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法”探究

2014-09-19 20:09刘晓艳
考试周刊 2014年63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刘晓艳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其所涉及的几个层次的内容,其次介绍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过程及教学效率,再次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的特点,以及其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事项,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合作学习 教学方法

信息时代,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技术革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正产生深刻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的发展。网络教学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状的信息呈现方式、时空开放性和广泛的交互性等特点,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方便、多样化的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写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均得到提高。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效率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及并倡导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处。”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纵观世界各国合作学习专家对于合作学习概念的认识,合作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及以下层面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各小组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总之,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础形成,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特征。其中小组的划分方法可以多样化,但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有助于每个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小组成员在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彼此协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提高个人学习成效,并实现团体目标。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的发展。这是因为互联网拓宽了人们之间的交互方式,提高了沟通效率,极大地帮助人们进行有效的信息组织,这些方面都是与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紧密相关的。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实现范围更广和质量更高的合作学习过程。

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合作学习”呢?我们把学习者分成各小组或团队,小组成员利用信息技术相互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对话、讨论、交流,将数字化的学习材料或数字化的学习信息与小组的其他成员或团体共享。教师扮演“向导”、“监控者”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权威的支配,敢于提出观点,并利用小组组员间的相互影响形成多角度思维,使思想精细化,提高学习积极性,强化参与意识,培养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和以往的“合作学习”相比,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合作学习环境,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便利,冲破了时空的限制。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学习者之间交流的资源都是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文本语言、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都可以实现数字化。此外,无论是BBS公告班、电子邮件还是聊天室(包括语音聊天室)、视频会议、虚拟教室,这些学习环境都能为“合作学习”提供各具特色、不同学科特点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反馈方式,保障学习的正常进行。

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所存在的困难,有利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学习者健康情感的形成;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和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合作,这将有助于他们多角度理解问题和形成多种观点。此外,“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等都有积极作用。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的特点

与运用在传统的班级授课教育中的合作学习相比,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有下列特点:

1.有利于学生更便利地获取信息。互联网作为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提供了广阔的时空环境。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相关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便于师生、生生之间更好地交互,提高了沟通效率,有助于学习者之间进行更有效的信息组织。

2.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真实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认为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互联网上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给予学习者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更多更好地获取和保持知识,而且能够为意义构建创设逼真的情境。

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合作。在借助计算机网络的合作学习中,分组的灵活性、多样性得以增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加之教师扮演“向导”和“监控者”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能动,学生不仅可以在班集体内自由组合合作学习,而且必要的时候可以在网络上和其他学习者合作学习交流。

4.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不必面对面合作,这就避免了学生怕老师责骂、学生和学生之间争吵的尴尬。一些学生愿意从封闭或半封闭合作交流状态中走出来参与讨论学习,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接受信息,提高自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四、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化“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各环节,教师首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大胆猜测、凝练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险、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其次,当学生的活动出现严重错误时,教师必须指出并更正。最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测评,并及时提供反馈和相应帮助。

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熟练使用网络通讯工具,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交流和协作能力。

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不能代替个人独立思考,二者应有密切关系。整个合作学习是一个循环、更新、提高的过程。针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学习者应在个人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在网上多与小组成员进行协商,对各成员在网上的发言发表评论意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进一步补充、修正个人认识,在合作中相互吸纳思维的闪光点,在合作中互相监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度。小组合作作为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应该用在重点、难点上,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上。

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合作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始终监控学习过程,引导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环境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合作能力。这样有利于改正传统教学中的缺点,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2]刘冰.教育网站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1.1.

[3]周勤.协作学习与网络教学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0.5.

[4]马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国电化教育,2002.1.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合作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图式理论+合作学习法”教学模式在日语泛读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