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
收稿日期:20140419
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大咨询课题(2010ZDKTB007)、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摘 要: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并需要尊重城市居民的切身感受。从居民感知视角,设计出一个以人为本城市的评价模型,以来自重庆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安居感、乐业感、社会交往、认同感和归属感五个维度、二十个测量指标构成的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城市以人为本属性及其程度的评价和测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实证评价
中图分类号: C916.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4006008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历程时间虽短,但势头迅猛,并逐步暴露出人口不完全城镇化、土地过度城镇化和社会矛盾激化等深层次问题[1]。如火如荼的“造城运动” [2],过于重视GDP规模的增长和城市硬件建设,忽视改善民生和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本质,居民缺乏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导致城市精神日趋衰落[3]。我国传统城镇化弊端最本质的问题在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视不足,人的发展让位于经济发展[4],人被城镇化运动所异化。为了保障我国城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市是城镇化建设的最终载体,城市的以人为本属性程度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判断新型城镇化水平就是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为居民提供了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机会[2],在多大程度上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主体,也是城市发展以人为本属性最权威、最终极的评判者。真正能够诠释城市生活质量的,不是公共基础设施本身,而是身处其中的居民的感受[6]。因此,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以人为本,不能单纯出自政府的主观意愿,应该关注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感受,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评价[7]。从城市居民的感知视角,实证探询居民对城市以人为本属性的评价,掌握居民对城市以人为本的诉求,是贯彻实施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必然环节。
一、以人为本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一)以人为本城市的界定
现代城市往往沦为纯粹的政治、经济活动的产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脱节。城市不再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人们需要不断适应城市及其变化[8]。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已经走到了人的对立面,曾经“使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已经异化。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或沦为“房奴”;或被城市边缘化,游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无真正的立足之处;或经年累月承受污染、堵塞、孤寂之痛苦,在委曲求全地偏安于此。为此,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城市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彻底扭转人被城市所“奴役”的局面,以人为核心,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一卷第二章中指出:“城市之所以产生是出于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1)。新型城镇化就是使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市民化,达到幸福生活的状态[9]。以人为本城市的首要前提是必须为全体市民提供就业、乐业和乐活的均等机会,实现“人人乐业、人我同乐”的状态(2)。因此,从城市居民的视角来看,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居民身有所居、心有所属、和谐幸福、安居乐业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宜居、宜业和宜情的有机统一。基于此,笔者认为,评价城市以人为本的程度,主要是看身处城市的居民的安居感、乐业感、社会交往状态、城市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
其一,以人为本的城市必须着眼于居民的安居和乐业。居住和工作是《雅典宪章》(1933)所强调的城市的两大主要功能。安居乐业是古代中国人数千年的社会理想和追求,也是当今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后汉书·仲长统传》曰:“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厉以宁教授认为,中国式的小康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安居和乐业(3)。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必须让居民“住有所居”,必须扩大就业,确保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促进就业机会均等[1]。国外研究表明,90%的人留居城市都是为了工作[10]。在城市无业可就,也就不可能安家。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必须为居民创造充足的就业岗位[11],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人,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保障居民在支付住房成本后,仍然能够愉快、幸福地生活,而不能沦为“房奴” [4]。可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使所有人都能够安居乐业[12]。因此,安居乐业是以人为本城市的应有之义。
