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近时
生态现代化要求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人的行为模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行为都必须同时实现生态转型。
毕节比全国很多地区早许多年就形成了生态意识。引起生态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是低生产力下农村人口剧增与粮食短缺的巨大矛盾,导致不得不毁林开荒,从而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在过去的20多年,毕节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主题”,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变救济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经济开发和人口控制。同时,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以生态的不断恢复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走出了贫困—人口增速失控—生态严重恶化进而加剧贫困的陷阱。
2007年,从最后一批温饱线以下的农村人口享受政府低保待遇起,标志着毕节实验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全部解决。历经20年的发展,毕节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近10倍的增长,最终解决了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而毕节试验区要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要继续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还必须持续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新型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道路。显然,这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生态现代化的三个方面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生态转型。生态现代化一说虽只有30年的历史,但许多发达国家选择了生态现代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情况在欧洲更加突出。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多年努力践行的奋斗目标。我国正处于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阶段,工业化、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压力都在增大。科学有效地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两者的关系,成为当前党和国家领导要处理的头等国家大事。借助于欧洲和其他先进工业国近些年来在该领域的经验,对于我国寻求适于自身条件的生态现代化的合理路径十分有益。
毕节试验区是我国惟一的喀斯特试验区,其试验成果首先在西南号称“三岩”的滇、黔、桂三省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这三省区的岩溶山区的发展情况与自然条件都与毕节试验区相近。毕节试验区今后的使命将是在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现代化方面进行大胆试验,深化与扩展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生态现代化要求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人的行为模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行为都必须同时实现生态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退化脱钩, 三者互利共生; 建立现代的生态观念,追求目标的生态化。对于毕节试验区, 不仅原有的生态建设目标要进一步实现,还要在恢复植被、治理各种程度的石漠化区、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有新的科学举措,创造更多的经验。此外,还必须伴随工业化的进程不断消除环境退化,使经济发展同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
建设生态型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的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达到经济与环境的相互耦合。轻量化的目标是高效、低耗、高品质、低物质与能源消耗密度。绿色化的目标则是生产过程与排放的无毒、无害、清洁、健康。生态化则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科技与制度的环境友好型创新。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简称经济“三化”,最终导致现代化与环境退化分离,即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少下降或反而有所改善。
建立生态工业
毕节试验区今后的经济发展仍将以重化工业为主,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将占据重要地位,这对环境与生态都会带来不利影响。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将会增多,采矿与选矿产生的废水、废渣会污染周围田地和地下水源。因此必须对传统采掘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并完善环境税费、排放配额和排放许可证制度,实行污染的总量控制。对新建的采掘企业和重化工企业,要严格按照新型工业化思路立项与实施。新建工业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环境风险大的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主体生产设施与环保设施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的方针;对“三废”排放要求必须达到国家标准;环境风险较大的项目必须建立环境质量监测装置和环境档案,以及一系列强化的环境管理制度。
毕节地区的煤化工与磷化工业在未来的若干年预计将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如果按老的工艺步序组织生产,姑且不谈经济效益有多么低,仅就环境压力之大,毕节地区也将不堪重负。这种情况在贵州早有先例。贵州是一个磷资源大省,长期以来贵州生产的磷肥,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清水江、乌江遭到严重的污染。传统的磷铵生产工艺为硫磺→硫酸→磷酸→磷铵,每年产生数百万吨的磷石膏废弃物和大量的SO2排放。如果毕节地区的织金磷肥生产基地仍以这种被称为“湿法磷酸”工艺为主体的生产过程组织大规模的磷肥生产,那将给环境的损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针对这种情况,贵州省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马叔骥创造了“高炉磷酸”新工艺。这一工艺过程不需硫磺,不产生磷石膏废弃物,具有循环经济模式的生产特点,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很小,经济效益高,适合中低品位磷矿的开发利用,也为织金县磷矿伴生的稀土开发提供了方便。这一新工艺的成功采用,将彻底改变磷肥生产带来严重环境污染的现状,产生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实,这仅只是一个例子。在毕节未来发展重化工业的过程中,只有从基础工艺入手进行创新和改造,才能有效地使重化工业向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化,使现代化过程实现生态转型。这使我想到科技部今后要将毕节试验区做为“自主创新”与“和谐发展”的试验基地,其重要目标应是加快毕节的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现代化的进程,并取得指导我国南方岩溶山区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现代化的经验和路径。为此,要引入国内外先进科技,同毕节试验区的新型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提高其水平和效益,把环境的负效应降低到最低限。
全方位推进生态转型
