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阳修词作中的民歌风格

2014-09-21 01:27杜巧月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欧阳修民歌

摘 要:欧阳修是北宋向民歌学习第一人,其词作带有浓郁的俚俗风格。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和具体的表现技巧方面。欧词民歌风格的成因与时代、个体都有关联。他的词作在北宋早期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欧阳修 民歌 联章体

中国所有新兴文体,其始皆出于民间,迨行之既久,乃为文人所注意,由接受而加以改进,以跻于“大雅之堂”。“词”体之兴,亦犹此例(龙榆生《中国韵文史》)。当民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时,学士大夫们起初是完全忽视的,是鄙夷不屑一读的。但渐渐的,有勇气的文人学士们采取这种新鲜的文体作为自己创作的形式了,渐渐的这种新文体得到了大多数的文人学士们的支持(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以上所言,承认了民间词对文人词作创作的影响。自唐末五代以来文人的词创作离民间词越来越远,文人化的典雅趣味越发浓厚。北宋前期晏殊、欧阳修共同构成的晏欧体,使词这种原属艳科小道的文学形式,为宋代士大夫词人接纳效仿,晏欧成为北宋士大夫词人的初祖典范[1]。但欧阳修的词作风格是多样的,他的词有南唐、五代的遗风,其词多为小令,内容写艳情娱乐、闲雅情怀,风格婉约柔曼香艳;另有一类词歌咏自然风光,抒发个人身世感慨的,表现感伤内敛的心境。其作品中既有含蓄蕴藉、雍容典雅的文人化歌词,恰推动宋词“雅化”的大趋势;又有活泼生动、清新朴实的民间词,表现出“趋俗”的倾向。然欧阳修创作俚俗词,非偶尔为之,在其现存的近二百四十首词作中俚俗词约有七十多首,占了三分之一。除其个别作品韵味不足以外,多数作品皆率真淳朴、大胆泼辣。

在宋词史上,欧阳修是向民间学习的第一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欧词类花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欧词学南唐[2],都是执其一端而论之。其实,欧词取径并不是那么狭窄的。他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比较易于接受来自民间的新鲜事物。所以,在他的词中,还有学习民间词,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创作的一面。这是欧阳修之所以能在词的领域里表现出一定的开拓精神,有一定的创造性的原因。其民歌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词的内容,充满了艳情俚俗之作

欧阳修词作中充满大量艳情,被视为俚俗之作,这部分充分显示出了其向民歌学习的一面。欧阳修在平庸的宋代士大夫群体中相对而言是一位个性张扬者,在仕途与私生活两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3]。他在对待男女情爱的态度上同样异乎流俗,敢爱敢恨,敢于公然享受醇酒美女,表现自己的自然欲望。如《南歌子》:“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这首词写新婚的吉祥喜庆和新婚夫妇之间融洽无间的生活情态。词的语言活泼浅近,细腻传神。一个天真、妩媚、活泼、俏丽的新娘子形象被活脱脱勾画而出。词的主体结构则是由两段对话奠定的。化用唐诗意境,显示出接受民间影响的同时向文人“雅化”的努力。欧阳修捕捉了这样一个别有情趣的场景,写的活泼真切。生活“闲事”又怎能说得清谁是谁非呢?欧阳修通篇用口语、俗语将场面描绘得活灵活现,传神逼真。用这种浅俗的语言描述两情相悦的过程,也特别动人心魄。《南乡子》说:“好个人,深点唇儿淡抹腮。花下相逢,忙走怕人猜。遗下弓弓小绣鞋。 刬袜重来,半亸乌云金凤钗。行笑行行连抱得,相挨。一向娇痴不下怀。”这是一次“一见钟情”式的恋爱。两人在“花下”初次相见,男的立即迷恋上对方“深点唇儿淡抹腮”的容颜,女子其实也已动心,只因娇羞而匆忙离开,却“遗下弓弓小绣鞋”作为再度相见的理由。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不久女子便“刬袜重来”,“半亸乌云”可见她来得急迫、来得匆忙,原来她也是同样焦急地牵挂着男方。所以,一旦“抱得”“相挨”,便粘到情人怀中,“一向娇痴不下怀”了。这情景不同于诗文的典雅,而具备民歌的大胆直白。

