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中会,陈楠楠
(西安交通大学,710061)
IC(Information Commons)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1]。自第一个信息共享空间(IC)于1992年8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开放以来,这种支持开放获取,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和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及研究为目标的全新服务模式,便在北美及世界其它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诞生和流行起来。信息共享空间包括了物理空间和各种资源。针对不同用户类型、学习风格与研究习惯而营造的多个大小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舒适便捷的实体场所,如个人学习空间、团体协作空间等,位于IC构成模型的底层,是IC的基本物理条件。资源是IC基于空间为用户提供的信息资源、设备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2]。
目前国内各高校IC服务模式虽有差异,但大部分都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小组讨论的物理空间,该空间包括了丰富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3]。如清华大学IC空间服务模式是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北京大学提供了面向读者的研讨、小型培训和其他学术活动的多媒体研讨室。浙江大学信息空间提供了配备有丰富硬件和软件的学习空间、研究空间、知识空间,并且提供了平板电脑外借服务。西安交通大学“iLibrary Space”功能包括了新技术体验、数字阅读、学术交流、学习分享、出借移动设备、休闲社交、作品展览、读者沙龙、音乐欣赏。上海交通大学为了落实以共享空间促进信息流动、以社区活动启迪创新思维的服务理念,图书馆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小组学习室,以方便师生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4]。以上4种学校信息共享空间模式可以代表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目前IC运行状态。从空间和软硬件上来说,国内大学IC空间和国外已经非常接近,但距IC空间要求提供的服务还是有很大差距。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虽然在iLibrary俱乐部的精心打造和经营下,iLibrary Space各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没有紧密的结合,从而不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针对以上情况,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建立医学分馆IC空间时,就没有按照总馆的模式建立,而是提出了和学科、教学结合更加紧密的PBL space。
基于问题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5]。PBL教学模式起源于欧洲,之后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超过100所以上的医学院部分或全部采用PBL教学模式,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已全部采用PBL教学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早在1986年就引入PBL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引入了PBL教学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从2008年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教改班时便全部采用了PBL教学模式。课程分为基础区段和临床区段。每一个区段理论和实验课程完成后,开始该区段的PBL教学。每个案例分为4幕,导师给PBL小组展开第一幕后,要求学生首先查找各种相关资料,然后对该案例进行讨论,以后的每一幕都和第一幕一样重复相同的过程。目前已建立了8个PBL教室,分别提供桌椅和四个白板。但这样的PBL教室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生仅能在PBL教室进行讨论,而无法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其次,由于学生缺乏文献检索知识,查找资料的效率非常低下;再次,PBL小组的记录人员通常采用思维导图的记录方式,由于PBL教室没有提供电脑以及投影仪设备,思维导图软件无法使用,记录人员只能以手写的方式记录,记录形式不是非常规范,且保存不方便。
2013年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主体的“器官-系统”与PBL教学的教材评审委员会成立。为了配合学校器官系统、PBL教学改革的需要,医学部分馆建立了一个PBL教学开放空间。该空间从硬件条件保障PBL教学,提供多媒体教室的必需设备;提供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所需的计算机;提供高速无线及有线上网环境;提供小组讨论用桌椅等。空间大约容纳30-40人,配置4个讨论小组所需设备。从软件方面,对各区段网络资源及数据库进行整合,辅导学生查找该区段资料;辅导学生学习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如文献管理软件、文献分析软件、思维导图等。
将图书馆原有一个80多平米的视听室重新装修改造为讨论室,与之相邻的房间是配备有100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与电子阅览室相邻的则是一个可以容纳60多人的讲习室(见图1)。
图1 PBL space实体结构
PBL space提供了投影仪、投影屏幕、实物展台、主控制台、无线话筒、有线话筒、白板、音响、功放机、控制面板、电动屏幕分控盒、录音卡座分控盒、VGA分配器、电动窗帘。为读者配置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包括:激光打印机与彩色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光盘刻录和录制音像设备等。所有电脑都连接了网络打印机,读者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打印自己需要的文件,或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连接图书馆的网络打印机进行打印。电子阅览室配备100台PC机,有专门的值班人员提供咨询。讨论室配备有4张圆桌,每张圆桌能够容纳10个人,各配备一台台式机、4台笔记本电脑、5台ipad,其中台式机和笔记本能够根据需要切换到投影仪上。讲习室提供了投影仪、实物展台、主控制台、无线话筒、有线话筒、白板、音响、功放机。以上三个空间都提供了有线网络接口,并且全部为无线网络覆盖区。