毕节试验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生态转型。在今后的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第一次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第二次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市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的转型。现在看来,还需要由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型。50年后,预计我国人居环境基本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绿色生活和环境安全达到世界中等水平,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
这一总的全国社会发展目标,对于毕节试验区来说也应当尽早达到。为此,要实行新型城市化战略,走绿色城市发展道路;改善人居环境和空气质量,提高人均草地面积,污水、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完成改水改厕工程,饮水安全和卫生保障率达到95%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得到完全落实。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各类公园、旅游风景区等都要严加保护和改善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并建立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预防、急救、援助等系统,提高防范和抗灾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绿色产品基地不被污染等等,使毕节试验区的全社会具有强势的生态功能。
在毕节试验区实施经济生态现代化和社会生态现代化的同时,必须提升全体公民的现代生态意识,要有环境与生态的基本知识,并提高公民遵守与生态相关的保障制度、法律与法规的自觉性。现代生态意识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必须透彻了解现代化与自然环境应当保持的和谐关系。毕节过去的几十年有过生态破坏给人们生产和发展造成严重困难的痛苦经验,应当铭记。在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人均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不足的刚性约束将长期存在,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在未来的20年,是人口控制的关键时期,毕节试验区必须把人口控制继续严格实施下去。
国民生态意识的建立与教育有关。成年人以社会教育为主,孩子以学校教育为主。今天的儿童再过20年便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学生一入学便应知晓生态与己有关。教材内容必须更新,早早树立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的理念。有关生态现代化的知识应作为知识普及的内容安排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教材中,以确保生态现代化在毕节早日实现。(作者系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常务副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责任编辑/蒋叶俊)
生态现代化要求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人的行为模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行为都必须同时实现生态转型。
毕节比全国很多地区早许多年就形成了生态意识。引起生态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是低生产力下农村人口剧增与粮食短缺的巨大矛盾,导致不得不毁林开荒,从而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在过去的20多年,毕节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主题”,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变救济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经济开发和人口控制。同时,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以生态的不断恢复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走出了贫困—人口增速失控—生态严重恶化进而加剧贫困的陷阱。
2007年,从最后一批温饱线以下的农村人口享受政府低保待遇起,标志着毕节实验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全部解决。历经20年的发展,毕节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近10倍的增长,最终解决了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而毕节试验区要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要继续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还必须持续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新型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道路。显然,这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生态现代化的三个方面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生态转型。生态现代化一说虽只有30年的历史,但许多发达国家选择了生态现代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情况在欧洲更加突出。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多年努力践行的奋斗目标。我国正处于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阶段,工业化、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压力都在增大。科学有效地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两者的关系,成为当前党和国家领导要处理的头等国家大事。借助于欧洲和其他先进工业国近些年来在该领域的经验,对于我国寻求适于自身条件的生态现代化的合理路径十分有益。
毕节试验区是我国惟一的喀斯特试验区,其试验成果首先在西南号称“三岩”的滇、黔、桂三省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这三省区的岩溶山区的发展情况与自然条件都与毕节试验区相近。毕节试验区今后的使命将是在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现代化方面进行大胆试验,深化与扩展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生态现代化要求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人的行为模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行为都必须同时实现生态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退化脱钩, 三者互利共生; 建立现代的生态观念,追求目标的生态化。对于毕节试验区, 不仅原有的生态建设目标要进一步实现,还要在恢复植被、治理各种程度的石漠化区、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有新的科学举措,创造更多的经验。此外,还必须伴随工业化的进程不断消除环境退化,使经济发展同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
建设生态型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的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达到经济与环境的相互耦合。轻量化的目标是高效、低耗、高品质、低物质与能源消耗密度。绿色化的目标则是生产过程与排放的无毒、无害、清洁、健康。生态化则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科技与制度的环境友好型创新。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简称经济“三化”,最终导致现代化与环境退化分离,即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少下降或反而有所改善。
建立生态工业
毕节试验区今后的经济发展仍将以重化工业为主,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将占据重要地位,这对环境与生态都会带来不利影响。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将会增多,采矿与选矿产生的废水、废渣会污染周围田地和地下水源。因此必须对传统采掘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并完善环境税费、排放配额和排放许可证制度,实行污染的总量控制。对新建的采掘企业和重化工企业,要严格按照新型工业化思路立项与实施。新建工业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环境风险大的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主体生产设施与环保设施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的方针;对“三废”排放要求必须达到国家标准;环境风险较大的项目必须建立环境质量监测装置和环境档案,以及一系列强化的环境管理制度。
