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祛瘀法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32例疗效观察

2014-09-21 01:21陈萍,徐海燕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四物汤桃红荨麻疹

陈萍,徐海燕

摘要:目的观察补益祛瘀法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科门诊或住院就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患者6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2例给予地黄饮子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用左西替利嗪,观察期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皮疹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也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益祛瘀法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不仅使风团得到有效控制,并明显减少患者复发率。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补益祛瘀法;地黄饮子;桃红四物汤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29-02

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是临床常见病,病因复杂,病程长,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困扰。临床上常用抗组胺药或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但部分患者易复发,且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在治疗荨麻疹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采用地黄饮子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从2010年8月—2012年12月本科门诊或住院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共选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6~68岁,平均40岁;病程3月~6a,平均1.5a,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评分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1纳入标准所选病例均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出现一过性风团,持续时间≤24h,皮疹时隐时现;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病程>6周。中医血虚风燥辨证标准[1]: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无华,形体虚弱,少寐多梦,舌质淡红或黯红,苔薄白,脉沉细弱。在1个月内未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1周内未外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疗及观察。

1.1.2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肝、肾及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在口服大环内酯类及抗真菌药物者;胆碱能荨麻疹、物理性荨麻疹及皮肤划痕症者不予入选。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补益祛瘀法治疗:方药组成(地黄饮子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15g,巴戟天12g,山茱萸15g,石斛15g,肉苁蓉12g,附子10g,五味子12g,桂枝6g,白茯苓15g,麦冬15g,菖蒲12g,远志15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30g,桃仁10g,丹参30g,鸡血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皮疹急性发作时可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1次/d;对照组仅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1次/d,疗程均为28d。每周复诊,于第4周末停药,随诊4周。嘱服药期间,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

1.2.2观察指标与记录方法于治疗前、治疗后评估病情,参考文献,按临床症状轻重0~3级的4级评分方法[2],分别记录患者瘙痒程度、风团的数量大小、风团发生次数及风团持续时间。①瘙痒:0分为无痒感,1分为轻度瘙痒(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2分为中度瘙痒(可忍受,对正常工作生活有一定影响),3分为重度(不能忍受,明显影响生活或睡眠)。②风团数目:0分为无风团,1分为1~10个,2分为11~25个,3分为>25个。③风团最大直径:0分为无风团,1分为直径≤1.5cm,1.5<2分为直径≤2.5cm,3分为>2.5cm。④风团持续时间:0分为无风团,1分为≤1h,2分为≤12h,3分为>12h。将各项评分相加为总积分。

1.2.3疗效标准根据随诊判定的总积分计算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为SSRI≥91%,显效为51%≤SSRI<91%,进步为51%>SSRI≥25%,无效为SSRI<25%。

1.3统计方法用SPSSl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痊愈显效进步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215123284.38*

对照组308103960.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复发情况治疗期间,治疗组有2例复发,而对照组有9例复发,治疗组复发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χ2=5.984,P<0.05。

2.3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轻度嗜睡,2例出现口干,对照组2例出现轻度嗜睡,3例出现头昏,2组均未停药中断治疗或减量治疗,停药后不良反应自行消失。

3讨论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复杂,目前西药仅能临时控制风团发生,而且一部分患者还容易复发。中医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阴血不足,血虚生风或因皮损反复发作,气血损耗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而发病。气血被耗,风邪更易侵袭,致风疹块反复发作,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可谓瘾疹复发在血络。本研究采用地黄饮子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肾阴;肉苁蓉、巴戟天补肾阳;附子、肉桂温补下元,引火归源;石斛、五味子、麦门冬滋阴敛液,壮水以济火;白茯苓、石菖蒲、远志合用祛痰通络;当归、川芎补血活血,白芍柔血补血,桃仁、川芎、丹参活血化瘀,鸡血藤活血补血通络。纵观全方,使阴阳调和,营血得充,寒凝瘀滞得除。也符合中医学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黄芳,黄惠新.眯唑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4):251.