其二,以人为本的城市必须为居民创造和谐的社会交往生活。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共同交往的世界,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界。然而,现代城市之中,人之间分享空间,但不分享思想与情感,孤独感和对城市的不可把握感困扰着人们的生活[8]。和谐的社会生活有赖于人们的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13]。《马丘比丘宪章(1977)》深刻指出,城市存在的基础不是自然条件,而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然而,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住房市场化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分化、社会距离不断扩大,导致了社会交往上的分化。如今,人们的社会交往日趋功利化、世俗化、冷漠化[14],社会矛盾激化[1],部分市民由此产生被剥夺感和仇恨感。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和“软环境”,以建设“幸福城市”、“和谐城市”为目标[3],着眼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1,5]。因此,和谐的社会交往生活是以人为本城市的另一核心要义。
其三,以人为本的城市必须赢得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座令人神往的城市,不在于她的摩天大楼有多高,也不在于她的立交桥有多密布,而在于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是否有温暖的家园感和深邃的归属感,是否为城市感到骄傲和自豪[15]。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着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强化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3],让居民在城市中不但身有所居,而且心有所属。可见,城市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心理基础[16]。缺乏城市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是人被城市异化的主要特征,拥有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人的主体性地位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城市与异化城市的重要鉴别指标。
(二)以人为本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上文的理论演绎,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城市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安居感、乐业感、社会交往、城市认同感、城市归属感等5个方面。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明确安居感、乐业感、社会交往、城市认同感、城市归属感等评价指标的含义,并遴选出60多个题项,通过专家咨询和居民访谈,最终确定1个包含31个测量题项的初步评价量表。具体的评价指标、测量题项及来源文献见表1。
本研究拟用“邻里环境安定”等6个题项测量安居感;用“工资能够体现我的劳动价值”等10个题项测量乐业感;用“在这个城市,有很多人,我有空会与他们聊天”等6个题项测量社会交往;用“我很喜欢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等5个题项测量城市认同感;用“离开这个城市,我会想念她”等6个题项测量城市归属感。
表1 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指标及测量量表
评价指标(代码) 测量题项(代码) 来源
安居感(LP) 邻里环境安定(lp1)、邻里间关系和谐(lp2)、邻里间彼此熟悉(lp3)、邻里间容易成为朋友(lp4)、邻里社区意识强(lp5)、出入都安全(lp6) 修改自文献[10];自编
乐业感
(SJ) 工资能够体现我的劳动价值(sj1)、工作给我提供了发展机会(sj2)、主动性可以在工作中得以发挥(sj3)、单位的重要事务我都知情(sj4)、领导经常采纳我的建议和想法(sj5)、上司对我很公正(sj6)、表现出色时能得到令我满意的奖励(sj7)、同事之间很好共事(sj8)、喜欢自己目前的岗位(sj9)、喜欢自己的职业(sj10) 修改自文献[17];自编
社会交往(SC) 在这个城市有很多人,我有空会与他们聊天(sc1);在这个城市,我能叫出很多人的姓名(sc2)、在这个城市有很多人,我见面会与之打招呼(sc3);在这个城市,我有很多生活上的朋友(sc4);在这个城市,我有很多业务上的伙伴(sc5);在这个城市,我有很多相互帮助的朋友(sc6) 修改自文献[18]、[19]
城市认同感(SI) 我很喜欢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si1)、我很喜欢这个城市的工作方式(si2)、我很喜欢这个城市的文化(si3)、我很崇尚这个城市的市民价值观念(si4)、作为这个城市的市民,我时常感到很荣幸(si5) 参考文献[17]并自编
城市归属感
(SB) 离开这个城市,我会想念她(sb1);我总觉得这个城市发生的大小事件与我息息相关(sb2);这个城市获得外界好评(或嘉奖),我会很兴奋(sb3);如果重新选择,我还选择留在这个城市(sb4);我时常有离开这个城市的想法和打算(sb5);这个城市在我心目中有亲切感(sb6) 修改自文献[18]、[19]
来源:本研究自编
二、以人为本城市评价的实证检验
