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山间的“六和文化”

2014-09-21 19:16李坤
当代贵州 2014年6期
关键词:仡佬族邻里文化

李坤

自从去年除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三次现场直播石阡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六和三角宴·集体过大年”的盛况后,记者一直有一种去尧上的冲动。直到今年春节期间在石阡走访亲戚,才有机会一探尧上“六和文化”的究竟。

尧上距离石阡县城30余公里,村庄300余人,坐落在石阡与施秉、镇远毗邻的佛顶山山麓。

村庄四周群山苍翠,包溪河如同玉带萦回,典雅的干栏式仡佬族民居,古老的邓氏宗祠,幽深的石板巷子,朱红色的风雨桥,彰显“和”文化的六和三角宴,还有保存完好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毛龙、仡佬木偶戏……

今年春节期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其中少不了的,就是品味六和三角宴。

傍晚时分,村前的广场上燃起熊熊篝火,游客陆续围着旁边的呈六边形的六和桌就坐。只见服务员端上一盘盘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有冬虫夏草童子鸡、苔茶糯米酥、香菇长寿汤,还有香甜的米酒。

游客一边品味着美味佳肴,一边观看精彩的文艺表演。广场上,觥筹交错声、欢笑声、祝福声、歌声不绝于耳。

村里人讲,六和三角宴原本是这里村民每年除夕吃团圆饭的宴席。六和宴的摆放有讲究,呈三角宝塔式布局,长老最先在塔尖的六和餐桌就坐,然后依照年龄逐一就坐,这种习俗已有300多年历史。

来自湖北武汉的李在林一家是自驾游来到尧上的,他说:“这里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六和宴传递出来的‘和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石阡县旅游局局长李玲说:“六和表示父母和蔼、夫妻和鸣、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环境和美、社会和谐,寓意六六大顺。彰显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精神,而摆放的三角宝塔式造型的宴席则体现了村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关于“六和”的来历,70多岁的村民邓华忠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祖上流传下来的故事:邓氏家族来到这个地方,原本有八兄弟,不幸有两个夭折,其余六兄弟长大成人,因相互间经常发生纠纷不和,六家人商议每年除夕时聚在一起吃饭,大家握手言和,并立下训言:后人要永远和睦相处。后来除夕夜聚在一起吃饭成为惯例,“六和宴”就这样诞生了。

邓氏宗祠里保存了一块石碑,此碑立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是关于仡佬乡民防止偷抢灌溉用水所立的乡规民约,上面清晰记载:乡民“量其田之远近,较其田之多寡”,“在分水之处以水管为凭,照股均分,无分昼夜输流,值日五天五夜以转”,并规定违约者要受到停止灌溉一个值日周期的惩罚。

在农耕社会,水之于农业对仡佬先民来讲弥足重要,但正是有一种“六和”精神的传递,大家和睦共处,使得这方土地一直以来显得安宁、祥和。

邓华忠老人家客厅的墙上贴着一张“石阡县孝心媳妇”的奖状,这张奖状正是三年前县里颁给儿媳席运梅的,提起这位儿媳妇,老人表示很满意,“一家人和和顺顺,从来没吵过嘴”。

就在三年前,邓华忠的老伴不幸罹患癌症,席运梅扔下手头上忙碌的生意活,陪着老人辗转到贵阳、长沙等地寻医,由于癌症晚期,老人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席运梅就带着她去想去的地方看看,最后老人走得很安详。

不仅如此,邻里之间也很和睦。去年冬天,李世禄家因电线短路导致房屋起火,在全村人的齐心协力下,大火被扑灭,房屋得以幸存,也让紧挨着的几栋仡佬民居免遭灭顶之灾。

如今,尧上依托独特的仡佬族民族民间文化和丰富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全村人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即使是物质生活开始富足,“六和”精神仍然成为邻里往来、家庭构建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内核。

在这里,不管是游客,还是本地村民,都浸润在这种历久弥新的“六和文化”氛围里。(责任编辑/朱广彦)