(收稿日期:2014-02-12)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补益祛瘀法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科门诊或住院就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患者6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2例给予地黄饮子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用左西替利嗪,观察期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皮疹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也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益祛瘀法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不仅使风团得到有效控制,并明显减少患者复发率。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补益祛瘀法;地黄饮子;桃红四物汤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29-02

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是临床常见病,病因复杂,病程长,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困扰。临床上常用抗组胺药或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但部分患者易复发,且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在治疗荨麻疹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采用地黄饮子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从2010年8月—2012年12月本科门诊或住院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共选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6~68岁,平均40岁;病程3月~6a,平均1.5a,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评分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1纳入标准所选病例均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出现一过性风团,持续时间≤24h,皮疹时隐时现;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病程>6周。中医血虚风燥辨证标准[1]: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无华,形体虚弱,少寐多梦,舌质淡红或黯红,苔薄白,脉沉细弱。在1个月内未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1周内未外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疗及观察。

1.1.2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肝、肾及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在口服大环内酯类及抗真菌药物者;胆碱能荨麻疹、物理性荨麻疹及皮肤划痕症者不予入选。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补益祛瘀法治疗:方药组成(地黄饮子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15g,巴戟天12g,山茱萸15g,石斛15g,肉苁蓉12g,附子10g,五味子12g,桂枝6g,白茯苓15g,麦冬15g,菖蒲12g,远志15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30g,桃仁10g,丹参30g,鸡血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皮疹急性发作时可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1次/d;对照组仅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1次/d,疗程均为28d。每周复诊,于第4周末停药,随诊4周。嘱服药期间,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

1.2.2观察指标与记录方法于治疗前、治疗后评估病情,参考文献,按临床症状轻重0~3级的4级评分方法[2],分别记录患者瘙痒程度、风团的数量大小、风团发生次数及风团持续时间。①瘙痒:0分为无痒感,1分为轻度瘙痒(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2分为中度瘙痒(可忍受,对正常工作生活有一定影响),3分为重度(不能忍受,明显影响生活或睡眠)。②风团数目:0分为无风团,1分为1~10个,2分为11~25个,3分为>25个。③风团最大直径:0分为无风团,1分为直径≤1.5cm,1.5<2分为直径≤2.5cm,3分为>2.5cm。④风团持续时间:0分为无风团,1分为≤1h,2分为≤12h,3分为>12h。将各项评分相加为总积分。

1.2.3疗效标准根据随诊判定的总积分计算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为SSRI≥91%,显效为51%≤SSRI<91%,进步为51%>SSRI≥25%,无效为SSRI<25%。

1.3统计方法用SPSSl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痊愈显效进步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215123284.38*

对照组308103960.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复发情况治疗期间,治疗组有2例复发,而对照组有9例复发,治疗组复发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χ2=5.984,P<0.05。

2.3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轻度嗜睡,2例出现口干,对照组2例出现轻度嗜睡,3例出现头昏,2组均未停药中断治疗或减量治疗,停药后不良反应自行消失。

3讨论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复杂,目前西药仅能临时控制风团发生,而且一部分患者还容易复发。中医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阴血不足,血虚生风或因皮损反复发作,气血损耗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而发病。气血被耗,风邪更易侵袭,致风疹块反复发作,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可谓瘾疹复发在血络。本研究采用地黄饮子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肾阴;肉苁蓉、巴戟天补肾阳;附子、肉桂温补下元,引火归源;石斛、五味子、麦门冬滋阴敛液,壮水以济火;白茯苓、石菖蒲、远志合用祛痰通络;当归、川芎补血活血,白芍柔血补血,桃仁、川芎、丹参活血化瘀,鸡血藤活血补血通络。纵观全方,使阴阳调和,营血得充,寒凝瘀滞得除。也符合中医学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黄芳,黄惠新.眯唑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4):251.

