性如此强的小说来讲,要创作就必须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更是如此,受众最简单的需求无非是“快”“好”。受众早已失去了静静品味的耐心,而创作者也不可能完全以传统文字文本的美学要求来进行小说创作。而影视工作者在这其中便自然地起着一个“加工”“搬运”的作用,将写得快,写得好的小说作品,不断地以商品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受众、小说家、影视工作者相互促进的表现。
虽说,视觉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小说的影像化的创作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是我们应该随时保持一种批判接受的态度。既能专注于其中,也要有能力保持反思和批判。影视作品不光是艺术,还是一种大众传播手段。同时,小说毕竟是文学,它可以是商品,但不是仅仅只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它的内在价值与历史价值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否则,小说创作便会被影视文化所奴役。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小说艺术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12DZW019)
参考文献:
[1]付明根.试论当代小说的影像化创作倾向[J].文艺评论,2005,(03).
[2]冯勤.论“影像”化叙事在海派小说中的本土化走向——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为中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3]罗钱军.论影像化叙事之“时间空间化”隐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02).
[4]王金胜.新世纪小说影像化叙事批判[J].东方论坛,2009,(04).
[5]雷纳·维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6]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刘柏杉,肖莉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endprint
其实电影所要反映的主题远远不止于此,因为“侠”是二者表现的共同情感,所以笔者仅仅是对二者中“侠”的思想主题做一分析。可以说姜文的电影使得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升华,这是电影成功的一面,也是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但影像化后的作品往往在很多心理的细节描写上比不上小说文本,这二者亦是如此。例如,小说在唐雨林准备杀李东方的那一刻,对唐雨林的心理描写是极为细腻的,而从电影的简单画面中,我们却看不出来,至少说是表现力不如文字好。
三、小说的影像化是在商品社会背景下受众的一种新需要
文学活动是需要读者的参与的,离开了读者,文学就不存在。小说作为现如今最畅销的文学商品,更是如此。
在电影发明之后,高尔基是第一批对电影诞生表示祝贺的作家之一,他曾经预言道:“由于这个发明的新颖性,它将获得广泛的发展。并且为改善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人们的智慧而服务。”事实证明高尔基的论述是准确的。我国当下接近百分之五十的影像作品是根据作家的小说作品进行改编的。而随着电影与电视剧的广泛普及,以影像作为主要媒体手段的视觉文化,无论是在文化领域还是市场份额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以下分别是笔者总结的近十年来,拥有众多“粉丝”的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和电影。
原著名称 原著
作者 改编后的名称 版本数量 导演(以最常见的版本为主) 原著作者是否参与编剧工作 受众主体 类别 重播频率
《天龙八部》 金庸 《天龙八部》 4 周晓文
张纪中 否 青年人 武侠、
历史 高
《亮剑》 都梁 《亮剑》 2 张前 是 全民 战争、
历史 高
《甄嬛传》 流潋紫 《甄嬛传》 1 郑晓龙 是 青年人 宫廷、
历史 高
《奋斗》 石康 《奋斗》 2 赵宝刚 是 青年人 都市言情 高
《啼笑姻缘》 张恨水 《啼笑姻缘》 4 黄蜀晴 否 中年人 感情 低
《金粉世家》 张恨水 《金粉世家》 1 李大为 否 中青
年人 感情 中
《大宅门》 郭宝昌 《大宅门》 1 郭宝昌 是 中年人 历史、
感情 高
《康熙大帝》 二月河 《康熙王朝》 1 陈家林 否 全民 历史、
传记 高
《痴人》 王朔 《甲方乙方》 1 冯小刚 否 中青
年人 喜剧 中
《妻妾成群》 苏童 《大红灯笼高高挂》 1 张艺谋 是 中青
年人 伦理 中
《活着》 余华 《活着》 1 张艺谋 是 中青
年人 剧情 中
《红高粱家族》 莫言 《红高粱》 1 张艺谋 是 青年
人、中
年人 历史 高
《倾城之恋》 张爱玲 《倾城之恋》 5 许鞍华 否 青年
人、中
年人 爱情 高
《芙蓉镇》 古华 《芙蓉镇》 1 谢晋 否 中年人 剧情 中
《阳光灿烂的日子》 王朔 《凶猛动物》 1 姜文 否 青年人 都市 高
以上的影视作品和电影都是近十年来我国对小说影视化改编较为成功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也在国内外获得了许多有分量的大奖。这说明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小说影像化的这种趋势是合理的,是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的。
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小说与影视作品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而已。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传播方式的转变也正是现如今广大受众审美兴趣转变的一种反应。海德格尔曾预言:我们正在遭遇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时代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我们正处于视觉文化空前繁荣和紧张的时代。作家王朔认为:“我觉得用发展的眼光看,文字的作用恐怕会越来越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影视就是目前时代的最强音。”确实如此,这不仅涉及文学领域,而且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诸如印刷业、影视业、出版业等等。这不是读者和创作者的原因,也不能归咎于商品市场,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即语言是人类传播思想的工具。而文字这种被视为最重要的记录语言工具,其地位正在逐步被视觉工具所侵蚀,虽然还未完全丧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的整个人类社会,视觉工具在某些领域的传播效率确实远远超过了文字。在商业化如此发达的今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效率”,文学如此,影视产业也是如此。对于故事性如此强的小说来讲,要创作就必须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更是如此,受众最简单的需求无非是“快”“好”。受众早已失去了静静品味的耐心,而创作者也不可能完全以传统文字文本的美学要求来进行小说创作。而影视工作者在这其中便自然地起着一个“加工”“搬运”的作用,将写得快,写得好的小说作品,不断地以商品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受众、小说家、影视工作者相互促进的表现。
虽说,视觉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小说的影像化的创作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是我们应该随时保持一种批判接受的态度。既能专注于其中,也要有能力保持反思和批判。影视作品不光是艺术,还是一种大众传播手段。同时,小说毕竟是文学,它可以是商品,但不是仅仅只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它的内在价值与历史价值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否则,小说创作便会被影视文化所奴役。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小说艺术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12DZW019)
参考文献:
[1]付明根.试论当代小说的影像化创作倾向[J].文艺评论,2005,(03).
[2]冯勤.论“影像”化叙事在海派小说中的本土化走向——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为中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3]罗钱军.论影像化叙事之“时间空间化”隐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02).
[4]王金胜.新世纪小说影像化叙事批判[J].东方论坛,2009,(04).
[5]雷纳·维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6]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刘柏杉,肖莉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