自从去年除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三次现场直播石阡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六和三角宴·集体过大年”的盛况后,记者一直有一种去尧上的冲动。直到今年春节期间在石阡走访亲戚,才有机会一探尧上“六和文化”的究竟。

尧上距离石阡县城30余公里,村庄300余人,坐落在石阡与施秉、镇远毗邻的佛顶山山麓。

村庄四周群山苍翠,包溪河如同玉带萦回,典雅的干栏式仡佬族民居,古老的邓氏宗祠,幽深的石板巷子,朱红色的风雨桥,彰显“和”文化的六和三角宴,还有保存完好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毛龙、仡佬木偶戏……

今年春节期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其中少不了的,就是品味六和三角宴。

傍晚时分,村前的广场上燃起熊熊篝火,游客陆续围着旁边的呈六边形的六和桌就坐。只见服务员端上一盘盘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有冬虫夏草童子鸡、苔茶糯米酥、香菇长寿汤,还有香甜的米酒。

游客一边品味着美味佳肴,一边观看精彩的文艺表演。广场上,觥筹交错声、欢笑声、祝福声、歌声不绝于耳。

村里人讲,六和三角宴原本是这里村民每年除夕吃团圆饭的宴席。六和宴的摆放有讲究,呈三角宝塔式布局,长老最先在塔尖的六和餐桌就坐,然后依照年龄逐一就坐,这种习俗已有300多年历史。

来自湖北武汉的李在林一家是自驾游来到尧上的,他说:“这里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六和宴传递出来的‘和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石阡县旅游局局长李玲说:“六和表示父母和蔼、夫妻和鸣、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环境和美、社会和谐,寓意六六大顺。彰显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精神,而摆放的三角宝塔式造型的宴席则体现了村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关于“六和”的来历,70多岁的村民邓华忠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祖上流传下来的故事:邓氏家族来到这个地方,原本有八兄弟,不幸有两个夭折,其余六兄弟长大成人,因相互间经常发生纠纷不和,六家人商议每年除夕时聚在一起吃饭,大家握手言和,并立下训言:后人要永远和睦相处。后来除夕夜聚在一起吃饭成为惯例,“六和宴”就这样诞生了。

邓氏宗祠里保存了一块石碑,此碑立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是关于仡佬乡民防止偷抢灌溉用水所立的乡规民约,上面清晰记载:乡民“量其田之远近,较其田之多寡”,“在分水之处以水管为凭,照股均分,无分昼夜输流,值日五天五夜以转”,并规定违约者要受到停止灌溉一个值日周期的惩罚。

在农耕社会,水之于农业对仡佬先民来讲弥足重要,但正是有一种“六和”精神的传递,大家和睦共处,使得这方土地一直以来显得安宁、祥和。

邓华忠老人家客厅的墙上贴着一张“石阡县孝心媳妇”的奖状,这张奖状正是三年前县里颁给儿媳席运梅的,提起这位儿媳妇,老人表示很满意,“一家人和和顺顺,从来没吵过嘴”。

就在三年前,邓华忠的老伴不幸罹患癌症,席运梅扔下手头上忙碌的生意活,陪着老人辗转到贵阳、长沙等地寻医,由于癌症晚期,老人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席运梅就带着她去想去的地方看看,最后老人走得很安详。

不仅如此,邻里之间也很和睦。去年冬天,李世禄家因电线短路导致房屋起火,在全村人的齐心协力下,大火被扑灭,房屋得以幸存,也让紧挨着的几栋仡佬民居免遭灭顶之灾。

如今,尧上依托独特的仡佬族民族民间文化和丰富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全村人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即使是物质生活开始富足,“六和”精神仍然成为邻里往来、家庭构建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内核。

在这里,不管是游客,还是本地村民,都浸润在这种历久弥新的“六和文化”氛围里。(责任编辑/朱广彦)

自从去年除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三次现场直播石阡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六和三角宴·集体过大年”的盛况后,记者一直有一种去尧上的冲动。直到今年春节期间在石阡走访亲戚,才有机会一探尧上“六和文化”的究竟。