软件配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常用软件,另外一部分为专业软件。常用软件包括microsoft office、adobe、endnote、noteexpress、mindmanger、ctex、refviz、spass。专业软件包括读取和分析三维分子Re_View软件、DNA分析iCE、RNA分析RnaViz、蛋白质分析PIN 2.0、生化教学linpath、生化工程酶动力学分析软件、PCR引物设计软件primer5、进化树分析软件PHYLIP、序列格式转换软件AnnHyb、质粒绘图软件SimVector、图像处理软件smartdraw及Cylchred细胞周期分析软件、序列综合分析Lasergene、基因芯片SAM 1.13等。
配备2名具有医学背景的资深馆员介入PBL教学的相关过程,1名馆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咨询。例如:对PBL教学各区段网络资源及数据库进行整合,辅导学生查找该区段资料,对各区段常用软件使用进行辅导,如文献管理软件、文献分析软件、思维导图软件等,以帮助学生对相关文献进行管理和分析,并完整、规范地表达、组织和记录讨论中的头脑风暴。辅导时选取两段,首先是总论部分,包括常用医学数据库检索,一些常用文献管理分析软件和思维导图软件的使用,然后和系统区段教学联系起来,推介各区段重要的图书和期刊。
PBL Tutor并非都必须是本专业的专家。因为tutor在PBL学习小组中真正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学习能力得到足够的锻炼和提高,也就是帮助学习的角色,因此,这与tutor是否具备足够的相关科目的知识关系不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收集、评价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扮演一个辅助者、引导者的角色,所以安排了一名馆员和教学tutor共同充当PBL教学过程的tutor,形成双tutor模式。教学tutor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讨论,馆员tutor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收集和信息评价。
PBL space建立一年来,进行了侯宗濂实验班所有课程PBL教学,100多场临床本科生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学习小组讨论,利用primer picture数据库对留学生进行了解剖实习考试,30次临床医生和基础课老师讨论。
国外最初将IC空间定义为一种能够整合数字资源并提供服务的物理空间[6,7]。随着IC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将信息共享空间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 LC)、研究共享空间(Research Commons RC)、虚拟信息共享空间(Virtual Information Commons,VIC)等不同的信息共享空间[8]。国内关于I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的构建策略、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等内容。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Subject Information Commons)是最近研究的热点。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学科化服务和 IC结合的产物[9,10],它同时具有学科化服务和IC服务模式的优势,也有图书馆在IC空间中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本文构建的PBL space是将信息共享空间、学科服务、信息素养和学科教学四方面结合起来的新型模式,阐明了图书馆员参与PBL教学的两种方式,最后提到了PBL space主要应用对象。通过PBL space空间的建立,使图书馆馆员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图书馆功能也因此得到进一步扩展。
[1]吴 劼,王云祥.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的几个问题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2,(6):112 -115.
[2]施发富.基于用户满意度的IC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09,(1):70-73.
[3]郭 志,刘 革.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施要素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2,(2):49 -51.
[4]陈 进,杨 莉,兰小媛.大学图书馆品牌经营与推广渠道——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IC~2创新型服务品牌实践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3):99-102.
[5]孙继红,申 珅.PBL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见习的评价与改进[J].中国病案,2013,(4):45 -47.
[6]胡 力.近年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评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9 -15.
[7]李伟超.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2,(6):13 -17.
[8]张美文,马万民.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模式发展轨迹与对策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9):80 -83.
[9]路 莹.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 拓展学科服务范畴[J].现代情报,2012,(2):51 -53.
[10]刘盈盈,赵晓玲.发展有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J].图书馆学研究,2011,(2):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