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自觉性成为一种习惯

2014-09-19 22:20杨坤
考试周刊 2014年64期
关键词:自觉性学习兴趣课堂教学

杨坤

摘 要: 让自觉性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是作者思考的重心:沟通思想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习自信心,进行成功意识的教育;巧设成功情境,使学生享受成功乐趣;认真备课,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富有趣味性;精心设计,讲究教学方法,使教学富有启发性。

关键词: 自觉性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被动应付的现象一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种局面造成的结果是老师上课上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但教学效率不高。为改变这种现象,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生态。如何基于教学实际,厘清中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原因,从而让自觉性成为一种习惯是笔者思考的重心。

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执行或追求整体长远目标任务的程度,其外在表现为热情、兴趣等,内在表现为责任心、职责意识等[1]。没有学习目标和动力,往往导致学习被动,因为学习差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相对而言,中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一般和我国的教育制度、家庭背景、学校教育及自身因素密切相关。中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不能也不应该全部归因于学校教育,它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全社会积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合力。教育者如何基于学生发展实际,基于学科立场,从“可为”的角度寻找解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理应成为当下教育者的应有责任。

一、沟通思想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一种情况,学生因为敬仰某一位语文教师,从而喜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语文学科。既喜爱听这位语文教师的讲课,又乐于做这位语文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既喜爱阅读,又喜爱写作,而且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这正是古人所讲的“亲其师,信其道”。从对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凡是平时受到语文教师关心、爱护、喜爱的中学生往往都具有学习语文的信心和乐趣。因此,教师要“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以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心亲近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更好地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增强学习自信心,进行成功意识的教育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应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引导者、促进者、鼓励者。因此,教师应适时地恰当地对他们进行学习语文的成功意识教育,激发与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经常介绍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文学家的故事,介绍他们的挫折与胜利,叙说他们的艰辛与欢乐。如屈原的被逐和(离骚》,司马迁的宫刑和(史记》,李白的铁柞成针和“诗仙”,杜甫的长安十年和“诗圣”,等等,都会给予学生启迪,增强他们的成功意识,激发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巧设成功情境,使学生享受成功乐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不喜欢语文,这种“不喜欢现象”导致学生对语文望而生畏,不愿也不想付出努力迎接挑战,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影响,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懒惰,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笔者认为,针对这种“魔力圈”,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通过一个一个的成功体验自信和心理的愉悦,充分享受成功的欢快和乐趣,从而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认真备课,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富有趣味性

一个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必须熟悉教材,认真备课,充实教学内容。所谓充实教学内容,即要求教学内容分量要适度,难易适中。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学分量过少,就会“营养不良”;如果教学分量过多,就会“消化不良”。不论是“营养不良”,还是“消化不良”,都不会使学生感兴趣。至于难易要适中的问题,可从心理学角度找到正确答案:人们的好奇心理产生不完全取决于周围事物的特性,常常取决于人们以往的经验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如果对周围事物过于熟悉,它一般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对它绝不会感兴趣;如果对周围事物过于陌生,由于人们对毫无体验,当然不会引起注意,对它绝对不会感兴趣。前者太易了,后者太难。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务必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布置作业、确立作文都不要过浅或过深。教师既要吃透课程标准,又要真正了解学生:学生的经验、认知情况、知识背景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与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为此意。

五、精心设计,讲究教学方法,使教学富有启发性

从方法论来说,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一定要把握这些教学方法的精神实质。这个精神实质就是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其积极思维,发挥其创造精神。这就要求教师有方法论意识[2],亦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特别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倡富于启发性的讲授、提问、讨论、研究、观察、练习、视听等教学方法,由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完成课题。另外,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新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趣、有奇、有味,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教得生动,学得活泼。

总之,我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而且要使这种学习自觉性成为一种习惯,让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结果。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3]学习无疑是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正是这种良好的习惯,才真正让每一个人在学习型社会中不断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程.让孩子爱上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法宝[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9.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25.

[3]代斌.快乐心灵的名人故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269.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觉性学习兴趣课堂教学
如何加强档案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政党现代化视域下的“全面从严治党”
初中生体育锻炼自觉性培养途径探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