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君
摘 要: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作为贺岁喜剧片,喜剧因素大打折扣,其原因是他想在自己的影片中传达一种温情、悲情,在世俗社会中表达一种坚守、超越,结果冲淡了喜剧的娱乐性,作为著名导演,他自身的明星效应,不可避免的带来的商业化炒作,遮蔽了他对底层民众的体恤之情,体制内的妥协成为冯导的无奈选择。
关键词:《私人订制》;温情;悲情;坚守;超越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247-02
冯小刚贺岁片《私人订制》公演后,对影片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先抛开电影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法不说,仅就影片插曲和它的商业效果,做一简要评说。
先看影片插曲《时间都去哪儿了》: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 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 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冯小刚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有深厚的北京情结,故土情结,插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有浓厚的胡同文化氛围,这首歌凸显着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悠长的记忆,是普通百姓平凡平淡的庸常生活,柴米油盐,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它透着亲情爱情温情,冯导用镜头记载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京城浓郁的文化气息。冯导也强调自己是一个平民导演,作品多反映底层民众生活,审美趋向是平民视角。他自己这样说:“一部电影的灵魂要扣在普通人的梦想,普通人的烦恼上。”他的电影要表现的是百姓苦中作乐、冷眼看世界的淡定洒脱,从中流露出一种悲情的力量,平静得无言以对。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 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这就是歌曲反复回荡的旋律,其中充满人生的沧桑,悲凉,曲调婉转,荡气回肠。歌曲流淌的是岁月的长河,夕阳的余晖,一定有冯导自己的人生感悟在其中吧。不由让人想起“而今听雨僧芦下,鬓已星星矣,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诗句。只是一首插曲,让我们窥见冯小刚表面散漫,其实内心有着怎样的深度和挣扎。
冯导的叙事策略在两个层面,他直面当下现实,观察社会,审视现实时,一方面揭露官场的腐败,物欲追逐,描写社会的欲望化,物质化,另一方面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现状,底层生活的人性,满储着体恤之情。他屡屡表示,他的电影不是拍给电影节、拍给少数人看的,而是拍给老百姓、拍给普通观众看的。所以,他电影中的小人物都有着在努力好好活着的寂寞悲凉感,有着小人物的点滴幸福,也有着小人物的悲凉。
再查看网友对歌曲的评论,大多是:想家,想父母,泪奔,感恩,催人泪下。其舒缓的旋律,抒情的调子,诉说着岁月流转中的种种故事,表达了父母对子女至诚至真的爱。
“表现一抽象美丽印象,文字不如绘画,绘画不如数学,数学似乎又不如音乐。”[1]“音乐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2]别处,是具体之外的抽象,肉身之外的精神,现象之外的观念,也就是说生命本身就是抽象的、观念的。苏珊·朗格也认为:“音乐有美意味,这种意味是一种感觉的样式——生命本身的样式,就像生命被感觉和被直接了解那样。”[3]用音乐的方式表达某种生命体验,成为许多作家、导演的睿智选择。《私人订制》中,冯小刚试图用音乐提升涤荡世俗化映像,电影插曲成为冯小刚影片的一大亮点。
片尾曲《解放》与《时间都去哪儿了》曲风不同,由羽泉演唱的《解放》曲调铿锵有力,雄放、辽阔、深邃,充满了宣泄感和释放感,同样温暖励志。
心中有片美丽的牧场
蓝天 白云 干净的土壤
而梦是一群吃草的牛羊
自己就是放牧的太阳
背着欲望的行李箱
里面装满爱和善良
向着信仰的那个方向
还能画出自己的模样
总是匆匆忙忙 紧紧张张
像一只好久不飞的小鸟
停在空中 翅膀发僵
不停的回忆该如何飞翔
我想要解放 解放
歌曲要表达的应该是在欲望的世界,心存着对单纯、干净、美好天地的向往,喧嚣的尘世,更要保有一份坚守、宁静、解脱、超越,歌曲铺陈出暖暖的色调。