受民歌俚曲影响,欧词风格愈显清新明畅。采莲为古之民俗,在民歌、赋、诗中常以采莲为题材。汉乐府《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欧词把民歌中的采莲题材加以发挥,创作了六首《渔家傲》和两首《蝶恋花》,勾勒出水乡少女泛舟于莲荡,在采摘莲子之时轻歌互答的生活画面。如:“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换在花阴底,昨夜萧萧疏水坠”等,均有民歌的清新色彩。这部分词作内容如吴歌西曲一样直白唱出了男女心中的情爱,而从形式上来看,欧词同样有着学习民歌的痕迹。

二、丰富了词的形式,运用了民间词牌和联章体的形式

在形式上,欧阳修词作的民歌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民间词牌的习用,二是联章体的运用。欧阳修有两组咏十二月节物的渔家傲。此词牌原属讲唱文学的鼓子词,语言质朴流畅,在北宋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欧阳修用此词牌写每月的应时节物和民间习俗。联章咏叹西湖的采桑子,也是宋代鼓子词流传下的一种。欧阳修还用渔家傲写了六首,用蝶恋花写了两首采莲词,富有浓郁的水乡风味和生活气息,保留着民歌清新可喜的本色风格。

联章体的方式是指民间曲子歌唱的常用形式,指以一组曲子串联共同演唱一个主题,敦煌曲子辞中的联章体杂言总计达1030首[4]。唐代文人模仿民歌,也有联章体创作。北宋前期,词曲仅流行于酒宴之间,这种场合词曲演唱更受欢迎,联章体因而遭到冷落。至欧阳修,深受民歌的影响,开始创作联章体形式歌辞,为宋词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创作途径。

联章体具有特殊格式,依据敦煌曲子词的分类,大体可分为重句联章、定格联章、和声联章三种形式。重句联章体现为以固定位置上的相同辞句为重复形式,如欧阳修的《采桑子》十首歌唱颍州西湖,就属于这种形式。这十首《采桑子》首句形式分别为:“轻舟短棹西湖好”、“春深雨过西湖好”、“画船载酒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何人解赏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荷花开后西湖好”、“天容水色西湖好”、“残霞夕照西湖好”、“平生为爱西湖好”,皆以“西湖好”的固定位置重句组成联章。此外,欧阳修还有一组《定风波》四首,皆以“把酒”开篇,也是重句联章。定格联章是以时序作为重复形式,时序常置于每一首唱辞之首。欧阳修有两组《渔家傲》,每组十二首,分别描写了十二月的节令与景物,皆以“正月”、“二月”等等开篇,就属于定格联章形式。和声联章是以固定位置上的相同和声辞为重复形式,但欧阳修的词中没有这一类的联章体形式。

除了上述严格的联章体形式外,欧阳修其它的词创作也深受联章体形式的影响,表现出了类似联章体的特征。如欧阳修《长相思》三首成组抒写送别相思之情,《渔家傲》七首描写采莲女的生活等。这些词都是以同一曲调咏写同一主题,是明显的联章体风格。这些词都是以同一曲调描写同一主题,具有明显的联章体风格。欧阳修不避俚俗,在词的创作过程中大胆采用口语、俗语,将日常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传神逼真。

三、采用多样的创作手法,汲取民间别出心裁

(一)用对话构成作品主体

欧阳修在表现男女之情的作品中大量采用对话,既生动直接,又香艳大胆,如《醉蓬莱》:“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红药阑边,恼不教伊过。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么。强整罗裙,偷回波眼,佯行佯坐。更问假如,事还成后,乱了云鬟,被娘猜破。我且归家,你而今休呵。更为娘行,有些针线,诮未曾收啰。却待更阑,庭花影下,重来则个。”用女子的口吻写男女私情,用到“事还成后,乱了云鬟,被娘猜破”,甚至期待“却待更阑,庭花影下,重来则个”。再比如说他的《南歌子》说:“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欧阳修《南歌子》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主体就是由新婚夫妻的对话构成。这首词写了新婚的喜庆吉祥和新郎新娘融洽无比的生活情态,词的主体结构由这两段对话构成的。而在其他文人词里边像这样的对话作品非常少,往往是诗人的独白,不会有对话构成。所以,欧阳修的词在这一点上是受民间影响的。

