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安全”告别“九龙治水”

2014-09-21 02:28晏青
当代贵州 2014年6期
关键词:食品药品流通职能

晏青

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统一监管,不仅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的监管模式,使执法由多头变为集中,而且强化和落实了监管责任,有利于切实提升全省食品监管整体效能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今年1月,通过省政府与各有关职能部门近半年的协同努力,新的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顺利组建完成,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新老交替”序幕正式拉开。

记者近日从新组建的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从今年起,该局将充分整合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监管职能,对全省食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并不断强化监管手段,下沉监管重心和资源,逐步建立起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安全全程无缝监管体系。

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宋宇峰表示,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统一监管,不仅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的监管模式,使执法由多头变为集中,而且强化和落实了监管责任,有利于切实提升全省食品监管整体效能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理顺体制力保“舌尖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当前老百姓最关心、意见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之一。而长期以来分散在多个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备受各界诟病。

据了解,过去数年贵州省与全国大多数省区一样,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直实行的是分段多头管理机制。即:农业部门管源头种植养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生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流通、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餐饮、商务部门管生猪屠宰和酒类产品流通、卫生行政部门管食品卫生和风险监测等。

“九龙治水,其结果往往是水患难除。”宋宇峰表示,这种分段式管理看似完成了从原料到加工再到流通与销售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但由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导致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监督不到位等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由于监管部门较多,造成监管资源分散,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加之监管部门之间普遍存在“井水不犯河水”的“执法礼让”, 有利大家争,有事大家推,直接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相差甚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屡屡暴露的食品安全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体制机制不畅。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独立、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一整套全方位、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安全无缝监管体系。

2013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贵州省主动作为,快速启动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改革工作。

经过省政府与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努力,截至今年1月,新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顺利组建完成,职能、编制、人员、经费均已到位。各市州和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工作也正紧锣密鼓推进中。

据介绍,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加挂贵州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划入了原设在省卫生厅的省食安办综合协调、省工商局食品流通环节、省质监局食品生产监督管理、省商务厅酒类流通许可等职能职责,整合了省质监局、原省食药监局和贵州科学院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推进管办分离,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技术支撑体系。

宋宇峰告诉记者,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把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职能,如食品生产、流通监管和酒类、食用农产品、水产品等流通监管职能相应划转整合,把整合后的职能赋予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确保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形成统一的监管和执法力量,真正从监管体制上确保“舌尖安全”。

“农田到餐桌”无缝监管

据了解,按照改革后的职能职责划分,从今年起,贵州食品安全总体上将分为“两段式”管理,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和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和生猪屠宰由农业部门监管;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安全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统一监管。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负总责,农业、食药监、宣传、公安、教育、粮食等单位整合力量、减少环节,明确职责分工,以完善的监管体系,用制度的手段把各种可能存在的监管漏洞、空子统统堵上,实现全方位、一体化监管。

特别是在涉及多环节、跨部门的监管上,如食用农产品、生猪产销食、保健食品、“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监管等,都将全方位进行职责界面的梳理和明确,切实提高监管效率,强化监督效能。

食品安全监管由过去的多个部门各管一节,变为食品药品监管局“集中执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实行垂直统一管理,有利于落实监管责任,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农田到餐桌”无缝对接。

“可以说这次改革最大的变化是职能集中,责任明确。”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流通监管处处长严勇告诉记者,就拿蔬菜来说,在田间地头时归农业部门监管,一旦进入加工厂、市场,最后到消费者手中,都是食药监管部门监管。这就有效避免了过去职能交叉、监管空白与相互推诿的情况。

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综合协调处处长孟秀琴认为,监管整合也有利于集中监管资源,提高执法能力。过去监管力量相对分散,执法效能相对较低。而整合后,指令统一、人员集中、装备集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将大大提高。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对于食品企业来说,由于产品的前端(种养殖等)环节分别被不同的供应商把控,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最终成品造成安全隐患。”部分食品企业和餐饮业人士表示,食品安全实现全方位、一体化监管,对企业进一步把好食品安全源头关,保证产品质量意义重大。

