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政
摘要:早在周代,便有了《诗经》这样优美的诗句,通过赞美植物,为其赋予各种纯洁美好的含义,称颂人世间的种种感情。而植物入画的记载则是从魏晋时期开始,在此之前,虽然受绘画材质的影响,没有可以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画的作品,但是出于巫术与祭祀、统治目的的动物纹样却有广泛的使用。植物在早期人类社会一开始不受重视,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在岩画中才逐渐显现,到秦汉时期由于升仙风气的流行而再度被忽视,直到魏晋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原发展起来,植物才作为审美的对象被培植,被欣赏。
关键词:岩画;神化;植物形象;自然物;审美对象
1.岩画时代的植物纹样
中国花鸟画自从魏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虽然留传下来的,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画的实体几乎是没有的,但是从各种美术史料记载可以大致推测当时的一个整体面貌是偏向写实的。相对于植物与花卉,鸟类的形象则是更早的被人类表现并膜拜的,这是由于鸟类可以飞行的自然属性,对于古人而言具有神圣的意义。而植物是因何种契机被人所注意到,并一步步发展到成为审美的对象,是我感兴趣的方向。
在岩画被广泛创作的时代,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能源来自于动物,农耕经济尚不发达。出于生存与获取生存资源的目的,产生了祈求狩猎顺利的巫术,并伴随着巫术,出现了祭祀或祈祷内容的岩画。这些岩画多表现狩猎场景与动物的形象,有的是人与动物形象的组合。某些动物形象的含义与生殖崇拜相关。
岩画时期的先人,在动物以外,以崇拜太阳为主。万物生长依靠太阳,于是太阳被神化。因太阳所在的天空是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于是鸟类就作为神使存在,岩画中大多表现人与动物。与植物相关的纹饰则有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稷神崇拜图(新石器时代),但其形象与实际的稷相去甚远,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植物的杆长着一个人脸一般,也有些像太阳,不经过仔细研究较难看出表现的是一种植物。这种植物的抽象形象,反映出远古时期人们所信奉的万物有灵世界观,稷作为早期的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农作物而被神化并崇拜。这种复杂的崇拜体系使稷神画很难说是从审美的角度考虑创作的,更多的是考虑其符号的含义。
相对而言,更为具体的植物纹样是新石器时代浙江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出土的陶质刻画五叶纹图(薏苡)。此外还有一些较为明显的稻穗图案,也是刻画在陶片上。薏苡靠近根部的方框型处理手法和稻穗纹相似,均以方形代表大地。有文章指出薏苡下方的方框是代表其膨大的子房,但这种表现手法稻穗纹也在使用,而稻穗并不长有膨大的子房,这样对比之下,将其理解为薏苡的子房并不合理。加上五叶纹的方框下方还有根须穿过,将其理解为大地,也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更为合理。
薏苡和稻穗的形象均是中轴对称构造,可以看出明显的人为处理。这样的对称处理可以看做是早期的对植物的审美的萌芽,人類最早的审美意识诞生于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规则、对称的工具使用起来更加的趁手,更加有效率。因此早期所产生的装饰物多以对称原则来造型,均以对称性为美。薏苡与稻穗纹这种人为的左右对称构图,明显的受早期工具对称性审美的影响,将植物也进行了对称化的处理。这一时期的植物纹样,是作为某种图腾或神的象征,被人以功利的心态崇拜着,虽然其表现形式出现了审美萌芽,但是对植物,尤其花卉本身,是没有刻意的以审美的心态去观察与表现的。这种由工具所演化出的对称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植物的审美萌芽。
2.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植物纹样
商周时期,青铜器以神话的动物纹样为主,由于奴隶社会统治的需要,神化后的各种怪兽的力量被大量的表现并宣传,人的纹样也相应减少并且在纹样中处于弱势,其中,存在着蕉叶纹和四瓣花纹这两种与植物相关的纹样,而蕉叶纹本身并不是某种植物的具象形象,而是作为兽纹的躯体或分割线存在。四瓣花纹则多用云雷纹或龙纹填充,也并不是特指某一品种的花。蕉叶纹也有可能是兵器的艺术化。
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纹样发生了变化。在春秋战国诸强争霸的时代,随着天子权威的丧失而日益开始了人的觉醒,人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青铜纹样的主题。内容涉及狩猎、神像、神话、战争场面等。这之中出现了不被神化的作为场景的树木,如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炎月渔猎攻战纹,出现了具体的桑树,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出土的铜匜残片,则出现了鸟类和树木,并且其一鸟一树相隔的形式,与唐代墓室壁画流行的鸟禽蹲伏或站立与植物下的形式非常相似。这种高度的相似性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水平,注意到了野外的鸟类蹲伏在植物之下的状态。野生鸟类作为人的征服对象而被人观察,连带使人注意到了不能作为物质资料的植物的存在。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人要将自身从森严的等级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关注能给自己带来切实利益的现实的东西,而非无人见过的虚幻的鬼神怪兽。同时期的还有荆门包山出土的木胎漆绘彩绘车马出行图,这幅图不同于青铜器上作为劳动对象和场景的桑树,而是单纯的作为自然物用来表示出行,用以区分室内外。植物图案在这个场景中第一次作为植物本身,不与人类发生任何利益关系的自然物存在。这幅图中的树木造型优美,姿态柔软,与古代对称方硬的造型对比,审美观念的变化十分明显。