本研究利用上述测量指标体系,编制出调查问卷,采用多层随机抽样法,对重庆市主城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共收回有效问卷240份,问卷回收率92.3%。我们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和LISREL8.54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二阶因子分析,以检验上文构建的以人为本城市评价体系的可靠性程度、可信性程度、评价模型的整体适配度,从而最终确定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5)。
(一)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利用SPSS15.0软件计算240份问卷的数据的Cronbachs α值,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总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949,删除任一题项均不能提高总体Cronbachs α值;各分量表Cronbachs α值介于0.821~0.887之间。其中,安居感(LP)的Cronbachs α值为0.821,乐业感(SJ)的Cronbachs α值为0.887,社会交往(SC)的Cronbachs α值为0.867,城市认同感(SI)的Cronbachs α值为0.841,城市归属感(SB)的Cronbachs α值为0.847,删除任一题项均不能提高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值。由上可知,分量表和总量表的Cronbachs α值均远大于0.6的评价标准,问卷数据质量的可靠性通过检验。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将数据样本平均分成2份,以1份样本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另一份样本做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交叉证实(3)。本研究使用SPSS15.0软件对其中的120份数据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用于评价31个测量题项的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模式与表1中所归纳的5个方面的成分属性的吻合情况。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56,达到显著水平,适合于因子分析。采用Varimax法直交旋转抽取因子,经过6次迭代抽取出5个公共因子。结果参见表2。
由表2可知,20个测量变量在所属因子上的载荷值介于0.599~0.875之间,在其他因子上的因子载荷值均未超过0.5,因子的区别效度和聚敛效度较高。而且,由5个维度20个测量指标所构成的“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模型”的构想效度为0.6546。可见,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所提取的“以人为本城市评价”5因子成分的分类情况,以及其反映信息的实际意义与我们初步构想的评价模型基本达到一致。据此,我们将5个公共因子依次命名为安居感(LP)、乐业感(SJ)、社会交往(SC)、城市认同感(SI)、城市归属感(SB)。
(三)交叉验证分析
我们使用另外120份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已达到交叉证实的目的。使用LISREL8.54统计软件对“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标准化系数值在0.60~0.83之间,所有标准化系数值均未大于0.95;测量变量的测量误差在0.31~0.64之间,无太大的标准误差,亦无负的误差变异数。可见,本研究数据不存在违反估计现象,可以进一步做整体适配度检验。
表2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Component
1 2 3 4 5
工资能够体现我的劳动价值(sj1) 0.743
上司对我很公正(sj6) 0.733
工作给我提供了发展机会(sj2) 0.689
喜欢自己目前的岗位(sj9) 0.677
同事之间很好共事(sj8) 0.667
主动性可以在工作中得以发挥(sj3) 0.631
在这个城市,有很多人,我见面会与之打招呼(sc3) 0.784
在这个城市,有很多人,我有空会与他们聊天(sc1) 0.764
在这个城市,我能叫出很多人的姓名(sc2) 0.738
在这个城市,我有很多相互帮助的朋友(sc6) 0.647
我很喜欢这个城市的文化(si3) 0.783
我很喜欢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si1) 0.668
我很喜欢这个城市的工作方式(si2) 0.640
我很崇尚这个城市的市民价值观念(si4) 0.619
如果重新选择,我还选择留在这个城市(sb4) 0.778
这个城市在我心目中有亲切感(sb6) 0.721
这个城市获得外界好评(或嘉奖),我会很兴奋(sb3) 0.687
离开这个城市,我会想念她(sb1) 0.599
邻里环境安定(lp1) 0.875
邻里间关系和谐(lp2) 0.778
累计方差贡献率(%) 16.292 30.448 43.626 56.559 65.460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 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a .Rotation converged in 6 iterations.
评价模型的适配度指标方面,χ2/df 小于3,RMSEA小于0.08,NFI、NNFI、CFI、IFI、RFI均大于0.90,PNF=0.80,GFI= 0.84,AGFI= 0.79, PGFI= 0.64。综合看来,本研究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评价模型”的整体适配度良好,整体建构效度┙细擢。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使用LISREL8.54统计软件对“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模型”问卷的总体240份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标准化系数值在0.68~0.81之间,所有标准化系数值均未大于0.95;测量变量的测量误差介于0.34~0.57之间,无太大的标准误差,亦无负的误差变异数。