毕节地区的煤化工与磷化工业在未来的若干年预计将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如果按老的工艺步序组织生产,姑且不谈经济效益有多么低,仅就环境压力之大,毕节地区也将不堪重负。这种情况在贵州早有先例。贵州是一个磷资源大省,长期以来贵州生产的磷肥,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清水江、乌江遭到严重的污染。传统的磷铵生产工艺为硫磺→硫酸→磷酸→磷铵,每年产生数百万吨的磷石膏废弃物和大量的SO2排放。如果毕节地区的织金磷肥生产基地仍以这种被称为“湿法磷酸”工艺为主体的生产过程组织大规模的磷肥生产,那将给环境的损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针对这种情况,贵州省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马叔骥创造了“高炉磷酸”新工艺。这一工艺过程不需硫磺,不产生磷石膏废弃物,具有循环经济模式的生产特点,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很小,经济效益高,适合中低品位磷矿的开发利用,也为织金县磷矿伴生的稀土开发提供了方便。这一新工艺的成功采用,将彻底改变磷肥生产带来严重环境污染的现状,产生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实,这仅只是一个例子。在毕节未来发展重化工业的过程中,只有从基础工艺入手进行创新和改造,才能有效地使重化工业向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化,使现代化过程实现生态转型。这使我想到科技部今后要将毕节试验区做为“自主创新”与“和谐发展”的试验基地,其重要目标应是加快毕节的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现代化的进程,并取得指导我国南方岩溶山区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现代化的经验和路径。为此,要引入国内外先进科技,同毕节试验区的新型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提高其水平和效益,把环境的负效应降低到最低限。
全方位推进生态转型
毕节试验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生态转型。在今后的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第一次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第二次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市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的转型。现在看来,还需要由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型。50年后,预计我国人居环境基本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绿色生活和环境安全达到世界中等水平,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
这一总的全国社会发展目标,对于毕节试验区来说也应当尽早达到。为此,要实行新型城市化战略,走绿色城市发展道路;改善人居环境和空气质量,提高人均草地面积,污水、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完成改水改厕工程,饮水安全和卫生保障率达到95%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得到完全落实。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各类公园、旅游风景区等都要严加保护和改善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并建立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预防、急救、援助等系统,提高防范和抗灾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绿色产品基地不被污染等等,使毕节试验区的全社会具有强势的生态功能。
在毕节试验区实施经济生态现代化和社会生态现代化的同时,必须提升全体公民的现代生态意识,要有环境与生态的基本知识,并提高公民遵守与生态相关的保障制度、法律与法规的自觉性。现代生态意识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必须透彻了解现代化与自然环境应当保持的和谐关系。毕节过去的几十年有过生态破坏给人们生产和发展造成严重困难的痛苦经验,应当铭记。在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人均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不足的刚性约束将长期存在,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在未来的20年,是人口控制的关键时期,毕节试验区必须把人口控制继续严格实施下去。
国民生态意识的建立与教育有关。成年人以社会教育为主,孩子以学校教育为主。今天的儿童再过20年便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学生一入学便应知晓生态与己有关。教材内容必须更新,早早树立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的理念。有关生态现代化的知识应作为知识普及的内容安排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教材中,以确保生态现代化在毕节早日实现。(作者系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常务副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责任编辑/蒋叶俊)
生态现代化要求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人的行为模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行为都必须同时实现生态转型。
毕节比全国很多地区早许多年就形成了生态意识。引起生态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是低生产力下农村人口剧增与粮食短缺的巨大矛盾,导致不得不毁林开荒,从而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在过去的20多年,毕节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主题”,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变救济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经济开发和人口控制。同时,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以生态的不断恢复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走出了贫困—人口增速失控—生态严重恶化进而加剧贫困的陷阱。
2007年,从最后一批温饱线以下的农村人口享受政府低保待遇起,标志着毕节实验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全部解决。历经20年的发展,毕节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近10倍的增长,最终解决了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而毕节试验区要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要继续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还必须持续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新型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道路。显然,这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生态现代化的三个方面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生态转型。生态现代化一说虽只有30年的历史,但许多发达国家选择了生态现代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情况在欧洲更加突出。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多年努力践行的奋斗目标。我国正处于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阶段,工业化、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压力都在增大。科学有效地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两者的关系,成为当前党和国家领导要处理的头等国家大事。借助于欧洲和其他先进工业国近些年来在该领域的经验,对于我国寻求适于自身条件的生态现代化的合理路径十分有益。