(二)大量采用民间口语俗语

如“三月十三寒食日,春色遍天涯”、“春艳艳,江上晚山三四点,柳丝如翦花如染”“一重山水隔一重山,水阔山高人不见”、“有时三点两点雨霁”,语言朴素浅白,即物直指,如随口脱出。与那些雕红刻翠,缀玉铺金之词风迥异,倒是颇近于南朝乐府。欧阳修大胆地汲取市井俚俗,创作了大量的通俗浅近的词作,并且不顾世俗之见,根据自己的喜好将能够表达真实情感的活生生语言率意“拿来”,为己所用。再如《南乡子》二首,其一:“浅浅画双眉。取次梳妆也便宜。洒着胭脂红扑面,须知。更有何人得似伊。宝帐烛残时。好个温柔模样儿。月里仙郎清似玉,相期。些子精神更与谁。”其二:“好个人人,深点唇儿淡抹腮。花下相逢、忙走怕人猜。遗下弓弓小绣鞋。刬袜重来。半亸乌云金凤钗。行笑行行连抱得,相挨。一向娇痴不下怀。”以上两首词写女性的妆容,描绘女子的眉毛为“浅浅画双眉”,写女性的整体形象为“深点唇儿淡抹腮”、“好个温柔模样儿”、“好个人人”,也写其情态“一向娇痴不下情”,语言丰富多样,词的风貌丰姿多彩,呈现出了朴实无华真挚动人的佳作。总之,欧阳修以口语入词,使之具有民间艺术的畅俗通俗情调。

(三)常采取谐音双关的句子

这样的用法经常在写“采莲”歌女的时候表现出来。这类作品从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这首诗歌以来,后人表现就很多。尤其在民歌里边经常出现采莲的描写。欧阳修的词在这方面也有所表现。他的《蝶恋花》说:“折得莲茎丝未放,莲断丝牵,特地成惆怅。”我们知道莲藕折断以后,莲藕还有丝的,那么这里他是用了谐音法,“莲藕”的“莲”是谐音“爱怜”的“怜”,这个“怜”就是爱的意思。写爱怜已断;“丝”是谐音,“莲藕丝”的“丝”谐音“思念”的“思”,写内心之思绪无法真正地割断。这两类字谐音的方法在南朝民歌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南朝民歌经常用“莲”来谐音“爱怜”的“怜”,用“丝藕”的“丝”来谐音“思念”的“思”,欧阳修这点是明确地借鉴了民歌的做法。又如《望江南》:“江南柳,花柳两相柔。花片落时黏酒盏,柳条低处拂人头。各自是风流。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画挂帘头。长是照离愁。”“江南柳”的寓意与“江南月”的比喻,都是民歌风趣。男女双方相隔千里共一轮明月,明月自古最能引起离人的相思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典诗词中有那么多的借“明月”意象寄托相思之情意的作品。欧阳修借鉴民歌,别出心裁,清新自然,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

欧阳修在词坛的诸多作为都是具有开拓性的。从题材方面来说,抒情、写景、咏怀、叹古,他几乎无所拘束;从风格方面来说,雅俗兼收并蓄,或精深雅丽,或浅俗泼辣,或雅俗相互融合;从形式方面来说,侧重小令,同时也有慢词创作,且曲、联章齐头并进。欧阳修在词坛的一切作为,几乎是他张扬个性的全面体现。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评价了欧阳修在词史上的地位:欧阳修继承了南唐词的传统,“而深致则过之”,这是他超越前人之处,且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欧阳修创作是丰富多彩的,对后人的影响当然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论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主导性媒介范式变迁与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研究》,批准编号12YJA860006,批准日期2012年02月29日。)

注释:

[1]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4]唐圭璋:《词话从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杜巧月 河南信阳 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464000)

猜你喜欢
欧阳修民歌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欧阳修快马追字
快乐的“长工”
畲族民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勤奋的欧阳修
《十送红军》不是纯粹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