尧上距离石阡县城30余公里,村庄300余人,坐落在石阡与施秉、镇远毗邻的佛顶山山麓。

村庄四周群山苍翠,包溪河如同玉带萦回,典雅的干栏式仡佬族民居,古老的邓氏宗祠,幽深的石板巷子,朱红色的风雨桥,彰显“和”文化的六和三角宴,还有保存完好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毛龙、仡佬木偶戏……

今年春节期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其中少不了的,就是品味六和三角宴。

傍晚时分,村前的广场上燃起熊熊篝火,游客陆续围着旁边的呈六边形的六和桌就坐。只见服务员端上一盘盘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有冬虫夏草童子鸡、苔茶糯米酥、香菇长寿汤,还有香甜的米酒。

游客一边品味着美味佳肴,一边观看精彩的文艺表演。广场上,觥筹交错声、欢笑声、祝福声、歌声不绝于耳。

村里人讲,六和三角宴原本是这里村民每年除夕吃团圆饭的宴席。六和宴的摆放有讲究,呈三角宝塔式布局,长老最先在塔尖的六和餐桌就坐,然后依照年龄逐一就坐,这种习俗已有300多年历史。

来自湖北武汉的李在林一家是自驾游来到尧上的,他说:“这里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六和宴传递出来的‘和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石阡县旅游局局长李玲说:“六和表示父母和蔼、夫妻和鸣、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环境和美、社会和谐,寓意六六大顺。彰显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精神,而摆放的三角宝塔式造型的宴席则体现了村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关于“六和”的来历,70多岁的村民邓华忠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祖上流传下来的故事:邓氏家族来到这个地方,原本有八兄弟,不幸有两个夭折,其余六兄弟长大成人,因相互间经常发生纠纷不和,六家人商议每年除夕时聚在一起吃饭,大家握手言和,并立下训言:后人要永远和睦相处。后来除夕夜聚在一起吃饭成为惯例,“六和宴”就这样诞生了。

邓氏宗祠里保存了一块石碑,此碑立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是关于仡佬乡民防止偷抢灌溉用水所立的乡规民约,上面清晰记载:乡民“量其田之远近,较其田之多寡”,“在分水之处以水管为凭,照股均分,无分昼夜输流,值日五天五夜以转”,并规定违约者要受到停止灌溉一个值日周期的惩罚。

在农耕社会,水之于农业对仡佬先民来讲弥足重要,但正是有一种“六和”精神的传递,大家和睦共处,使得这方土地一直以来显得安宁、祥和。

邓华忠老人家客厅的墙上贴着一张“石阡县孝心媳妇”的奖状,这张奖状正是三年前县里颁给儿媳席运梅的,提起这位儿媳妇,老人表示很满意,“一家人和和顺顺,从来没吵过嘴”。

就在三年前,邓华忠的老伴不幸罹患癌症,席运梅扔下手头上忙碌的生意活,陪着老人辗转到贵阳、长沙等地寻医,由于癌症晚期,老人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席运梅就带着她去想去的地方看看,最后老人走得很安详。

不仅如此,邻里之间也很和睦。去年冬天,李世禄家因电线短路导致房屋起火,在全村人的齐心协力下,大火被扑灭,房屋得以幸存,也让紧挨着的几栋仡佬民居免遭灭顶之灾。

如今,尧上依托独特的仡佬族民族民间文化和丰富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全村人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即使是物质生活开始富足,“六和”精神仍然成为邻里往来、家庭构建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内核。

在这里,不管是游客,还是本地村民,都浸润在这种历久弥新的“六和文化”氛围里。(责任编辑/朱广彦)

猜你喜欢
仡佬族邻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邻里+”铸就崇川社会治理“小康梦”
邻里图书馆
谁远谁近?
传统回归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邻里之间
“邻里党建”增强居民幸福感
贵州省仡佬族音乐及音乐结构旋律浅议
仡佬族医药与水族医药对外来药物运用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