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甜甜
【摘 要】唐代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扬州稻作农业分布广泛,社会经济尤其是商业和手工业繁荣。逐利的商贾具有很大的流动性,盐商活跃,胡商离别下扬州;“品种齐全,制工精良”为主要特征的享誉盛名的青铜镜,反映了手工技艺的高超。
【关键词】唐代;扬州;全唐诗
近年来,学术界对唐代扬州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考古的新发现,有关唐代扬州的研究日趋深入。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安腾更生就著有《唐宋时代扬州城的研究》,可以说是研究扬州城的开篇之作。此后,许多学者对唐代扬州进行了深入研究,代表性著作如蒋忠义的《唐代扬州河道与二十四桥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诸祖煜的《东方明珠:唐代扬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规模与形制﹑河道与桥梁﹑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生活风俗等方面,不仅视角开阔,研究方法多样,而且见解独到。唐代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扬州境内“川泽纵横,物产丰富;自古擅鱼盐之利,称东南财富区”。
一、分布广泛的稻作农业
农业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广义的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家庭副业﹑渔业等。水稻是经济作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研究唐代稻作农业具有相当重要意义。唐代水稻种植非常普遍,除了传统的苏浙﹑中原﹑关中﹑巴蜀等种植区以外,南到福建岭南地区,北到东北地区﹑西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都种植水稻。
二、技艺高超的铜镜制作业
扬州是一座具有很高工艺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手工业城市。享誉盛名的青铜镜,至隋代已窥其一斑,成为群臣讨好君主的进贡物,“隋炀帝喜奢侈,幸江都,王世充献铜镜屏”,王世充因此而迁江都通守。由于雄厚的铸镜基础,到了唐代,扬州的青铜镜发展到顶峰,扬州“成为全国的铸镜中心”。《杂歌谣辞·得宝歌》载“扬州铜器多”。《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扬州土贡:金﹑银﹑铜器﹑青铜镜等。唐代扬州青铜镜作为贡品,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具有“品类齐全,制工精良”的特点,表现了扬州铜镜技艺的高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镜的形式多样。具体来说,有菱花形﹑圆形、葵花形、方形、八角形、亚字形等。而以菱花形最为常见。张文成《游仙窟》中《扬州青铜镜留与十娘》云:“映水菱花散,临风竹影寒。”诗人把菱花镜留下作为赠别物。韦应物《感镜》:“铸镜广陵市,菱花镜中发。”写出了菱花镜的出生地——扬州。
其次,镜的种类繁多,门类齐全。铜镜种类“计有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瑞兽葡萄镜、瑞兽鸳鸟镜、花鸟镜、瑞花镜、神仙人物故事镜、云龙镜﹑八卦镜、素面镜、吉语镜、双鹊月宫盘龙镜、双莺莲花镜、打马球镜、雀绕花枝镜、双凤镜、仙骑镜、千秋万岁镜、万字镜宝相花镜和特种工艺镜。”《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金镜”等。《新唐书·张九龄传》载:(玄宗)千秋节,公、王并献宝鉴,九龄上事鉴十章,号《千秋金鉴录》,以伸讽喻。张说《奉和圣制赐王公千秋镜应制》有“千秋题作字,长寿带为名。”千秋镜作为赠送王公的赏赐物。
最后,铜镜的珍贵。要达到高超的制镜技术的要求,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一定难度的。白居易《百炼镜—辨皇王鉴也》描述了铸镜的场景:“百炼镜,镕范非常规,日辰处所灵且祇。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李肇《唐国史补》说:“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造也。或言无有百炼者,或至六七十炼则已。易破难成,往往有自鸣者。”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六七十,有时甚至无一炼成的。而且容易破碎,有时在炼镜的过程中就爆掉了,所以技艺精湛的铜镜价格不菲。
三、繁荣昌盛的商业
唐代扬州呈现出一片商贾云集的繁华局面。“富商大贾,动愈百数”,尤其是中唐以来,扬州“又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行旅拥弊”, 外来人口以及经商之人的增加,为了解决住宅问题,多侵占街衢,导致行旅拥弊。这时的扬州称得上是“百货所积”,“商贾如织”,“刀布金玉积如阜”的经济大都会,“南北商人和物资多以此为总汇,江淮荆湖人岭南的物产,特别是东南一带的海盐,大都在此集散。”徐凝《忆扬州》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商业繁华的景象。诗人笔下唐代扬州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商贾的流动性。富商大贾,为了追逐利润,往来于扬州与全国各地,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商贾以扬州为根据地流动,进行全国性的商业活动。《太平广记》卷二七O《周迪妻》条载:“迪善贾,往来广陵”。同书卷三四五《孟氏》条引《潇湘录》说:“维扬万贞者,大商也,多在于外,远易财宝,以为商。”不论是往来于广陵的周迪,还是家在扬州,却常年在外的商人万贞,他们或从四面八方来到扬州,或从扬州到全国各地,总以扬州为根据地,做着运往输来的大买卖。
第二,盐商活跃。扬州海盐资源丰富,加上发达的运河水路交通,不仅成为产盐要区,而且成为盐的集散地。盐商往来频繁,非常活跃。扬州“成为盐商活动的最大城市”。《史记·吴王濞传》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吴王刘濞都广陵时,“则招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国用富饶。”许棠《送李员外知扬子州留务》载“冶例开山铸,民多酌海煎。”百姓大多也煮海盐。唐代淮南沿海一带出产的盐多先集中于扬州,这些盐船大都从扬州出发,再由扬州分配给各地。“北到洛阳、长安,南到江西,甚至西到蜀中”。
第三,胡商离别下扬州。唐代为扬州对外交往的鼎盛时期。“唐代扬州是中国最发达的港口”,有国际经济大都会之称,胡商离别下扬州。唐代扬州胡商很多。《唐会要》记载:“以广陵南北要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息。”杜甫《解闷十二首》有“胡商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柴米贵,老夫乘兴欲东流。”反映了杜甫向欲下扬州的胡商,询问淮南柴米价格的情况。
商业的繁荣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巨大的商业利润吸引着富商大贾往来于扬州,在富商大贾的心目中,扬州是个大显身手谋取暴利的地方。因此有的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纪闻》也记载:豫章诸县,尽出良材,求利者采之,将至广陵,利则数倍。作为国际大都会,商贾云集,人员往来络绎不绝,扬州也成为巨大的消费市场,逐利场所,成为“政客、商贾、名士妓女纵横驰骋的享乐天堂”。
四、结语
扬州在唐时最为繁盛,有“扬一益二”之称。扬州的繁华吸引了众多的诗人,唐代诗人半数以上到过扬州。安史之乱后,“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扬州在唐代重要性更加凸显。这些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这与扬州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繁荣的社会经济是分不开的。唐代扬州有威尼斯式水城之称,运河水路交通发达。社会经济尤其是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出现了“霞映两重城”的城区形制,坊市布局突破时空限制,有了“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灯火连星汉”的市坊布局。总之,文人笔下的扬州,不但是一座水路交通发达的城市,也是一座商业消费城市,更是一座具有很高手工技艺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手工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