评价模型的适配度指标显示,χ2/df 小于3,RMSEA小于0.08,NFI、NNFI、CFI、IFI、RFI、GFI均大于0.90,PNFI=0.81, AGFI= 0.87, PGFI= 0.68。综合看来,“以人为本的城市评价模型”的整体适配度良好,整体建构效度较高,是符合实证资料的模式之一。
(五)二阶因子分析
上述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安居感(LP)、乐业感(SJ)、社会交往(SC)、城市认同感(SI)、城市归属感(SB)等5个因子间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矩阵系数介于0.57~0.86之间,标准误差介于0.03~0.06之间,均达到0.01的显著水平,具体见表5。可见,这5个因变量应该可以归于某个更高阶因子。为此,我们使用LISREL8.54 统计软件对以上5个因变量做二阶因子分析。
表3 交叉证实数据分析的系数估计及适配度
路径关系 观察变量げ饬课蟛 标准误 标准化す兰浦 t值
SJ→sj1 0.43 0.07 0.75 9.12**
SJ→sj2 0.49 0.11 0.71 8.49**
SJ→sj3 0.56 0.11 0.66 7.69**
SJ→sj6 0.64 0.07 0.60 6.76**
SJ→sj8 0.56 0.14 0.66 7.68**
SJ→sj9 0.45 0.07 0.74 8.96**
SI→si1 0.43 0.06 0.76 9.45**
SI→si2 0.44 0.19 0.75 9.31**
SI→si3 0.40 0.11 0.77 9.70**
SI→si4 0.48 0.08 0.72 8.79**
SB→sb1 0.36 0.14 0.80 10.20**
SB→sb3 0.44 0.14 0.75 9.27**
SB→sb4 0.31 0.46 0.83 10.76**
SB→sb6 0.40 0.27 0.77 9.73**
LP→lp1 0.44 0.07 0.75 8.64**
LP→lp2 0.52 0.11 0.70 7.93**
SC→sc1 0.46 0.16 0.73 9.03**
SC→sc2 0.45 0.12 0.74 9.14**
SC→sc3 0.51 0.09 0.70 8.54**
SC→sc6 0.50 0.08 0.71 8.65**
χ2=229.41,df=160,RMSEA= 0.060,NFI=0.95,NNFI= 0.98, PNFI=0.80,CFI= 0.98,IFI=0.98,RFI=0.94,GFI= 0.84,AGFI= 0.79,PGFI= 0.64。
**狿<0.01;表中的代码含义同表1。
表4 测量模型系数估计及适配度
路径关系 观察变量げ饬课蟛 标准误 标准化す兰浦 t值
SJ→sj1 0.53 0.10 0.69 11.41**
SJ→sj2 0.51 0.05 0.70 11.70**
SJ→sj3 0.54 0.07 0.68 11.22**
SJ→sj6 0.54 0.10 0.68 11.19**
SJ→sj8 0.57 0.09 0.69 10.68**
SJ→sj9 0.44 0.06 0.75 12.80**
SI→si1 0.40 0.04 0.78 13.64**
SI→si2 0.43 0.14 0.75 13.11**
SI→si3 0.40 0.09 0.78 13.66**
SI→si4 0.53 0.07 0.69 11.54**
SB→sb1 0.34 0.07 0.81 14.74**
SB→sb3 0.44 0.11 0.75 13.15**
SB→sb4 0.37 0.21 0.80 14.27**
SB→sb6 0.39 0.16 0.78 13.95**
LP→lp1 0.42 0.05 0.76 12.35**
LP→lp2 0.36 0.08 0.80 13.07**
SC→sc1 0.45 0.09 0.74 12.67**
SC→sc2 0.44 0.12 0.75 12.90**
SC→sc3 0.44 0.07 0.75 12.93**
SC→sc6 0.42 0.05 0.76 13.19**
χ2=268.44,df=160,RMSEA= 0.053,NFI=0.97,NNFI= 0.98, PNFI=0.81,CFI= 0.99,IFI=0.99,RFI=0.96,GFI= 0.90,AGFI= 0.87,PGFI= 0.68。
**狿<0.01;表中的代码含义同表1。
表5 各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
SJ SI SB LP SC
SJ 1.00
SI 0.58琣ぃ0.06)琤10.32ヽ 1.00
SB 0.57ぃ0.05)10.35** 0.86ぃ0.03)26.04** 1.00
LP 0.58ぃ0.06)9.76** 0.74ぃ0.05)15.39** 0.68ぃ0.05)13.10** 1.00
SC 0.63ぃ0.05)12.08** 0.78ぃ0.04)20.02** 0.80ぃ0.04)22.14** 0.72ぃ0.05)14.34** 1.00
a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b标准误差;c **狿<0.01;表中的代码含义同表1。
表6 二阶因子分析标准化估计值及适配度
路径关系 观察变量げ饬课蟛 标准误 标准化す兰浦 t值
POC→SJ0.08 0.68 8.22**
POC→SI0.07 0.93 12.50**
POC→SB0.07 0.90 12.87**
POC→LP0.08 0.80 9.90**
POC→SC0.08 0.88 11.13**
SJ→sj1 0.530.69
SJ→sj2 0.51 0.06 0.70 9.50**
SJ→sj3 0.54 0.08 0.68 9.26**
SJ→sj6 0.54 0.12 0.68 9.25**
SJ→sj8 0.58 0.11 0.69 8.91**
SJ→sj9 0.44 0.08 0.75 10.07**
SI→si1 0.390.78
SI→si2 0.43 0.16 0.76 11.97**
SI→si3 0.40 0.10 0.77 12.27**
SI→si4 0.54 0.07 0.68 10.64**
SB→sb1 0.330.82
SB→sb3 0.44 0.12 0.75 12.53**
SB→sb4 0.37 0.22 0.80 13.61**
SB→sb6 0.39 0.16 0.78 13.34**
LP→lp1 0.420.76
LP→lp2 0.36 0.10 0.80 10.26**
SC→sc1 0.460.74
SC→sc2 0.44 0.14 0.75 11.07**
SC→sc3 0.44 0.08 0.75 11.06**
SC→sc6 0.43 0.06 0.76 11.15**
χ2=275.32,df=164,RMSEA= 0.053,NFI=0.96,NNFI= 0.98, PNFI=0.83,CFI= 0.99,IFI=0.99,RFI=0.96,GFI= 0.90,AGFI= 0.87,PGFI= 0.70。