如果说《时间都去哪儿了》表现的是温情悲情,《解放》表现一种坚守纯净,它就冲淡了影片预设的喜剧效果,难怪有的观众认为电影没有多少笑点。
当然,冯小刚导演在电影发布会上说:“选择羽泉的《解放》作为片尾曲,正是希望像歌词里唱出来的那样,希望观众们到了年底‘多撒点儿野、‘多不正经些,在《私人订制》里解放天性,做真正的自己——干嘛总要懂事儿?”显然,冯导的意图落空了,观众不可能在这种朴素、惨淡、超越中撒野和不正经。当然,麦奎尔认为,感情释放,也属娱乐功能之一[4]。贺岁片怎样平衡它的娱乐性和思想性,喜剧性和哲理性,是摆在导演面前的关键难题。
冯小刚认为:“我国少有讽刺喜剧,观众习惯看浪漫喜剧和无厘头喜剧,动作喜剧。而讽刺喜剧由于审查的原因,需要方方面面的承受力,观众也要慢慢适应,它不是直给式的刺激你笑,你得读懂潜台词,然后是会心的笑,回去了还琢磨,突然自己就乐了。这就是幽默。”但作为中国普通观众,要整体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审美层次,有待时日。
作为著名导演冯小刚的感召力,历来被商家看好,他的贺岁片也成为名导与名牌强强联手的产物。据片方公布,一共有13个知名品牌植入赞助该片。但从片尾打出的字幕——长长的赞助单位名单看,应该不止13个。《非诚勿扰》系列捧红了三亚,《私人订制》仍有海南游,苏州是《私人订制》的重要拍摄地,冯小刚导演喜爱苏州,认为“苏州有情调”。冯小刚为了表达对这座城市的喜爱感激,特意为苏州导演制作了《私人订制·最美苏州》城市形象片。该片以一对情侣为主线,从相识、相恋、相知到相爱,穿插众多苏州元素在其中,几乎涵盖了姑苏特色的所有元素。苏绣轻捻、昆曲浅唱,生动传神地表达出苏州特有的东方意境。一部形象片,完成一场爱的巡礼,苏州成为你的婚礼目的地。可以说,这部形象片就是冯小刚为苏州“私人订制”的一份礼物。
电影《私人订制》首映的同时,阿里巴巴集团旗下虾米音乐,在同一天玩起了C2B音乐“私人订制”新模式,歌迷订制首次进入音乐行业,歌迷正式在音乐行业唱起了主角,在萧条的音乐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
“私人订制”也几乎成了一个时尚流行语,家具、服装、形象设计、室内装修等等,都可以“私人订制”,私人订制无所不在。
在消费主义时代,电影本身属于娱乐体系,是娱乐产业的一部分,商业利益成为电影评价标准,票房收入就是导演成败的标志,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导演不惜丢弃诗意的、人性深层的内在冲突,听命于文化权利和资本意志,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倾向的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本力量做支撑,所以,我们看到影片多处植入广告,影片广告植入过多也成为观众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一部影片怎样在商业社会中坚守文化品位、文学价值,在商业价值和文学理想之间找到平衡,又成为摆在导演面前的一道难题。
冯小刚作为著名喜剧导演,怎样在体制内迎合大众需求,肯定是他思考的重心,他也强调自己总需在体制内妥协,影片在结尾续貂,加上了环保沉重话题。这种叙事上的不规则,风格的不彻底、不统一,见出冯小刚面对现实的无奈、矛盾、焦虑。
其实,影片中的反讽充满了调和之嫌,作为编剧的王朔,与冯小刚同是1958年出生,王朔从小在北京军队大院长大,被称为“共和国新贵”(郑以然语),受到的是红色教育,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不具备对基本制度进行尖锐批判的意愿,这就注定了他们对社会的讽刺是间接的,委婉的。影片中的烈士梦、领导梦、土豪梦,终究是普通民众不可能实现的白日梦,就为博得观众一笑,从中透露出的对社会人事的批判,大多指向一种现象或某些个人,不会真正指向一个大的权威,王蒙就说过,王朔的小说“只是制造了一些空洞的笑话”[5],所以,影片不具有对政治权利的批判和抨击,最后只能是对当下现实的漫画化处理。
——————————
参考文献:
〔1〕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25.
〔2〕张爱玲.谈音乐.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78.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2.
〔4〕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61.
〔5〕王蒙.躲避崇高.葛红兵,朱立冬.王朔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39.
(责任编辑 徐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