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育、国学教育等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不只在于人们认识到了其重要性,更在于语文教育事业日益显现出其缺陷。本文以《沙之书》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中学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文章主要以后现代课程观与对话式教学为理论支撑展开。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对话 后现代
阅读教学“教什么”以及语文阅读“学什么”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老大难问题。很多学生不指望语文老师能在课堂上讲出别出心裁的内容;老师也似乎放弃了对学生语文兴趣的拯救。这种种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从有限的语文课本中很难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富有创新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观点;又因为语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不易察觉自己从语文学习中所收获的知识、体验以及价值观。
我们也知道,整个语文教学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阅读教学,二是作文教学。[1]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有着其不言而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丰富多彩,让学生学有所得呢?简言之,我们要根据学生学的内容安排我们教的内容,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下面,笔者将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文《沙之书》为例,阐释笔者所认为的教学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一、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沙之书》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仔细体味作者心理活动的变化,感受人物的形象与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小说的多义性,达到由小说升及自身的人生体悟。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主人翁对“沙之书”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2.理解“沙之书”所要表达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许多的困惑和问题,我们总是感觉自己需要一个向导。书籍就充当了这个向导。所以我们总说要读书。当然书有高下之分,所以我们特别渴望能够得到一本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书,而且这书还最好不要让别人看到,比如哪里哪里的“密卷”“宝典”之类。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千奇百怪的书:网络小说,如《盗墓笔记》;言情催泪书籍加琼瑶小说;经典著作“四大名著”;还有象征宗教和信仰的《共产党宣言》或者是《圣经》。那么,在你们眼中,我们最需要一本怎样的书呢?是不是想要一本包含了全部真理的百科全书呢?得到这种书的人又会怎样?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外国书的故事,请看课文——《沙之书》。(板书:课题及作者)
2.教学过程:
(1)故事梗概:
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请同学叙述故事。(要求简洁、清楚)
提示:本题相对比较简单,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也用于锻炼学生总结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讲故事可以以事件或人物为主线,以“首先……,然后……,最后……”的格式进行。
(2)以点带面:
第一自然段点、线、面的例子有什么作用?作者在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有什么用意?如果让你给文章一个开头,你怎么写?(容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解答)
提示:很多教学设计将“点、线、面”的例子与后文中“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结合,认为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但笔者认为花一篇小说的篇幅阐释这样一个相对粗浅且表面化的例子并不是作者的本意。无疑,我们可以认为以上的理解是本文的主题陷阱。作者借用点、线、面的例子不过是给自己的小说作一个简单的起兴,一再强调自己的故事不假也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神秘感,不仅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实际上还是一种模仿,许多人生导师不是都喜欢说些类似的很玄的话吗?所以这里还是一种提起,以便后来的抛下。让学生设计开头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希望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提前的预设,也是在提前试探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程度。当然,如何以更生动的提问形式或者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确实是笔者当前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3)分析理解:
小组合作,分析、总结作者对卖书人以及“沙之书”的情感变化过程,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流程图。思考,作者的情感从头到尾出现了这么大的波折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事实?(分六组,用六个词概括每个部分的态度)(板书:作者情感变化的抛物线图)
提示:作者在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中对卖者及《沙之书》的态度有较大的变化,本题一来用于考查学生对小说结构的把握,二来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作者从对《沙之书》的冷漠到好奇到爱惜到最后的舍弃,说明人有求知、上进之心,可是一旦我们谋求到所谓的“终极真理”之后,我们会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不安。这里作者似乎在为我们阐述某种关系:真理与信仰、欲望与从众、畏惧与崇敬、虚无与现实等等,总之,一切矛盾来源于人的心理。
这里容许学生对小说做个性化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解读小说。
(4)鉴赏评价:
找出作者和卖者猜测“沙之书”作用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愿意拿自己祖传的《圣经》换《沙之书》。(板书:圣经VS沙之书)
提示: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笔者会有针对性地介绍作家在宗教信仰以及写作流派方面的相关背景,以便学生参考。
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博尔赫斯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从他开始,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文学种类的界限被打破、客观时间被取消、幽默与荒谬结合、写真与魔幻统一等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注重虚构的作用,认为人们虚构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展现自我的主体性。同时,博尔赫斯受神秘主义教派的影响,“这些神秘主义宗教加上佛教、贝克莱的唯心哲学、休谟的不可知论、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以及惠特曼的泛神论等等在博尔赫斯的思想中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形成了博尔赫斯独特的世界观。他的迷宫之恋、他对时间的否定、他的轮回观念、他对现实和梦幻的同一态度、他的怀疑精神等等,并非出自哪一种哲学或宗教而是各种宗教哲学互相融合的结果。”[2]通过以上介绍,不难发现,博尔赫斯的世界观是复杂多变的,他为喀巴拉的《圣经》变化,但并不拘泥于任何一部《圣经》的桎梏,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在文学方面,他反传统,摒弃终极价值,从其《沙之书》中我们也看出明显的虚实结合、矛盾、比喻的极度引申等特征。
《圣经》代表有限信仰,《沙之书》代表无限真理,谁更有价值?主人翁在权衡再三之后选择了后者,因为在我们的思维里“有限信仰”也是“无限真理”的一部分,似乎在得到这本无限的《沙之书》之后,我们就拥有了无限信仰和无限真理的集合?实际上,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基本上可以猜出作者舍弃《圣经》选择《沙之书》的原因,因为他的世界观是兼容并蓄的,正如他本身的文学形式也是反传统的一样。
(5)活学活用:
作业:讲述你们心目中的“沙之书”,要求概括其内容与形式。
3.板书设计:
图号:1-1(《沙之书》板书设计1)
图号:1-2(《沙之书》板书设计2)
以上是笔者对《沙之书》的教学设计,因为尚未把这一设计运用于实际的课堂,其教学效果也未可知。笔者想仅以此教案为例,解释老师提出的问题:语文阅读教学教什么?
