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睿
从概念整合理论探析翻译的认知过程
黄 睿
翻译,就是架接两种语言表达的桥梁。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都局限在对等翻译的范围内没有实现突破。虽然,有大量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相继出现,却没有实现翻译理论的创新,并且忽视了翻译中的语句涵义以及文章中心内容的准确表达。本文作者认为,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认知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一对一的直译,而是思想的准确表达。
概念整合;翻译;认知
黄睿/泸州医学院讲师(四川泸州646000),西南大学在读硕士(重庆400715)。
长期以来,人们都将翻译作为一种将不同语言进行转译的一门技术或者是作为工具来看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翻译的功能性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此时,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会意识到,要实现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翻译从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翻译已经从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功能延伸到跨文化交流范畴。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进行重新界定,就是要通过语言转换的方式促进异质文化的交融,这就需要在翻译的认知属性上有所提高。本论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对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活动进行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又被称为“融合理论”,这个理论的正式提出出现在《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的论述内容当中。这部由Fauconnier在1997年所正式出版的论著,对于“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界定,并展开了详尽的论述,使其研究更为完善。所谓的概念整合过程,就是当概念进入到认知活动领域中之后,就会很自然地融入原有的认知框架当中去,通过各种行为和与外在环境的综合,在概念中不断地补充各种元素,从而加深了对于概念的理解。与固有的概念界定有所不同,从认知的角度对于概念的界定,一般都以原有的思维线索为固有模式,以描述性的手法展开,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更为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概念的主旨。可见,认知过程是一种理解概念的途径,具有一定的主观创造性。
概念整合的过程,就是认知操作的过程,其是将概念建立在由心理构造所形成的虚拟空间当中,以抽象的方式建立起概念认知模式,并将与概念相关的外在信息不断地输入到整合空间当中,经过类比、递归等等各种方式的处理,建立起心理活动的知识框架,形成概念的心理模式化,从而建立起了认知模型,为概念的新的认知打下了基础。从原理上来解释,实现概念整合,就是对于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抽象结构投射到第三个心理空间当中重新建构。对于进入到第三空间的各种元素,要进行筛选,以便于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概念有效论证。第三心理空间建构模型见下图。
概念整合心理空间建构模型
图1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翻译者在心理上对于两种语言进行概念认知建构,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将与语言相关的各种元素,诸如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等等都融入到其中,被组合成为综合的信息,在认知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延伸之后,就将所有的信息根据需要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产生了表达结果。由于这种表达是经过了认知的过程而得出的结果,所以其中也融入了认知者对于事物的理解,成为一种概念的创作,而不是简单的组合。
对于不同语言的翻译过程,是翻译者将自己对于被翻译内容的理解通过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其中融入了历史文化、社会文化以及两者之间的文化理解。那么,当翻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事实上就是以语言翻译为目的,将一种语言文化转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视阈,对于事物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那么,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各种相关的因素,诸如语言环境的变化,地域风俗习惯的差异等等,都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进去,并通过翻译者的认知心理进行加工、提炼,形成了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翻译的过程,不但是翻译者的一种表达过程,而且其明确表达的程度要根据是否能够被接受来衡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翻译认知要经过两个心理认知阶段,即分析阶段和综合阶段。在翻译的分析阶段,就是对于源语的文本词句、语义以及语句的表达进行分析,以了解源语的意义。进入到综合阶段,就是要将所分析的结果,以翻译的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进行重新整合,经过了加工完善并辅以润色之后,就形成了译语的文本。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使一些研究学者极力地寻找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并将其与知识结构相结合,形成了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领域。在认知语言学中,将与语言相关的,并会对于语言形成影响的概念、理论、图形以及语法的运用等等都涵盖在其中,并这些内容与翻译的认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些概念的研究就更呈现出动态的趋势,具有创造性。