毕节试验区是我国惟一的喀斯特试验区,其试验成果首先在西南号称“三岩”的滇、黔、桂三省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这三省区的岩溶山区的发展情况与自然条件都与毕节试验区相近。毕节试验区今后的使命将是在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现代化方面进行大胆试验,深化与扩展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生态现代化要求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人的行为模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行为都必须同时实现生态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退化脱钩, 三者互利共生; 建立现代的生态观念,追求目标的生态化。对于毕节试验区, 不仅原有的生态建设目标要进一步实现,还要在恢复植被、治理各种程度的石漠化区、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有新的科学举措,创造更多的经验。此外,还必须伴随工业化的进程不断消除环境退化,使经济发展同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
建设生态型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的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达到经济与环境的相互耦合。轻量化的目标是高效、低耗、高品质、低物质与能源消耗密度。绿色化的目标则是生产过程与排放的无毒、无害、清洁、健康。生态化则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科技与制度的环境友好型创新。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简称经济“三化”,最终导致现代化与环境退化分离,即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少下降或反而有所改善。
建立生态工业
毕节试验区今后的经济发展仍将以重化工业为主,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将占据重要地位,这对环境与生态都会带来不利影响。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将会增多,采矿与选矿产生的废水、废渣会污染周围田地和地下水源。因此必须对传统采掘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并完善环境税费、排放配额和排放许可证制度,实行污染的总量控制。对新建的采掘企业和重化工企业,要严格按照新型工业化思路立项与实施。新建工业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环境风险大的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主体生产设施与环保设施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的方针;对“三废”排放要求必须达到国家标准;环境风险较大的项目必须建立环境质量监测装置和环境档案,以及一系列强化的环境管理制度。
毕节地区的煤化工与磷化工业在未来的若干年预计将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如果按老的工艺步序组织生产,姑且不谈经济效益有多么低,仅就环境压力之大,毕节地区也将不堪重负。这种情况在贵州早有先例。贵州是一个磷资源大省,长期以来贵州生产的磷肥,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清水江、乌江遭到严重的污染。传统的磷铵生产工艺为硫磺→硫酸→磷酸→磷铵,每年产生数百万吨的磷石膏废弃物和大量的SO2排放。如果毕节地区的织金磷肥生产基地仍以这种被称为“湿法磷酸”工艺为主体的生产过程组织大规模的磷肥生产,那将给环境的损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针对这种情况,贵州省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马叔骥创造了“高炉磷酸”新工艺。这一工艺过程不需硫磺,不产生磷石膏废弃物,具有循环经济模式的生产特点,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很小,经济效益高,适合中低品位磷矿的开发利用,也为织金县磷矿伴生的稀土开发提供了方便。这一新工艺的成功采用,将彻底改变磷肥生产带来严重环境污染的现状,产生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实,这仅只是一个例子。在毕节未来发展重化工业的过程中,只有从基础工艺入手进行创新和改造,才能有效地使重化工业向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化,使现代化过程实现生态转型。这使我想到科技部今后要将毕节试验区做为“自主创新”与“和谐发展”的试验基地,其重要目标应是加快毕节的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现代化的进程,并取得指导我国南方岩溶山区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现代化的经验和路径。为此,要引入国内外先进科技,同毕节试验区的新型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提高其水平和效益,把环境的负效应降低到最低限。
全方位推进生态转型
毕节试验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生态转型。在今后的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第一次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第二次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市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的转型。现在看来,还需要由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型。50年后,预计我国人居环境基本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绿色生活和环境安全达到世界中等水平,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
这一总的全国社会发展目标,对于毕节试验区来说也应当尽早达到。为此,要实行新型城市化战略,走绿色城市发展道路;改善人居环境和空气质量,提高人均草地面积,污水、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完成改水改厕工程,饮水安全和卫生保障率达到95%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得到完全落实。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各类公园、旅游风景区等都要严加保护和改善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并建立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预防、急救、援助等系统,提高防范和抗灾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绿色产品基地不被污染等等,使毕节试验区的全社会具有强势的生态功能。
在毕节试验区实施经济生态现代化和社会生态现代化的同时,必须提升全体公民的现代生态意识,要有环境与生态的基本知识,并提高公民遵守与生态相关的保障制度、法律与法规的自觉性。现代生态意识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必须透彻了解现代化与自然环境应当保持的和谐关系。毕节过去的几十年有过生态破坏给人们生产和发展造成严重困难的痛苦经验,应当铭记。在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人均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不足的刚性约束将长期存在,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在未来的20年,是人口控制的关键时期,毕节试验区必须把人口控制继续严格实施下去。
国民生态意识的建立与教育有关。成年人以社会教育为主,孩子以学校教育为主。今天的儿童再过20年便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学生一入学便应知晓生态与己有关。教材内容必须更新,早早树立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的理念。有关生态现代化的知识应作为知识普及的内容安排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教材中,以确保生态现代化在毕节早日实现。(作者系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常务副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责任编辑/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