宋宇峰表示,监管职责的明确和明晰,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把食品安全融入到自身的文化和商业信仰,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市场环境,也有利于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从而真正打造一个由消费者、政府、企业有机构成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

层层担责不落空

“食品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有关专家表示,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民众就会对食品安全丧失信心,进而对政府的执政能力、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等提出质疑,是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的损失。

多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不断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夯实食品安全基础,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强化执法力量和技术支撑等,食品安全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全省就出动执法人员41万余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户 77万余户次,查处不合格生产经营户1.1万余户,收缴不合格食品658吨,涉案货值3129万元,罚款1334万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06件。当年全省食品抽检合格率平均为94.31%,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贵州省农村人口多,监管空白大,隐患突出。打好食品安全“保胃战”,真正让食品从生产源头到摆上市民餐桌,全程都纳入监管链条,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依然任重而道远。

2014年,按照贵州省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的意见》有关要求,全省各市州第一季度以前、各县(市、区)6月底前必须完成机构改革工作。

作为省级层面对食品安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实施统一管理的“总协调员”,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将严格按照改革后的职能职责,加快建立统一、权威、全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加强基层监管执法和技术力量,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支撑能力和保障水平;改革创新监管模式,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新闻媒体等多元主体共治……

同时,2014年上半年市县及以下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完成后,绝大多数乡镇将组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落实监管人员,配备相应设施,在村和社区指定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担责无缝监管。(责任编辑/朱广彦)

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统一监管,不仅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的监管模式,使执法由多头变为集中,而且强化和落实了监管责任,有利于切实提升全省食品监管整体效能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今年1月,通过省政府与各有关职能部门近半年的协同努力,新的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顺利组建完成,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新老交替”序幕正式拉开。

记者近日从新组建的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从今年起,该局将充分整合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监管职能,对全省食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并不断强化监管手段,下沉监管重心和资源,逐步建立起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安全全程无缝监管体系。

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宋宇峰表示,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统一监管,不仅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的监管模式,使执法由多头变为集中,而且强化和落实了监管责任,有利于切实提升全省食品监管整体效能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理顺体制力保“舌尖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当前老百姓最关心、意见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之一。而长期以来分散在多个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备受各界诟病。

据了解,过去数年贵州省与全国大多数省区一样,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直实行的是分段多头管理机制。即:农业部门管源头种植养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生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流通、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餐饮、商务部门管生猪屠宰和酒类产品流通、卫生行政部门管食品卫生和风险监测等。

“九龙治水,其结果往往是水患难除。”宋宇峰表示,这种分段式管理看似完成了从原料到加工再到流通与销售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但由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导致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监督不到位等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由于监管部门较多,造成监管资源分散,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加之监管部门之间普遍存在“井水不犯河水”的“执法礼让”, 有利大家争,有事大家推,直接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相差甚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屡屡暴露的食品安全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体制机制不畅。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独立、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一整套全方位、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安全无缝监管体系。

2013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贵州省主动作为,快速启动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改革工作。

经过省政府与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努力,截至今年1月,新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顺利组建完成,职能、编制、人员、经费均已到位。各市州和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工作也正紧锣密鼓推进中。

据介绍,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加挂贵州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划入了原设在省卫生厅的省食安办综合协调、省工商局食品流通环节、省质监局食品生产监督管理、省商务厅酒类流通许可等职能职责,整合了省质监局、原省食药监局和贵州科学院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推进管办分离,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技术支撑体系。

宋宇峰告诉记者,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把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职能,如食品生产、流通监管和酒类、食用农产品、水产品等流通监管职能相应划转整合,把整合后的职能赋予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确保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形成统一的监管和执法力量,真正从监管体制上确保“舌尖安全”。

“农田到餐桌”无缝监管

据了解,按照改革后的职能职责划分,从今年起,贵州食品安全总体上将分为“两段式”管理,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和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和生猪屠宰由农业部门监管;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安全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统一监管。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负总责,农业、食药监、宣传、公安、教育、粮食等单位整合力量、减少环节,明确职责分工,以完善的监管体系,用制度的手段把各种可能存在的监管漏洞、空子统统堵上,实现全方位、一体化监管。