**狿<0.01;表中的代码含义同表1。
二阶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两层因子标准化估计值介于0.68~0.93之间,没有超过0.95的临界值,t值在8.22~12.87之间,均超过0.01的显著标准;一阶因子各测量变量的标准化估计值在0.68~0.82之间,没有超过0.95的临界值,t值在8.91~13.61之间,均超过0.01的显著标准;标准误差介于0.06~0.22之间,测量误差介于0.33~0.58之间,无太大的标准误差,亦无负的误差变异数。因此,二阶模型内部要素效度较高。
二阶模型的适配度指标显示,χ2/df 小于3,RMSEA小于0.08,NFI、NNFI、CFI、IFI、RFI、GFI均大于0.90,PNFI=0.83, AGFI= 0.87, PGFI= 0.70。综合看来,以人为本的城市评价二阶因子模型的整体适配度良好,整体建构效度较高。即,安居感(PL)、乐业感(SJ)、社会交往(SC)、城市认同感(SI)、城市归属感(SB)等5个一阶因子隶属于二阶因子以人为本的城市(POC)。
根据上述实证检验的结果,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程度、可信性程度、评价模型的整体适配度均达到较高的水平。本研究构建的包含安居感(PL)、乐业感(SJ)、社会交往(SC)、城市认同感(SI)、城市归属感(SB)等5个维度,20个测量指标的评价模型适合于评价城市以人为本的属性及程度。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检验可知,包含安居感(PL)、乐业感(SJ)、社会交往(SC)、城市认同感(SI)、城市归属感(SB)等5个维度的20个测量指标的“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从城市居民感知的角度测量城市以人为本的程度。基于此,我们构建出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最终的指标体系,具体见表7。
表7 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测量指标
城市以人为本的程度
居民的安居感指标
居民的乐业感指标
居民的社会交往指标
居民的城市认同感指标
居民的城市归属感指标
1.邻里环境安定
2.邻里间关系和谐
3.工资能够体现我的劳动价值
4.工作给我提供了发展机会
5.主动性可以在工作中得以发挥
6.上司对我很公正
7.同事之间很好共事
8.喜欢自己目前的岗位
9.在这个城市,有很多人,我有空会与他们聊天
10.在这个城市,我能叫出很多人的姓名
11.在这个城市,有很多人,我见面会与之打招呼
12.在这个城市,我有很多相互帮助的朋友
13.我很喜欢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
14.我很喜欢这个城市的工作方式
15.我很喜欢这个城市的文化
16.我很崇尚这个城市的市民价值观念
17.离开这个城市,我会想念她
18.这个城市获得外界好评(或嘉奖),我会很兴奋
19.如果重新选择,我还选择留在这个城市
20.这个城市在我心目中有亲切感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还可绘制出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模型图(图1所示)。
(二)简要讨论
目前,关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主要站在城市管理者角度,侧重于宏观层面。例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19个客观测量指标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吴殿廷等(2013)[20]构建了转型发展、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4个一级指标,使用城镇化率、恩格尔系数、单位GDP能耗降低水平等10个测量指标来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其中,针对“以人为本”一级指标,使用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等3个客观指标来测量。
当前,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多以经验论证为主,缺乏实证调查研究。公众,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的对象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9],需要尊重他们对城市以人为本属性的评价。但现有的研究对城市居民的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诉求关注不够。倪鹏飞(2013)[1]虽然从居民需求的角度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蓝图,即,让居民在城市里“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娱有所乐”、“病有所医”。但这个评价框架亦偏重于宏观评价,也没有提供具体的评价指标设计。从居民认知的角度,从微观主体出发来诠释和评价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尚有待于加强。
本文从居民视角,设计了居民的安居感、乐业感、社会交往、城市认同感、城市归属感指标等5个指标,20个主观测量指标,用于测量城市以人为本的属性及程度。一方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尊重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的发言权。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过程中,准确掌握市民对新型城镇化的诉求,进而换位思考问题,从城市居民的立场出发,结合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设计城市建设和谋划城市发展。
注释:
(1)李克强2013年1月15日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2)见中国城市经济杂志,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http://www.chinacity.org.cn/cstj/zgcsjj/68137.html。
(3)见厉以宁,中国式小康有三个标准,安居乐业最重要,http://theory.people.com.cn/GB/148980/14115673.html。
(4)交叉证实,即是将样本分成相同数目的两部分,用其中的一部分数据进行探索性研究,用另一部分数据进行验证性分析。见James C. Anderson,David W. Gerbing,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8,Vol.103, No3,411-423,pp412。