(收稿日期:2014-02-12)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补益祛瘀法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科门诊或住院就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患者6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2例给予地黄饮子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用左西替利嗪,观察期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皮疹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也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益祛瘀法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不仅使风团得到有效控制,并明显减少患者复发率。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补益祛瘀法;地黄饮子;桃红四物汤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29-02

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是临床常见病,病因复杂,病程长,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困扰。临床上常用抗组胺药或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但部分患者易复发,且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在治疗荨麻疹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采用地黄饮子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从2010年8月—2012年12月本科门诊或住院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共选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6~68岁,平均40岁;病程3月~6a,平均1.5a,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评分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1纳入标准所选病例均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出现一过性风团,持续时间≤24h,皮疹时隐时现;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病程>6周。中医血虚风燥辨证标准[1]: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无华,形体虚弱,少寐多梦,舌质淡红或黯红,苔薄白,脉沉细弱。在1个月内未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1周内未外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疗及观察。

1.1.2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肝、肾及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在口服大环内酯类及抗真菌药物者;胆碱能荨麻疹、物理性荨麻疹及皮肤划痕症者不予入选。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补益祛瘀法治疗:方药组成(地黄饮子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15g,巴戟天12g,山茱萸15g,石斛15g,肉苁蓉12g,附子10g,五味子12g,桂枝6g,白茯苓15g,麦冬15g,菖蒲12g,远志15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30g,桃仁10g,丹参30g,鸡血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皮疹急性发作时可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1次/d;对照组仅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1次/d,疗程均为28d。每周复诊,于第4周末停药,随诊4周。嘱服药期间,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

1.2.2观察指标与记录方法于治疗前、治疗后评估病情,参考文献,按临床症状轻重0~3级的4级评分方法[2],分别记录患者瘙痒程度、风团的数量大小、风团发生次数及风团持续时间。①瘙痒:0分为无痒感,1分为轻度瘙痒(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2分为中度瘙痒(可忍受,对正常工作生活有一定影响),3分为重度(不能忍受,明显影响生活或睡眠)。②风团数目:0分为无风团,1分为1~10个,2分为11~25个,3分为>25个。③风团最大直径:0分为无风团,1分为直径≤1.5cm,1.5<2分为直径≤2.5cm,3分为>2.5cm。④风团持续时间:0分为无风团,1分为≤1h,2分为≤12h,3分为>12h。将各项评分相加为总积分。

1.2.3疗效标准根据随诊判定的总积分计算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为SSRI≥91%,显效为51%≤SSRI<91%,进步为51%>SSRI≥25%,无效为SSRI<25%。

1.3统计方法用SPSSl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痊愈显效进步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215123284.38*

对照组308103960.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复发情况治疗期间,治疗组有2例复发,而对照组有9例复发,治疗组复发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χ2=5.984,P<0.05。

2.3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轻度嗜睡,2例出现口干,对照组2例出现轻度嗜睡,3例出现头昏,2组均未停药中断治疗或减量治疗,停药后不良反应自行消失。

3讨论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复杂,目前西药仅能临时控制风团发生,而且一部分患者还容易复发。中医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阴血不足,血虚生风或因皮损反复发作,气血损耗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而发病。气血被耗,风邪更易侵袭,致风疹块反复发作,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可谓瘾疹复发在血络。本研究采用地黄饮子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肾阴;肉苁蓉、巴戟天补肾阳;附子、肉桂温补下元,引火归源;石斛、五味子、麦门冬滋阴敛液,壮水以济火;白茯苓、石菖蒲、远志合用祛痰通络;当归、川芎补血活血,白芍柔血补血,桃仁、川芎、丹参活血化瘀,鸡血藤活血补血通络。纵观全方,使阴阳调和,营血得充,寒凝瘀滞得除。也符合中医学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黄芳,黄惠新.眯唑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4):251.

(收稿日期:2014-02-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物汤桃红荨麻疹
讨厌的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误春
妇科圣方“四物汤”
桃红四物汤“内外”可通用
桃红四物汤“内外”可通用
桃红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