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探索

2014-09-18 11:06顾烨
求知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顾烨

摘 要: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时代挑战,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本区域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分析新时期初中生行为习惯缺陷的产生主要是社会上错误价值观的引导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两个原因,通过探索研究出养成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主要有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环境熏陶和家校合作。

关键词:行为习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一名言通俗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也点明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然而,新时期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时代挑战,我们将如何对中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教育呢?

为此,我以课题研究为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分析新时期初中生行为习惯缺陷形成的原因,尝试从他们自身和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摒弃陋习,重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

我从四所实验校中分别选取2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从学习习惯、做人习惯和做事习惯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大量数据统计结果反映出以下现状:本区域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基本状况是良好的。特别是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方面的基本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上,他们不仅继承了一些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行为习惯,如,尊敬师长、热爱集体等。而且也有部分社会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比如,遵纪守法、讲诚信、乐于助人等。同时他们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也是比较健康的,比如,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不气馁等。另外在他们身上还具有一些有时代气息的良好行为习惯,如,有创新意识、自信、自尊等。这些品质和行为特点说明当前他们的基本道德素质发展是良好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了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比如,自理能力差、喜欢依赖别人、性格懦弱、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责任、只说不做等。其中还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导致行为失范的现象普遍发生。

二、形成初中生行为习惯现状的原因

1.社会上错误价值观的引导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们在开拓进取,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观变异的现象。部分人只顾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这些都通过各个渠道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也大幅度增加。这些负面影响影响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例如,不健康文化信息对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商业文化奢靡、急功近利对学生产生诱惑,尤其是一些表现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更是千方百计诱导少年儿童加入其中。一些良莠不齐的“书屋”、电子游戏厅等更有意瞄准青少年,导致学生成长的“恶劣”环境,常使学校、家长束手无策。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基本单元,父母是子女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其言行教诲、品行榜样都对子女产生直接持久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放大”了社会负面影响,抵消了学生正面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礼、贪图享受;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缺乏同情心;修养低下的家庭教育使子女语言粗俗、精神空虚、追求低级趣味;而结构缺陷的家庭也使子女缺乏温暖,形成孤僻冷漠、懦弱乖戾性格。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育出现障碍,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难以产生正面的教育力量。

三、养成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方法

1.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的道德发展、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传统德育存在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只把学生当作受教育的客体,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从外在的控制出发,要求学生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要改变这一做法,首先需要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我们可以采用“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自我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逆反心理的产生,没有强迫性,因而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1)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指让青少年更多地参与到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的经历和产生的丰富情感会促使他们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例如,最近热播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通过让孩子们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改变孩子们的认识,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纠正各自身上存在的不足,形成自立、勇敢、敢于担当的性格。情感体验是青少年形成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只有当他们的认识渗透着深厚的情感因素时,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才更深刻,行动起来才更坚持。

(2)自我评价。学生的思想、言行对与错,他们对身上的优点与缺点能否正确判断,这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因此指导中学生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自我评价是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客观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例如,在春季植树活动结束后,老师在采取了学生专题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在这次植树活动中的得与失,有哪些同学在这次活动中做了不适宜的行为。在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这次活动对于现在的环境问题很有意义、但在植树中有的同学追跑打逗撞到了刚种上的小树、有的同学没有理解这次活动的意义,将树苗栽得很浅,在讨论中同学们列举了很多关于植树的好处,有的同学还动员大家以后带手绢代替纸巾,为改善环境尽微薄之力。

由于是自我教育,没有强迫,同学们不仅认识并认同了植树活动的意义,而且对破坏树木、破坏环境的一系列行为给予了错误的评价。学生们对这样由认识而产生的改变都比较自觉。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抑制消极的方面,使学生懂得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明确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endprint

(3)自我约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的重要一环,它是学生运用意志力自觉掌握和支配自己行为的活动。有没有自我约束力、自我调控能力是自我教育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学生成熟与否的标志。中学生在完成了上面提到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两个环节后,已经有改变不好行为习惯的动力和意识了,在“自我约束”环节还是需要教师或家长鞭策。只有强化意识,通过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地练习、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习惯。

2.环境熏陶

“人是环境的产物。”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埃尔维修的这一命题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对于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形成来说,学校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除了利用正规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还通过学校的环境、风气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其中无意识的获得经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环境熏陶就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来教育学生的方法,这种“隐性”的教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感情。

(1)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在学校中,要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气氛,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平和日常的琐碎矛盾。教师和学生可以从正面积极地看待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在这样的学校班级里,学生有了思想问题,教师能帮他们解决问题。校园充满正能量会使学生感到有一种推动力,鼓舞他们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生活。他们会从教师对祖国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仰上汲取力量,为形成自己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基础是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一个班级里,师生之间人格平等、团结互助、教学相长,教师不再是“权威”或“传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在这样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处处关心;学生尊重教师,对教师充满信任,彼此协调一致,互相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学生对未来的美好信念,形成心灵的安详和宁静。

(3)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在一个学校中,特别是班级中,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但又不能完全各行其是,必须有一定的纪律来约束。一定的制度、纪律是形成良好校风、班风的基础。《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校和班级中,还可以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出更为细致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做每一件事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久而久之,这种按规则行事的行为实践就会转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

3.家校合作

教育的力量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想让教育取得成效,光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父母和老师步调一致,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首先,老师和家长间要做到有效沟通。一方面,家长应积极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如家庭发生的重大事件、孩子的身体状况、心理或学习障碍等;另一方面,家长要向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不良倾向等。沟通可以使家长与教师共同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或发展其特长,这比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要有效得多。其次,家长与教师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家长要相信教师所采取的措施是有助于孩子进步的。这种信任与尊重将无形地传输给孩子。学生尊重教师不仅是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孩子只对他所尊重的人产生崇敬的心理,才会积极学习,认同学校教育。最后,家长要尽可能地参加学校活动,积极和教师探讨教育方法。对学校组织的活动要持肯定态度,并尽可能抽空参加。认真聆听孩子谈他参加的学校活动、他对教师的评价,并加以指导,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态度。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