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红菊 霍蓉光 徐滨昕
摘 要:当代高职语文教学常从国学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课堂内容,但由于语言和时代的隔膜,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并不大,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和形式来打造学生喜欢的高职语文课堂,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落实:一、选材通俗易懂,回避高深艰涩。二、进行“现代”包装,融入娱乐因素。三、打通专业壁垒,强调相辅相成。
关键词:国学 高职语文 策略
“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中国特有之学术系统,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包括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等。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浸淫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多竞争,快节奏,追流行,媚时尚逐渐将中华之传统挤出人们的视野,只在小众人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人们对西方先进文化的理性学习逐渐转为一种狂热盲目的崇拜,“外国月亮大又圆”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国人的思想,让国民大众在半土不洋中尴尬地彷徨。面对此种情况,有识之士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究,其中哲学大师牟宗三的嫡传弟子、台中师院语文系教授的王财贵博士的言论颇具代表性:
“这八十多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经是不敢(也真不会)读经了……他的语文程度不够,他看见左右的人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他的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见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这其实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提升国民文化教养所必致的后果。知识分子也越来越感受到:丧失自我文化的民族,托钵乞怜的结果,纵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于世界文明的创建,而永为其他民族所轻贱。”[1]
近年来,人们普遍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并以各种方式进行普及推进。学校作为国学推广的重要阵地,也必然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国学成为高职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汲取国学营养,进而提升语文素质。但由于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不良倾向,语文教育还处于从属地位,且国学本身固有的语言和时代的隔膜,就更是难以被学生欢迎。此外课程定位模糊,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形式单一,沿袭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承载过多的使命等因素的限制更让这一情况“雪上加霜”。
想要改善进而扭转这样的颓势就需要高职语文教师们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因此高职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更好地选择教学材料,实施教学活动,国学熏陶才可以有效地落实。
一、选材通俗易懂,回避高深艰涩
高职教育总是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高职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较差。虽然刚刚经历高考的洗礼,在高考语文的复习中或许也有些收获,但往往局限于模式化套路化应试手段,缺乏真正的人文素质修养。而且在高考结束后,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会被学生瞬间抛却遗忘。因此可以说,在教师面前,这是一块相对贫瘠的土地,如何在这里种下“国学”这颗貌似高深的种子,教师需要在授课篇目上多下功夫。通俗易懂,内容有趣——可以作为选择的标准。以《诗经》为例,《蒹葭》里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差别不大,即使没有注释,整篇文章的意思学生也能明白个大概。同时,爱而不得——这又是一个永恒的爱情主题,很容易被年轻人理解。随着学生对《蒹葭》等篇章的熟悉和理解,其他相对比较难懂的篇章,教师则可以选取一二略为讲解,或者干脆就请学生自己讲解。总之,就是以学生能够听懂、能听下去为标准来选择篇章,其他艰涩难懂的篇目即使内容再丰富,文采再精妙也要在备课中淘汰掉。当然,若有个别学生基础相对较好且有一定的兴趣,则可推荐一二。
二、进行“现代”包装,融入娱乐因素
高职学生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更没有主动性,在厌学的路上越走越远。而那些貌似高深枯燥的国学内容就更是让他们恐惧,唯恐躲闪不及。在教授“诗歌”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开了一个诗歌朗诵会,在朗诵过程中,学生们几乎都选取了现代诗作为自己的朗诵内容,而有着崇高声誉和绚烂内涵的唐诗宋词则无人问津。究其原因,也无非是“没有意思”“应付差事”“现代诗好读好背”之类的原因。“我很不喜欢这些东西(国学),它们过于乏味、枯燥,没有创新。”——这很能代表高职学生心声。单纯地喊复兴国学,研究千百年前的旧东西,刻板地灌输国学,让大家都坐下来填词作赋,显然不是国学教育的好方法,这不光引发学生更强烈的隔膜感甚至反感,还很可能导致与世界文明脱节。如何拉近国学和学生们的距离?如何扭转枯燥的局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在国学的“现代”包装上做些文章,即要把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结合起来,在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后融入现代元素,融入当下的日常生活。
以《红楼梦》为例,书中人物故事都能从现代社会中找到映射,如贾惜春的面冷心冷,就是得了现代人所说的“爱无力”病症;如王熙凤对贾府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找到极其类似的方式和手段。除了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一些突发的偶然事件也可以在国学经典中找到对应。如刚刚发生的马航飞机失联和韩国沉船事件,灾害发生后,人们往往会开始对生命又一轮的追问和思索。这种思索同样也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先秦诸子、屈原、宋玉、古诗十九首中的无名氏……生命的脆弱,生命的珍贵,天灾人祸的冷酷……在这里都是相通的。
只有找到国学和现代社会的契合点,给学生们留下“古今同一”的印象,才能有效地消除他们对国学的隔阂感,兴趣才有可能谈起。想要让学生有兴趣,就先得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兴趣点在哪里。影视作品、娱乐信息、体育运动、休闲放松——除了必须的学业之外,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消耗在这四个方面,在这四个方面中,学生都能找到专属自己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中也无一不能找到在国学中的对应点。如冯小刚的经典作品《天下无贼》中黎叔文绉绉的经典语录,其实都出自国学典籍。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即出自《诗经·黍离》。通过相关电影片段的放映,初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电影台词和著作原文两相对比,达到让人不禁莞尔的幽默效果,最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原文,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此外,现代综艺节目也为培养学生兴趣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如“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这些带有书香的综艺节目引发了大量国民追捧,除了鼓励学生观看,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甚至可以借鉴其环节和内容由学生自己去举办一个类似的小型晚会。这样既娱乐了身心,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语文素质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升。
三、打通专业壁垒,强调相辅相成
社会越发展,专业分工就越细致,表面看来各类专业间的距离也就会越来越远。但不管如何发展和细分,各专业间都有着“同根生”的本质,彼此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只看见了距离和区别,而忽略相通和联系。有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尤其是工科和理科),跟古代经史子集完全没有共同之处,读古代经典文学就是种浪费和负担。要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教师也同样需要选取合适的实例和授课材料来打通这种人为的专业壁垒。以先秦墨子的著作为例,其中涉及到了宇宙论和运动论,那些天文和物理专业的学生就从中可以获得最直接的收益,不只是人文的,还有科学的。同样的机械制造和建筑技术在墨子的论著中亦有论述,后人亦可以从中获得恩惠。
除了这些最直接的效用,这些经典著作对人们还有间接的影响。经史子集,博大精深,为我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精神支持和方向指引。《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和奋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和忧民,《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尊和自信——这些都可以成为专业学习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同时,很多国学经典都为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它可以引导我们更科学地学习,更好地处理矛盾,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需要国学经典的帮助和支持。
注释:
[1]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国立台中师范学院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宗哲社·华山书院·读经推广中心,1995年版,第14-15页。
参考文献:
[1]张岱年等著.国学今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钱玄溟编撰.国学经典[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
[3]欧阳昌雄.高职国学教育初探[J].中国商界,2010,(7).
[4]邹厚亏.高职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0,(4).
[5]曹明海,史岩.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经典阅读考察[J].中学语文,2006,(3).
[6]聂翔雁.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聂红菊,霍蓉光,徐滨昕 河北石家庄 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05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