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送领
摘 要:本文从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层面出发,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描述,探讨了教师具体教学行为在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描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行为模式,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行为的内涵及实现教学行为转变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一、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行为转变的必要性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有一系列的理念创新,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这些创新理念能否贯彻实施好,离不开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二、新课程体系对中学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内容
(一)对课程理念的转变。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新课程理念较之旧课程一个大的变化在于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上, 凡是对学生有影响、有教育意义并能促进学生成长, 或者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社会、环境、生活等方面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 。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为参与者,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往、師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双方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三)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果。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果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的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学习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所以,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功能倾向。这压制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是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督作用。
三、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方法
(一)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分散于不同方向,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隐身推导,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
(二)注重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组织形式。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这是优秀的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会学习的活力和魅力。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利用图片、动画将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烦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清楚地展示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把传统意义下的“学习”教学变为“研究”教学,把教学实验引进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新途径。
(四)更新中学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深厚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 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这主要是基于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发展关注的强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知识, 不仅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学生主体发展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推广,是一个涉及国家、学校、千家万户的工程,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但它不是一墩而就的,它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一定能成为很好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个性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就一定会迎来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毕田增.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J].林区教学,2005(2):3-5.
[2]林正范.课程变化与教师行为的改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