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凤
朗读是实现阅读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使学生身心沉浸到语言文字深处,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从而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但是,在朗读指导中,许多教师忽视学段朗读目标,不考虑学生实际,无限拔高要求;或抛开文体特点,感情朗读一体化;或撇开整体专注于局部;或重技巧、轻感悟、感情夸大、矫情做作,使朗读指导步入误区,精心预设难以达成。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明确学段目标
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对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朗读要求越来越重视。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每个学段的朗读目标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但是每个朗读目标之间又有一定的差异。从每个学段的朗读要求可以看出,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强调的是“学”,第二学段的朗读目标强调的是“用”,第三学段的朗读目标强调的是“能”,这表明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了学段朗读目标的要求,一味地追求情感朗读。
二、把握文体特点
公开课上,我们总能听到一些同学用同一种感情基调朗读课文,感情朗读一体化。无论是叙事性的课文,还是说理性的课文,他们都会读得“九曲十八弯”“荡气回肠”,给人以“故作姿态”“无病呻吟”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没有把握好文体的体裁特点,步入千篇一律、“情感飞扬”的朗读误区。如在叙事性的课文中,一些只是陈述某件事情经过的语句,并没有蕴含强烈的内在感情,也不饱含深刻的含义,当然无需要求学生带有矫情的“浓烈感情”去朗读。只要读得字正腔圆、通顺、流利,传递意思清楚就行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文本的文体特点,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定文体的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把握好不同文体的感情基调。这样,才不会出现感情朗读一体化的现象,才能做到什么样的文体,就还它什么样的味道,才能走出误区,达到2011版课标提出的朗读要求。
三、渗透朗读技巧
不管是在公开课,还是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有的老师这样进行朗读指导“这个地方要读得快点,那个地方要读得慢点,这里应当用强烈一点的语气,那里应当读得语气轻一些……”。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我们到底需不需要教给他们一些朗读技巧?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误区:
第一种是教师偏重技巧,忽视感悟,为了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把许多朗读技法灌输给学生,将有感情朗读变成了朗读技巧的演绎,学生失去了体验,失去了美感。另一种就是教师认为不需要教会学生太多的朗读技巧,他们认为“个性化朗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朗读课文,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所以,我们总是会看到有的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感情貌似很充沛,一个劲地摇头晃脑,但是我们总会有一种不舒服、怪怪的感觉。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把握文章的语气、语调,处理有些不恰当。
因此,有感情朗读课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但是同时,我们不能仅依靠朗读技巧的指导去机械地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那样是不可能训练学生读出感情的。我们应当在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自然渗透朗读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这一朗读要求。
我在执教《去年的树》教学片段中,这样进行朗读技巧的自然渗透。
师:千辛万苦地找。
生:不顾一切地找。
师:对,心急如焚地找。因为它们是好朋友。鸟儿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有许多次急切询问的话语,请你找一找,读一读。
(生自读鸟儿问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三句话。)
师:从这些话里,我们最能感受到小鸟的心情,自己再读一读,体会小鸟的心情。
(指生读鸟儿问树根的话)
师:多着急啊,多急切啊!
(指生读鸟儿问大门的话)
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语速都加快了,说明心里着急。
(指生读到小鸟问小女孩的话)
师:为了寻找好朋友,鸟儿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急切,我们连起来读,体会小鸟心情的变化,好吗?
(生齐读)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眉头都皱起来了,语速也加快了,我体会到了你们心中的焦急……
朗读小鸟的三次问话,语气一次比一次急切,语速也要一次比一次加快。但我没有直接将朗读技巧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品味小鸟的几次问话,体会小鸟焦急、担心、急切的心情,并且进行适度点拨,自然地渗透朗读技巧。于是,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中,内心的情感与作者及其作品表达的情感产生碰撞,自然地表现出了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学生自觉、自如地把体会到的情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了。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要返璞归真,那就得从朗读指导开始,走出误区,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实践,让情感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并通过朗读自如地传递出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