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哥
摘要: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要破解合作的瓶颈,推进双方深度融合,了解校企合作现状,探寻企业需求是前提。为此,对基于企业视角的校企合作进行调研分析,就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视角;调研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8-0197-02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机制,制订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推进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要破解合作的瓶颈,推进双方深度融合,了解校企合作现状,探寻企业需求是前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组研究设计《校企合作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大连市200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就校企合作问题进行问卷调查[1],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44份,有效问卷138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仍处于浅层次水平
1.提供实习岗位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主要形式是提供实习岗位。提供实习岗位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说明该合作形式已得到企业广泛认可,为常规合作形式。原因在于每年接受一定量的实习生,可以有效缓解用工荒背景下企业用工问题。其次是建立实训基地、企业到学校做讲座、开展订单培养等,但比例不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实践教学、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等深层次合作很少。
2.为企业培训员工是学校服务企业的主要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校企合作中学校对企业的帮助
表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32.7%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15.8%企业到学校做专题讲座14.1%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12.8%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10.8%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0.05%派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0.04%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0.03%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0.01%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问题0.01%中,为企业培训员工选择比例最高为72.4%。校企合作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往往是企业感受不到合作的效益,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没有任何效益的合作,企业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校企合作的稳定持续发展,需要学校有足够的能力为企业服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硬软件建设已颇见成效,因此学校有能力为企业开展多种服务。但也看出,服务的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服务的科技含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企业看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所占比例最高。高职院校应重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4企业看重高职学生的重要素质
专 业 技 能14.8%职业道德素养16.1%吃苦耐劳精神17.6%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20%自主学习意识11.4%积极进取精神15.7%创新能力0.05% (四)企业选择实习时间呈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在希望实习时间安排方面,企业选择呈多样化。学校在安排学生校外实习时,要根据企业情况不同,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可以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又能满足企业用工需要,实现共赢。
表5企业希望实习时间安排
3—6月9—12月寒假暑假33.7%34.9%13%18.3% (五)实习信息反馈制度需要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6),在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制度上企业认为最应加强的是实习信息反馈制度。有些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往往疏于管理,采取“放羊”的方式,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关注较少,既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应该建立实习信息反馈制度,专人专项管理,及时反映学生实习期间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学生管理与学生安全是企业最为关心的两个方面。因为学生到企业实习,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人身意外伤害、物品损坏等,如果解决不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和实习安全教育,协助企业做好实习管理工作,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HJ*5/9]表7学生实习方面企业主要担忧的问题
学生安全设备损耗生产效益实习劳动报酬学生管理34.4%0.02%0.09%11.5%42.6% 三、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树立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曾过于偏重高教性,忽视职教性,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应用性差,专业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规格之间出现偏差,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是校企合作难于深化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因此,高职院校要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办学[2],了解企业用人标准,生产岗位实践需要,注重产业发展前沿技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开发课程,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二)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随着企业竞争愈来愈激烈,高素质员工队伍和推陈出新的产品成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因此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和科技的研发。高等职业院校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国家重视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办学条件不断优化,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加之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企业缺乏对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了解,寻求与高职院校合作动力不足,阻碍了双方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应强化市场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主动为企业开展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企业生产、培训、科技研发和应用需要,推进双方紧密合作。
(三)加强实习机制建设,防范实习风险
调研结果显示,企业最为担忧的实习问题是学生管理和学生人身安全。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安全经验少,现场作业不熟练等原因,容易出现人身意外伤害事故,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校企双方合作[3]。为防范高职学生实习风险,保证企业顺利接受高职学生实习,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几方合力发挥作用: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校企协同管理实习机制和校企生三方协议机制,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各自承担的责任,切实保障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与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敏.河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3,(4).
[2]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1中).
[3]张胜宾,张莹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13,(2).endprint
摘要: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要破解合作的瓶颈,推进双方深度融合,了解校企合作现状,探寻企业需求是前提。为此,对基于企业视角的校企合作进行调研分析,就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视角;调研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8-0197-02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机制,制订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推进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要破解合作的瓶颈,推进双方深度融合,了解校企合作现状,探寻企业需求是前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组研究设计《校企合作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大连市200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就校企合作问题进行问卷调查[1],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44份,有效问卷138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仍处于浅层次水平
1.提供实习岗位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主要形式是提供实习岗位。提供实习岗位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说明该合作形式已得到企业广泛认可,为常规合作形式。原因在于每年接受一定量的实习生,可以有效缓解用工荒背景下企业用工问题。其次是建立实训基地、企业到学校做讲座、开展订单培养等,但比例不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实践教学、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等深层次合作很少。
2.为企业培训员工是学校服务企业的主要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校企合作中学校对企业的帮助
表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32.7%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15.8%企业到学校做专题讲座14.1%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12.8%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10.8%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0.05%派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0.04%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0.03%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0.01%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问题0.01%中,为企业培训员工选择比例最高为72.4%。校企合作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往往是企业感受不到合作的效益,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没有任何效益的合作,企业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校企合作的稳定持续发展,需要学校有足够的能力为企业服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硬软件建设已颇见成效,因此学校有能力为企业开展多种服务。但也看出,服务的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服务的科技含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企业看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所占比例最高。高职院校应重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4企业看重高职学生的重要素质
专 业 技 能14.8%职业道德素养16.1%吃苦耐劳精神17.6%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20%自主学习意识11.4%积极进取精神15.7%创新能力0.05% (四)企业选择实习时间呈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在希望实习时间安排方面,企业选择呈多样化。学校在安排学生校外实习时,要根据企业情况不同,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可以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又能满足企业用工需要,实现共赢。
表5企业希望实习时间安排