二、教学反思
以上教案仅代表笔者个人对《沙之书》这篇课文的一些看法,与我们在一般资料上所找到的教案设计略有不同,下面笔者将结合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阅读教学论以及自己看到的一些有关阅读教学的材料做一个反思:
(一)后现代课程观与对话式教学:
以美国课程专家多尔教授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是伴随后现代主义的潮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向我们阐述了后现代特征对课程的隐喻意义。它强调课程发展的实践性,突出教学的自组织过程,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合作性规划,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平等的首席;重视隐喻与描述的教学方式,以引发积极的对话与体验等等。对于文本(课文或文学作品)来说,它本身具有丰富性、不确定性、解释性和多义性,这就为阅读主体进行对话创造了前提。“对话”也已逐渐成为中学语文阅读的主要教学形式,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对话”理念,并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此外,更多诸如对话、互动、反思性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民主平等共进的师生关系等新的教育理念与后现代教育思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而我们试图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当前我国的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以期为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反思教学设计
下面是笔者对以上的教案做的两点修改补充:
1.《沙之书》教学设计中后现代课程观的运用
第一,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争取教师和学生、学生与课堂之间的平等,因而我们对《沙之书》主旨的探讨只是指出了当下有些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疏漏,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心理普遍的几对矛盾,没有得出唯一的“标准答案”。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该做到的是“课堂是对学生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起码要求。
第二,后现代课程观有以下几个特点:接受复杂性、植根于情境性和区域性、与辩证性游戏、尊重不可言喻性。我们课文的主人公从其自身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来说就存在复杂性和不可言喻性。同样,面对这样一篇复杂微妙的小说,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读者产生不一样的解读也在情理之中。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该做的是引导学生尽可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尽可能让自己走到文本里面与作者对话。
2.《沙之书》教学设计中对话式教学运用的不足
对我们的教学案例做简单的反思不难发现,因为对《沙之书》的备课建立在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背景材料零度了解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的预设存在严重的不足。第一,对话式教学在教学案例中几乎没有运用。本教案尊重了课文的隐喻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金老师说:“教学中要引导的不是假对话,不应事先设置一个统一意识,要有师生思维的相互触发,尤其是阅读教学。”可是纵观我们的教学设计,四个问题都存在明显的主观意识和目标性,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没有相互触发。学生的思维似乎也很难从这种教学得到新的有意义有创造性的想法。相反,他们可能被带入一个朦朦胧胧的怪圈。“对话教学是对话,但是只有这种对话是有助于读者和作者的对话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对话”,我们不知道通过这四个梯度比较大、跳跃性比较强的问题,是不是能把学生引入与作者的思想交流中去。
此外,笔者通过反思《沙之书》的教学设计,得出了以下几点思考,也是金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强调得比较多的几点:
第一,不要把课文当作装着思想的容器。每篇阅读课文必然涉及到一定的教学内容,但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教或者不教这些内容。语文老师有选择自己教学内容的权利,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一点: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围绕着一个中心:促进学生和作者之间的交流。第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思路,不能脱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一味参照和引用流行教案的做法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第三,阅读教学以课文为中心。以客观世界为起点,以课文的最终世界为终点。一直以来,教学都在以特殊世界进入客观世界。这种验证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做法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思维起不到分毫作用,反而只会让学生的创作也变得空洞、藻饰和肤浅。语文老师要明白,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与读者对话;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借鉴”作者的语言和思想。第四,发现、尊重、理解、欣赏差异性。对话教学是对话,但是只有这种对话是有助于读者和作者的对话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对话。我们要把文本看作一个自足的整体。阅读不是教学生认识一个世界,而是帮学生构建一个世界。所以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尊重学生思维、表达和创造的差异性,使学生融入教学再走出教学,做教学的主人。
注释:
[1]王光湖:《阅读教学教什么》,《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年,第8期。
[2]申洁玲:《论博尔赫斯与神秘主义宗教》,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李娟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语文专业43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