关于翻译的认知研究,可以从图1所表达的翻译认知模型进行理解。翻译已经由文字或者语言的转移扩展到跨文化研究领域,意即除了语言的转换之外,还要对于源语的文化和译文的文化之间进行调适,形成文化转译的认知,并给予充分地表达。这就是翻译中的达意。对于文化的理解,往往会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某种图式,不同的文化,所构造出来的图式也会有所不同。然而在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其中却存在着共性。翻译者的一项职能就是要将两种语言中所体现的文化的共性寻找出来,以译文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以做到两种语言的互译形成了两种文化的相通。由于翻译行为是建立在第三空间当中的,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认知模式,所以翻译的过程是在创造性的空间中完成的。将源语注入翻译模式当中,在第三空间中经过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整合之后,就形成了独立的生成的文本。可见,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翻译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移,也不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译或者是两种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与两种语言相关的各种要素都进行重新整理,从中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并以此为线索对于翻译的思想脉络逐渐展开,形成一个严谨的逻辑。翻译的桥梁作用已经不是两者之间的简单衔接,而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建立了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文化现象。
任何的语言表达都离不开背景知识,同时,语言的意义表达也与其背景知识息息相关。当一个人通过自己语言表达,在传递信息的功能上较为模糊的时候,接受者依然能够体会到其所要表达的意识,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分就是将与语言表达相关的背景知识融入进去,形成了一种判断。在语言的背景中,包括有语言的事件以及实践的操作者和参与者,还有其所处的环境,而这些因素都会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渗透出来。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翻译中的词汇与语句并不是最为重要的,而是要语言的接受方最大程度地理解源语的内涵以及语言表达的目的。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个句子的时候,要做到理解深透达意,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将语句放在整体的语言环境中,并将主观的思维倾向涵盖其中。同一语言,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就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接受者在被动地接受语言的表达之外,还要结合语言环境以及本人的理解程度,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翻译的功效就在于此。
比如下面一句英语表达:
A lady,addressing a gathering of women recently in America,said,“My husband and I count for 10.”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最近美国举行了一次妇女聚会,其中的一位女士发言:‘我的丈夫和我是10。’”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看,显然是很费解的,但是通过了解美国的文化以及这位妇女所处的环境背景,就可以明了。“10”在汉语里面是一种数字的表达,英语的语境与汉语的语境中,对于“10”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但是,如果从one和zero的角度来理解,就会与汉语有所相通。“1”表示最大、权利、当家的意思;“0”表示最小、毫无地位、附属的意思。加之这位妇女是一位女权主义者,那么,对于“10”的理解就很明确了,并通过后面的话语得到了验证。
She added,“Well,I'm the one and he's the zero.”
翻译为“好吧,我是那个‘1’,我的丈夫是那个‘0’”。
可见,当进行语言翻译的时候,对于语言环境因素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确保在语际转换的过程中,不会使译语的表达出现误差。
直译在语言翻译中,是处于翻译的初级阶段。采用这种翻译方式,更为注重词语转移的准确性,其中语法的功效是最大的。翻译者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并根据语法对于语言进行翻译,以保证译文的连贯性。那么,直译的过程是将两种语言的语法来作为可以共同分享的概念结构,形成认知联系,将跨域映射的关系建立起来。但是,其翻译的过程比较简单,从输入空间1直接向输入空间2投射,然后利用译文语法进行重新整合。如果译文的语言与源语之间表达相同,而且认知联系越紧密,这种转译就会达到越好的效果。直译在翻译方法上,包括完全对应和部分对应两种。
1.完全对应的直译。比如:冷战,翻译为:the cold war.就属于是直译,词语转译是完全对应的。完全对应的直译在目前的翻译标准来看,显然是不占有优势的,但是,作为双语语言翻译的基础,翻译者都需要有所掌握。
2.部分对应的直译。部分对应的直译在双语翻译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一词多义上。如果一个词语的一个表达意思与译语之间出现了重合,就会以翻译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一些语言的双语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出现表达不同的现象。那么,为了使翻译更为达意,就需要将一些辅助因素引入其中,作为认知联系的成分,将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在认知程度上实现整合,构建出属于译者的思想空间。
比如,笨鸟先飞,翻译为英语:The slow need to start early.
这就是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在对于语句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另一种语境的表达。
综上所述,本论文主要是以概念整合角度对于翻译认知过程进行阐述,提出了翻译作为源语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桥梁,已经从传统的工具性质的转译扩展到文化层次表达。翻译者不仅是语言的转述者,还是源语在认知领域的创造者,其目的就是以这种动态的操作方式实现译文准确达意。
:
[1]翟巧娥.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分析翻译的认知过程[D].山东科技大学,2012
[2]李磊.概念整合视角下的翻译认知机制[J].辽宁行政学院,2006(12)
[3]胡爱华.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D].湖南大学,2004
[4]段峰.论翻译理论研究的认知视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6)
H315
B
1671-6531(2014)24-0051-02
泸州医学院教改课题090101040278《PBL模式与过程教学法结合中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命题作文之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魏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