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化”到“丑化”

2014-09-21 08:12李亚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神化丑化

摘 要:文艺作品中所展现的教师形象是同时代现实生活中教师形象的缩影,它既是我们研究教师形象的一个特殊渠道,也是社会公众了解教师的一个特殊窗口。本文试图从新时期文艺作品中塑造的教师形象切入,梳理一下当下的教师形象及其变迁的原因。

关键词:教师形象 神化 去神化 丑化

教师,在我们国人眼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换言之,传统文化中所认同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他们职责的期待,传道授业解惑的智者——这是对他们能力的需求,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者——这是对他们道德水准的设定。只是,世界上有这么完美的人吗?有要求如此之高的职业吗?今天看来,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定位是无限拔高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定位的缺陷,新时期的文艺作品曾经就按照这种不符合实际的逻辑塑造着教师形象。

1979开始复苏的文学界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优秀小说,刘心武《班主任》以第一名当选,里面的的张老师,教学生动,不断地向学生播撒着知识的种子,课后对学生总是充满爱心充满热情,在其他教师都忙着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他义无反顾地接收了大家眼中的小流氓。1991年《烛光里的微笑》上映,影片中主人公小学教师王双铃老师身患严重的心脏病却毅然接了一个乱班,她以自己的无微不至的爱关怀着学生、感动着学生,使“问题少年”从道德的悬崖转向思想的平原,使那些学习上后进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而她自己却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在刘醒龙的小说《凤凰琴》中,也活跃着一位像王双铃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师,民办教师张英子在两次高考落榜后,决定到界岭小学去当老师。在这个教师很少的贫困山区里,英子从一个冲动的年轻人变为了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她凭着一片爱心,为了不让山区儿童失学,默默地做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可以说,新时期之初的文艺作品中的教师身上几乎都背负着或是委屈或是苦难或是压力的重负,似乎没有这些重负就无法彰显平凡的他们有多崇高,对教育事业有多热爱。

谁也想象不到,有一天文艺作品中的教师形象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去“神圣化”到“丑化”。

1985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发表,这部作品常常被人们认为是教师由神圣走向凡人的分界线。作品中的贾老师生活的唯一重心就是上课与讲学,而且他有着非常出色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这样的教师理应得到尊重与肯定。但是,对于他,无论是作品中的学生还是作品的作者,透露出来的却是对于他个性中平庸刻板的否定和保守顽固的嘲笑。2002年电影《美丽的大脚》中依然是圣徒式母性爱心奉献的延续,但是已经给乡村小学女教师添加了偷情和文明城市诱惑的噱头。王朔作品《看上去很美》中幼儿教师们的出发点都没有错,辛苦也是实实在在的,但是,让孩子们的一切活动都在集体中强制完成,在一刀切甚至有些半军事化的教育中,泯灭了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得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最终导致孩子有了心理阴影和行为问题,作品已经开始无情批判当下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失当。

去“神圣化”时期的文艺作品的教师形象是矛盾的,他们一方面固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内心信仰,力图保持“神”的形象,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已无力保持“神”的形象。到了新世纪之交时,文艺作品中的教师们则完全退去了这种矛盾,神圣的外衣已经甩掉,他们与社会一起沉浮,一起喧嚣。昔日高尚、威严的教师在韩寒的《三重门》中斯文扫地,甚至沦为与妓女相提并论,“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十分红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部作品中的教师没有一个能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沾上边。张也的《桃李》中邵景文一边在学校给学生上课,一边在校外办律师事务所,他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商业活动中,他的学生们都在为他这个“老板”打工,开宝马,搂美女,出入酒吧和高档消费场所,处处显得财大气粗,最后玩火自焚,死在情人的刀下。

综上观之,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前期,教师形象在文艺作品中主要还是正面的积极的,但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公众心中圣洁崇高的教师形象被一步步地磨灭,这是为什么呢?一滴水折射出的是太阳的光辉,文艺作品是对现实的无情反映,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教师形象的的确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进步,社会文化氛围的宽松,价值观的多元,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艺作品中的教师形象,发现“神化”教师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正如韩寒对教师的理解“其实说穿了,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是养家糊口的一个途径,和出租车司机,清洁工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人们对教师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教师形象自然也随之而变。

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教师的身份地位的确发生了变化,因此才导致了文艺作品中教师形象的变化。经济体制转型初期,市场以不可扭转的力量在人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时,就强行支配了人们的生活。作为教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他们渐次退到社会的边缘,与任何一个普通市民相比,都没有半点优越性可言。然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塑成的文化心理,依然具有强大的惯性,这些读书人的清高理想与恶俗现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无法调和的矛盾产生巨大的张力和压力。“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身份,表明了他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之间的本质区别,但是“教师”也是一个“凡人”,他也是一个鲜活的、灵动的、独特的生命个体。所以,在某一特定阶段,教师形象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是纠结着的一个群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急于脱贫,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围绕这一战略,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人民越发富裕,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这些足以摧毁我们国家民族的价值观横扫中华大地,从经济领域泛化到一切领域,自然也严重冲击到教育领域。在一个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中,如何要求教师独自崇高?在无私奉献与利益趋动权衡之下,很多教师放弃了“身份”的要求,大学的教授们忍受不了寂寞,开始商业化的操作,中小学的教师在课余时间繁忙起来,家教、补习班、小课,名目繁多,花样百出,屡禁不止。于是,这一时期的教师彻底成了“丑”化的形象。

其实,教师形象的丑化不仅仅是就文艺作品层面讨论的问题,它更是一个厚重、深刻,令人警醒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赵乔翔.颠覆与重构——解析韩寒小说中的教师形象塑造[J].当代文坛,2010,(5).

[2]刘元红.教师映像——论电影中教师形象的表达[J].电影评介,2008,(3).

[3]王燕燕.教师形象变迁的研究——文学作品的视角[J].中国知网,2012,(3).

(李亚 江苏省盐城市高等师范学校 224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神化丑化
艾略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讨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从高考模拟命题看两种“虚无”现象——“丑化中国”说与“西学中源”说之比较
植物纹饰在远古至魏晋时期的审美变迁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试析《喜福会》中被丑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书写
先秦“神”观念演变的三个阶段
做精做深央企新闻,提高影响力、话语权——神化集团加强新时期新闻宣传及内容建设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