(5)本文关于统计指标的评价标准,均参考自黄芳铭,结构方程模式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
参考文献:
[1]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87-94.
[2]李程骅.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转型路径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13,(2): 7-22.
[3]辜胜阻,杨威.反思当前城镇化发展中的五种偏向[J].中国人口科学,2012,(3):4-10、113.
[4]王政武.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通过产城融合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3,(12):7-12、85.
[5]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6]Senlier, N., Yildiz, R., & Akta, E.. A perception survey for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quality of life in kocaeli and a comparison of the life satisfaction with the European citie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9,( 94): 213-226.
[7]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3),30-34.
[8]丁桂节.走出城市异化的困境[J].山西建筑,2007,(1):7-9.
[9]徐选国,杨君.人本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质、特征及其可能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20.
[10]Adam Okulicz-Kozaryn,City Life: Rankings (Livability) Versus Perceptions (Satisfaction) [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DOI 10.1007/s11205-011-9939-x,2011.
[11]郭先登.关于城市化“以人为本”主题的研究[J].东岳论丛,2005,(2):183-186.
[12]邱小维.人本取向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6-11.
[13]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5.
[14]谭日辉.社会空间分化对城市居民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天府新论,2010,(2):95-98.
[15]樊美筠.城市应给人美感和归属感[N].环球时报,2014-01-14.
[16]汪军,许秀川.城镇化进程中务工农民的归属感:265个样本[J].改革,2013,(8):70-77.
[17] Victoria Transport Policy Institute.(VTPI), Community Livability: Helping to Create Attractive, Safe, Cohesive Communities.http://www.vtpi.org/ tdm/tdm97.htm,2010.
[18]Carlos J. L. Balsas,Measuring the Livability of an UrbanCentr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J].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2004,(1):101-110.
[19] 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06,(5):43-47.
[20]吴殿廷,赵林,高文姬.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评价[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3-37.
On the Evaluation of People睴riented City 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
LI Aiguo
(School of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お
Abstract:people瞣riented Idea need emphasis on and need to respect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urban resid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A positive evaluation can be make by devising a people瞔entered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city and doing a empirical test using Survey data from Chongq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 percep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ople瞔entered city evaluation model city with high reliability,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uitable for evalu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urban people瞣riented properties and their extent.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 people瞣riented city; empirical evaluation
お
责任编辑:刘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