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以汉喻唐”文学现象的原因探析

2014-09-19 14:53:09叶嘉馨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全唐诗

叶嘉馨

摘 要:《全唐诗》凸显了“以汉喻唐”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唐代统治者的崇汉心理、唐代诗人阶层对汉代文学的激赏、唐代诗歌文学的发展等多种因素交掺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全唐诗;以汉喻唐;崇汉

《全唐诗》凸显了“以汉喻唐”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那么,为何“以汉喻唐”现象在《全唐诗》中如此丰富?本文认为,这是多种因素交掺作用的结果,试作一简要分析。

第一,唐代统治者的崇汉心理

换句话说,这是唐代统治阶级内心对汉民族的认同与对汉王朝的向往的作用。汉、唐有着相似的历史发展历程,汉代盛世一统的历史寄托着唐朝统治阶级的政治抱负。“当以李渊为首的关陇贵族逐渐掌握战争的主导权,有了统一天下的气势时,很多人又不失时机地将李渊比为创建汉王朝的刘邦,这使得唐朝的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王朝与汉朝相比拟,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宗汉心理。”[1]正是基于此,《全唐诗》中载有相当数量的郊庙歌辞,如薛稷《仪坤庙乐章•昭升》:“尧坛凤下,汉室龙兴”。[2]P138刘晏《享太庙乐章•惟新舞》:“汉祚惟永,神功中兴” [2]P132,《汉宗庙乐舞辞•灵长舞》:“天降祥,汉祚昌。”[2]P157这些词句以赞美汉代国祚作为唐代帝王祭祀祝辞,反映出李唐皇族内心对汉代昌隆国运的向往。

此外,李世民等开明君主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汉代历史与文学的赞赏,为唐诗崇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的倡导使得汉学一时兴盛,朝臣们也格外赞赏汉代的人事典章,常常以汉朝比作本朝。这种官方的“宗汉心理”无疑对文人的创作导向起到了巨大作用,使他们怀着汉人的昂扬风度进行诗歌创作。

第二,唐代士人阶层对汉代文学的激赏

与唐代统治阶层的崇汉心理相一致,唐代士人阶层怀着极大的自信和宽广的胸怀进行诗歌创作,许多诗人试图证明汉、唐的昌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通之处。其中,王勃倡导的“唐承汉统说”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旧唐书》载:“勃聪警绝众,于推步历算尤精。尝作《大唐千岁历》,言唐德灵长千年,不合承周隋短祚。”[3] P3207在经过一番五行推算后,他得出结论:“自黄帝至汉,并是五运真主,五行已遍,土运复归,唐德承之,宜矣。魏晋至于周隋,咸非正统五行之沴气也,故不可承之,大率如此。”[3] P3405

因此,唐代诗人毫不吝惜表达自己对汉代文人与文学的欣赏之情,甚至以汉人自喻。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希望诗歌恢复汉乐府补察时政的批判作用;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目标则是使文章如汉代散文拥有贴近时事、古朴踏实的风格。韩愈在回忆自己的治学生涯时如此说道:“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4]两汉才华横溢的才子,如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司马迁等人,我们均能在《全唐诗》中发现他们的身影。他们被唐代诗人引为知己,借其赞扬他人抑或自我比拟,抒发各色情怀。

士人阶层还从前朝人事变幻中获取创作灵感。如唐诗中活跃在边境的“飞将军”、“霍嫖姚”,实则都是唐代大将的身影;掌中舞的赵飞燕,剽悍嗜血的匈奴单于,足智多谋的张良、东方朔,妙笔生花的司马相如、扬雄,失意落魄的贾谊,这些栩栩如生的汉代人物群像,在其人物外壳里,是唐代人物的肉身在活动。诗人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们对这些人物的肯定、崇敬、尊重、仇恨,抑或百味交杂的慨叹。

第三,唐代诗歌文学的发展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诗歌文学开始了自觉的觉醒。有学者认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5]在这一历史时期,诗歌也逐渐摆脱一味说教的功用而朝着塑造自身审美趣味的目标而发展。唐代诗人充分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诗歌文学的自觉性,大胆奔放地将自己一腔浓烈的情感,挥洒在诗歌创作中,将诗歌修琢得更加自然与细腻。借前人以喻自身或身边之人,抒发豪情壮志抑或郁郁难平之情,更能使诗歌充满了深度与可观照之美。

诗歌文学的发展还体现在诗歌艺术手法上的演进,唐代诗歌艺术手法的发展对《全唐诗》“以汉喻唐”现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司空图《诗品》指出:所谓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6]。含蓄的用词,可以使诗歌内涵得到极大的扩充,增加了其神秘性,使得诗人、读者在诗歌这一连接二者的介质中均融入了自己极大的情感内容,获得极强的审美体验。“以汉喻唐”使诗歌中的人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模糊,可以使诗歌避免浅白直露这一缺点。通过这种艺术表达方式,诗人使此时此刻的人物与遥远的历史遥相呼应,诗歌的情感便获得了更深层次的表达,更添委婉与含蓄之美。

另一方面,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诗歌的劝谏或讽刺手法逐渐发展成为诗歌的重要功能。《全唐诗》中的“以汉喻唐”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如李白《悲歌行》:“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 [2]P1722便是借李广戎马一生却不得皇帝封侯的故事来自比不受君王重用,巧妙地讽谏君王,希望其能重用如自己这般的人才。《于阗采花》:“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自古妒娥眉,胡沙埋皓齿” [2]P1690-1691,便是自比汉代出塞美女昭君,将朝中奸佞小人比作贪利的画师毛延寿,讽刺他们小人得宠,且含了一份对君主的埋怨之情。

参考文献:

[1]张燕.论唐诗中的“汉朝情节”[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4.

[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注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55.

[5]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91.

[6]郭绍虞.诗品集解 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1.

猜你喜欢
全唐诗
浅谈季振宜本《全唐诗》对康熙御定本的影响
文学教育(2018年10期)2018-10-16 10:43:54
《全唐诗》中凤凰台意象分类
唐代女子教育研究
《全唐诗》的“画松”研究
清编《全唐诗》对《乐府诗集》的因袭与改编
江淮论坛(2017年2期)2017-03-30 16:34:27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全唐诗》中的唐代品色衣考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艺海(2015年4期)2015-11-02 16:02:56
从《全唐诗》看唐代扬州的社会经济
智富时代(2015年12期)2015-10-20 04: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