特别是在涉及多环节、跨部门的监管上,如食用农产品、生猪产销食、保健食品、“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监管等,都将全方位进行职责界面的梳理和明确,切实提高监管效率,强化监督效能。

食品安全监管由过去的多个部门各管一节,变为食品药品监管局“集中执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实行垂直统一管理,有利于落实监管责任,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农田到餐桌”无缝对接。

“可以说这次改革最大的变化是职能集中,责任明确。”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流通监管处处长严勇告诉记者,就拿蔬菜来说,在田间地头时归农业部门监管,一旦进入加工厂、市场,最后到消费者手中,都是食药监管部门监管。这就有效避免了过去职能交叉、监管空白与相互推诿的情况。

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综合协调处处长孟秀琴认为,监管整合也有利于集中监管资源,提高执法能力。过去监管力量相对分散,执法效能相对较低。而整合后,指令统一、人员集中、装备集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将大大提高。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对于食品企业来说,由于产品的前端(种养殖等)环节分别被不同的供应商把控,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最终成品造成安全隐患。”部分食品企业和餐饮业人士表示,食品安全实现全方位、一体化监管,对企业进一步把好食品安全源头关,保证产品质量意义重大。

宋宇峰表示,监管职责的明确和明晰,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把食品安全融入到自身的文化和商业信仰,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市场环境,也有利于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从而真正打造一个由消费者、政府、企业有机构成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

层层担责不落空

“食品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有关专家表示,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民众就会对食品安全丧失信心,进而对政府的执政能力、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等提出质疑,是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的损失。

多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不断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夯实食品安全基础,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强化执法力量和技术支撑等,食品安全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全省就出动执法人员41万余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户 77万余户次,查处不合格生产经营户1.1万余户,收缴不合格食品658吨,涉案货值3129万元,罚款1334万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06件。当年全省食品抽检合格率平均为94.31%,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贵州省农村人口多,监管空白大,隐患突出。打好食品安全“保胃战”,真正让食品从生产源头到摆上市民餐桌,全程都纳入监管链条,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依然任重而道远。

2014年,按照贵州省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的意见》有关要求,全省各市州第一季度以前、各县(市、区)6月底前必须完成机构改革工作。

作为省级层面对食品安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实施统一管理的“总协调员”,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将严格按照改革后的职能职责,加快建立统一、权威、全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加强基层监管执法和技术力量,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支撑能力和保障水平;改革创新监管模式,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新闻媒体等多元主体共治……

同时,2014年上半年市县及以下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完成后,绝大多数乡镇将组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落实监管人员,配备相应设施,在村和社区指定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担责无缝监管。(责任编辑/朱广彦)

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统一监管,不仅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的监管模式,使执法由多头变为集中,而且强化和落实了监管责任,有利于切实提升全省食品监管整体效能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今年1月,通过省政府与各有关职能部门近半年的协同努力,新的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顺利组建完成,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新老交替”序幕正式拉开。

记者近日从新组建的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从今年起,该局将充分整合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监管职能,对全省食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并不断强化监管手段,下沉监管重心和资源,逐步建立起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安全全程无缝监管体系。

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宋宇峰表示,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统一监管,不仅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的监管模式,使执法由多头变为集中,而且强化和落实了监管责任,有利于切实提升全省食品监管整体效能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理顺体制力保“舌尖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当前老百姓最关心、意见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之一。而长期以来分散在多个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备受各界诟病。

据了解,过去数年贵州省与全国大多数省区一样,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直实行的是分段多头管理机制。即:农业部门管源头种植养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生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流通、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餐饮、商务部门管生猪屠宰和酒类产品流通、卫生行政部门管食品卫生和风险监测等。

“九龙治水,其结果往往是水患难除。”宋宇峰表示,这种分段式管理看似完成了从原料到加工再到流通与销售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但由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导致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监督不到位等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由于监管部门较多,造成监管资源分散,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加之监管部门之间普遍存在“井水不犯河水”的“执法礼让”, 有利大家争,有事大家推,直接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相差甚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屡屡暴露的食品安全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体制机制不畅。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独立、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一整套全方位、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安全无缝监管体系。