3.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植物纹样
在此之后,秦汉时代因追求成仙的风气流行,所存纹样多与死后世界有关,植物的出现大大减少,仅在表现后羿射日的神话中存在有栖息着金乌的大树。贵族们追求死后也能被侍奉,继续过好日子,于是虚构了神仙世界,用大量的云气与神兽来代表那个美好的世界,用以区分现实世界。神树崇拜是秦汉时期兴起的特殊的崇拜对象,大量墓室壁画体现出,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树的形象处理还是比较抽象和写意的。神树形象在表现上多采用左右分支,但不完全对称的布局。造型手法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手法,线条较流畅,树形优美飘逸,没有太多方硬的线条。
汉代末期开始,中原政局变得动荡不安,这时在汉朝传入中原的佛教开始发挥作用,魏晋时期成为整个历史上政治最为脆弱而思想作为活跃的时期。魏晋时期,树木的形象进一步写实,栖息着神兽的神树形象已很少出现,更多的是不规则的,表现较为随意的树木形象。这些树木的形象大量见于魏晋时期的墓葬壁画中。由于墓葬壁画的特殊性,这些树木形象表现的较粗放,但生动自然,不再具有神圣属性。大部分树木的表现是较为写实的,某些图案搭配劳作的人,可以推测出所画的是桑树,这种直观的表现具体的树种的方式,较前代是一个极大的进步。而佛教对于花卉的推崇,也逐渐影响人们,开始更多的观察植物本身,并思考人生。有关莲花形象的流行,早在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墓就已出现,位于墓室藻井处。该莲花形象为中心对称的八瓣莲花,四周绘水,点缀水禽和游鱼。虽然莲花形象较为规整,非完全的自然状态,但从其相间的红白用色与对花瓣上经络的描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在宗教思想的基础上萌发出对莲花这一植物的审美要求。顾恺之名作《洛神赋图》中,也有一处水面画了一池荷花,其写实性与审美性,均已接近之后的花鸟画。这时候开始,已经不光是树木,以荷花为代表的花朵,也开始走向非功利的,具有更多审美倾向的方向。endprint
花卉突然的角色转变,与佛教的教义有关。佛教所塑造的极乐世界,是一个开满了莲华,并且花朵永不凋谢的世界,天人们从这些虚空的莲华中诞生,称之为化生。佛教将世间的繁衍归纳为四生,化生、胎生、卵生、湿生。其中,只有极乐世界的天人是化生,凡尘的其他生灵为其余三生。化生是最为纯净的繁衍方式,而其余三生都不可避免的在过程中沾染血污或其他污秽的东西。这样的设定与秦汉流行的升仙世界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将其形容的死后世界与凡尘鲜明的区分开来。花朵洁净柔美的自然特性,与佛教教义结合,给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与向往。
此外,这一时期最早的用作单纯欣赏的史料是河北望都墓壁盆景画,也有学者认为是插花,不算盆景。甬道顶部的券形壁上,画有鸟兽腾驰其间的云气,云气则意寓墓主死后进入"天界"。这个墓室的壁画主题仍然是升仙,但是掺杂了这样一个插花的图案,但可以证明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从单纯欣赏的角度来看待植物,而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目的。
植物与花卉形象在这一时期的特殊转变,还与魏晋时期贵族们大肆营造园林的风气兴起有关。园林的修建与花卉的培植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当时的社会流行斗富,园林的兴建也是斗富的一种。这样的炫耀一方面是因为魏晋时期朝政更迭频繁,贵族们难以保证统治的延续,而产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大肆挥霍;另一方面,炫耀自身的财富也是向敌对势力以及自己的人民展示自己的实力,以表明自身有能力将这个朝廷稳固下去,维护统治。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量珍奇花卉品种的培育与园林的修建,给画工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就整个时代来说,也刺激着人们对于植物的审美需求。从这一时期开始,不具备实用性的花卉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表现,用以装饰各种建筑,服饰以及墓室。植物,尤其花卉,从这时开始,不作为物质资料,不具備实用价值,而作为单纯自然物,被人注意到并观察欣赏。植物开始被人进一步人化,为之后花鸟画技法与内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松.远古至先秦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5]王志敏,方珊.佛教与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6]吉村怜.天人诞生图研究[M].卞立强,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俞为洁.试论河姆渡盆栽五叶纹植物,农业考古[J].南昌:江西省社会科学,1991。
[8]赵晓明,宋芸,乔永刚,宋秀英.薏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09.
[9]陈焱.中国史前艺术中的生命母题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10]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11]林少雄.古冢丹青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画[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12]孙彦.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13]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古籍文献编译整理中心,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等.甘肃出土魏晋唐墓壁画[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