3—6月9—12月寒假暑假33.7%34.9%13%18.3% (五)实习信息反馈制度需要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6),在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制度上企业认为最应加强的是实习信息反馈制度。有些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往往疏于管理,采取“放羊”的方式,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关注较少,既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应该建立实习信息反馈制度,专人专项管理,及时反映学生实习期间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学生管理与学生安全是企业最为关心的两个方面。因为学生到企业实习,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人身意外伤害、物品损坏等,如果解决不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和实习安全教育,协助企业做好实习管理工作,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HJ*5/9]表7学生实习方面企业主要担忧的问题
学生安全设备损耗生产效益实习劳动报酬学生管理34.4%0.02%0.09%11.5%42.6% 三、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树立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曾过于偏重高教性,忽视职教性,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应用性差,专业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规格之间出现偏差,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是校企合作难于深化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因此,高职院校要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办学[2],了解企业用人标准,生产岗位实践需要,注重产业发展前沿技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开发课程,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二)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随着企业竞争愈来愈激烈,高素质员工队伍和推陈出新的产品成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因此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和科技的研发。高等职业院校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国家重视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办学条件不断优化,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加之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企业缺乏对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了解,寻求与高职院校合作动力不足,阻碍了双方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应强化市场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主动为企业开展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企业生产、培训、科技研发和应用需要,推进双方紧密合作。
(三)加强实习机制建设,防范实习风险
调研结果显示,企业最为担忧的实习问题是学生管理和学生人身安全。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安全经验少,现场作业不熟练等原因,容易出现人身意外伤害事故,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校企双方合作[3]。为防范高职学生实习风险,保证企业顺利接受高职学生实习,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几方合力发挥作用: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校企协同管理实习机制和校企生三方协议机制,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各自承担的责任,切实保障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与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敏.河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3,(4).
[2]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1中).
[3]张胜宾,张莹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13,(2).endprint
摘要: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要破解合作的瓶颈,推进双方深度融合,了解校企合作现状,探寻企业需求是前提。为此,对基于企业视角的校企合作进行调研分析,就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视角;调研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8-0197-02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机制,制订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推进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要破解合作的瓶颈,推进双方深度融合,了解校企合作现状,探寻企业需求是前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组研究设计《校企合作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大连市200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就校企合作问题进行问卷调查[1],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44份,有效问卷138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仍处于浅层次水平
1.提供实习岗位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主要形式是提供实习岗位。提供实习岗位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说明该合作形式已得到企业广泛认可,为常规合作形式。原因在于每年接受一定量的实习生,可以有效缓解用工荒背景下企业用工问题。其次是建立实训基地、企业到学校做讲座、开展订单培养等,但比例不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实践教学、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等深层次合作很少。
2.为企业培训员工是学校服务企业的主要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校企合作中学校对企业的帮助
表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32.7%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15.8%企业到学校做专题讲座14.1%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12.8%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10.8%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0.05%派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0.04%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0.03%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0.01%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问题0.01%中,为企业培训员工选择比例最高为72.4%。校企合作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往往是企业感受不到合作的效益,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没有任何效益的合作,企业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校企合作的稳定持续发展,需要学校有足够的能力为企业服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硬软件建设已颇见成效,因此学校有能力为企业开展多种服务。但也看出,服务的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服务的科技含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企业看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所占比例最高。高职院校应重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4企业看重高职学生的重要素质
专 业 技 能14.8%职业道德素养16.1%吃苦耐劳精神17.6%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20%自主学习意识11.4%积极进取精神15.7%创新能力0.05% (四)企业选择实习时间呈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在希望实习时间安排方面,企业选择呈多样化。学校在安排学生校外实习时,要根据企业情况不同,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可以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又能满足企业用工需要,实现共赢。
表5企业希望实习时间安排
3—6月9—12月寒假暑假33.7%34.9%13%18.3% (五)实习信息反馈制度需要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6),在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制度上企业认为最应加强的是实习信息反馈制度。有些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往往疏于管理,采取“放羊”的方式,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关注较少,既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应该建立实习信息反馈制度,专人专项管理,及时反映学生实习期间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学生管理与学生安全是企业最为关心的两个方面。因为学生到企业实习,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人身意外伤害、物品损坏等,如果解决不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和实习安全教育,协助企业做好实习管理工作,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HJ*5/9]表7学生实习方面企业主要担忧的问题
学生安全设备损耗生产效益实习劳动报酬学生管理34.4%0.02%0.09%11.5%42.6% 三、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树立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曾过于偏重高教性,忽视职教性,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应用性差,专业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规格之间出现偏差,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是校企合作难于深化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因此,高职院校要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办学[2],了解企业用人标准,生产岗位实践需要,注重产业发展前沿技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开发课程,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二)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随着企业竞争愈来愈激烈,高素质员工队伍和推陈出新的产品成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因此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和科技的研发。高等职业院校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国家重视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办学条件不断优化,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加之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企业缺乏对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了解,寻求与高职院校合作动力不足,阻碍了双方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应强化市场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主动为企业开展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企业生产、培训、科技研发和应用需要,推进双方紧密合作。
(三)加强实习机制建设,防范实习风险
调研结果显示,企业最为担忧的实习问题是学生管理和学生人身安全。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安全经验少,现场作业不熟练等原因,容易出现人身意外伤害事故,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校企双方合作[3]。为防范高职学生实习风险,保证企业顺利接受高职学生实习,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几方合力发挥作用: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校企协同管理实习机制和校企生三方协议机制,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各自承担的责任,切实保障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与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敏.河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3,(4).
[2]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1中).
[3]张胜宾,张莹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