2013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贵州省主动作为,快速启动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改革工作。

经过省政府与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努力,截至今年1月,新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顺利组建完成,职能、编制、人员、经费均已到位。各市州和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工作也正紧锣密鼓推进中。

据介绍,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加挂贵州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划入了原设在省卫生厅的省食安办综合协调、省工商局食品流通环节、省质监局食品生产监督管理、省商务厅酒类流通许可等职能职责,整合了省质监局、原省食药监局和贵州科学院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推进管办分离,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技术支撑体系。

宋宇峰告诉记者,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把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职能,如食品生产、流通监管和酒类、食用农产品、水产品等流通监管职能相应划转整合,把整合后的职能赋予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确保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形成统一的监管和执法力量,真正从监管体制上确保“舌尖安全”。

“农田到餐桌”无缝监管

据了解,按照改革后的职能职责划分,从今年起,贵州食品安全总体上将分为“两段式”管理,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和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和生猪屠宰由农业部门监管;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安全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统一监管。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负总责,农业、食药监、宣传、公安、教育、粮食等单位整合力量、减少环节,明确职责分工,以完善的监管体系,用制度的手段把各种可能存在的监管漏洞、空子统统堵上,实现全方位、一体化监管。

特别是在涉及多环节、跨部门的监管上,如食用农产品、生猪产销食、保健食品、“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监管等,都将全方位进行职责界面的梳理和明确,切实提高监管效率,强化监督效能。

食品安全监管由过去的多个部门各管一节,变为食品药品监管局“集中执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实行垂直统一管理,有利于落实监管责任,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农田到餐桌”无缝对接。

“可以说这次改革最大的变化是职能集中,责任明确。”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流通监管处处长严勇告诉记者,就拿蔬菜来说,在田间地头时归农业部门监管,一旦进入加工厂、市场,最后到消费者手中,都是食药监管部门监管。这就有效避免了过去职能交叉、监管空白与相互推诿的情况。

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综合协调处处长孟秀琴认为,监管整合也有利于集中监管资源,提高执法能力。过去监管力量相对分散,执法效能相对较低。而整合后,指令统一、人员集中、装备集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将大大提高。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对于食品企业来说,由于产品的前端(种养殖等)环节分别被不同的供应商把控,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最终成品造成安全隐患。”部分食品企业和餐饮业人士表示,食品安全实现全方位、一体化监管,对企业进一步把好食品安全源头关,保证产品质量意义重大。

宋宇峰表示,监管职责的明确和明晰,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把食品安全融入到自身的文化和商业信仰,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市场环境,也有利于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从而真正打造一个由消费者、政府、企业有机构成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

层层担责不落空

“食品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有关专家表示,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民众就会对食品安全丧失信心,进而对政府的执政能力、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等提出质疑,是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的损失。

多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不断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夯实食品安全基础,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强化执法力量和技术支撑等,食品安全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全省就出动执法人员41万余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户 77万余户次,查处不合格生产经营户1.1万余户,收缴不合格食品658吨,涉案货值3129万元,罚款1334万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06件。当年全省食品抽检合格率平均为94.31%,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贵州省农村人口多,监管空白大,隐患突出。打好食品安全“保胃战”,真正让食品从生产源头到摆上市民餐桌,全程都纳入监管链条,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依然任重而道远。

2014年,按照贵州省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的意见》有关要求,全省各市州第一季度以前、各县(市、区)6月底前必须完成机构改革工作。

作为省级层面对食品安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实施统一管理的“总协调员”,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将严格按照改革后的职能职责,加快建立统一、权威、全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加强基层监管执法和技术力量,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支撑能力和保障水平;改革创新监管模式,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新闻媒体等多元主体共治……

同时,2014年上半年市县及以下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完成后,绝大多数乡镇将组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落实监管人员,配备相应设施,在村和社区指定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担责无缝监管。(责任编辑/朱广彦)

猜你喜欢
食品药品流通职能
数字化时代政府掌舵职能的再思考
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路径思考
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济源紧盯食品药品安全
济源紧盯食品药品安全 (配图)
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出台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双色镶嵌流通纪念币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