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春梅
摘 要: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活力的时期,应该充满活力和激情,现实的社会环境却使许多大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感,以致形成生命成长中的沉重压力,探寻挫折感存在的根源,探究大学生生命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耐挫力。
关键词: 大学生挫折感 生命教育 耐挫力
一、挫折感普遍存在
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人们生活中的情绪反应。车文博在《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把挫折界定为:“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的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常会伴随出现诸如攻击、冷漠、固执、倒退、焦虑、幻想、感受性降低及知觉范围缩小、抑郁悲观失望等消极反应症状[1]。
目前,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某些大学生出现挫折感,甚至病态的挫折现象。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探究其原因,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挫折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沉重压力。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京市的大学生中,感觉有强烈挫折感的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5.56%[2]。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23.25%,80年代末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以10%的速度递增[3]。一项对全国1216万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4]。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导致某些大学生出现消极、压抑、自卑、孤僻、情绪反常、交往困难乃至自杀等心理障碍问题。
李晓峰等对226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大学生受挫折的九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表 大学生九种受挫类型及其比例[5]
由上表发现,选择“学校受挫感”、“就业受挫感”、“情绪受挫感”、“学业受挫感”和“交往受挫感”的人数最多,应当引起重视。如果这些挫折的状况得不到及时疏导,就容易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这些挫折类型导致大学生产生过激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看到自杀让人触目惊心:
因学业和就业压力引起的挫折感:2014年4月,广州某大学硕士研究生,一贯学业不错,在提交硕士论文的最后期限未能按时提交,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此解脱。
因求职失利引发的挫折感:2013年12月,西安21岁的大学生毕业后,去一家单位应聘没成功,选择从33楼一跃而下。
因情绪低落引起的挫折感:2012年3月,南京江宁的一名女大学生在微博上说因情绪问题,患抑郁症,选择结束生命。
这些案例给高校教育工作者以沉重打击,发人深省:高等教育要不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内心?怎样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关爱学生的生命呢?生命是如此美丽,让人敬畏,尤其是大学生,风华正茂,却选择结束生命。
二、探寻挫折感的根源所在
剖析这些因就业、学业等受挫的根源,我们从社会、家庭和个人方面寻找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以现代化为社会目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快,过于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成了工具手段,而忽略教育的根本价值,甚至无视生命的价值。“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充分发挥它崇高无比的引导作用: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信、引人自爱、引人热爱生活、引人关爱生命”[6]。教育应该以主体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客体为中心的理性,它应该是关注对于人的意义,执著于人的幸福,应该在本质上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带来校际之间不平衡发展,校园环境给大学新生落差感,同时扩招带来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让某些大学生无所适从。
家庭是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社会个体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影响社会成员心理、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家长的生活、学习习惯、情绪和家庭气氛等无形中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主型的家庭环境能够塑造个体良好的人格,而放任型、溺爱型和专制型的家庭氛围则会扭曲个体的心理。另外,现代性社会往往给社会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生活压力,带来代与代之间社会观念的冲突。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大学生挫折感加重,产生过激行为。
大学生是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在外界看来是优秀的知识群体,被家庭和社会赋予厚重的期待,这些使他们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另外,在强调优秀和成绩等因素的时候,学校和家庭容易忽略其他方面的需求,造成大学生在具有自信和勇敢的同时,表现出盲目和自负的性格,心理状态不成熟,自理能力差,耐挫力低,等等。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出社会,他们都要面对各种竞争,以最优的自我塑造信心,回报家庭和社会。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往往就会不知所措。这些都导致挫折的产生。
三、探究生命教育,增强耐挫力
所谓生命教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7]。它是以个体的价值为最终目的,强调个体的自身需求,从这个层面上,生命教育应该是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个体的潜能为基础,通过各种有效的善意的方式方法,启迪个体的精神世界,挖掘个体的潜能,使个体成为幸福的人。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和道德责任教育的交叉点,使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提倡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要增强大学生个体的耐挫力,就要在教育中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在此理念的引导下,转变教育观念,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强调生命教育的教学观,摒弃唯成绩至上的观念,树立职业无贵贱之分的理念。
首先要建设一个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公平、公正的社会,使大学生逐步形成对自我及社会关系之间的正确角色认知。加强法制建设,规范社会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同时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公民角色意识,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履行自己的责任;对不负责任的结束生命的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和谴责。同时,在舆论上广泛宣传,在社会上达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共识。
其次,在大学校园环境的建设和师资培养的投入方面做到相对平衡,加大对边远落后地区的高校的投入力度,尽量使最直接、最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校园愉悦怡人。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完善校园的设施,尽最大可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培养心理辅导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时开设生命教育课,开展耐挫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信仰生命,体会生命之趣,让学生发展生命智慧,通过不断的耐挫训练,让个人变得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旭东,车文博,著.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科学出版社,2005.10:74.
[2]曲雪莲,等.大学生心理挫折感根源分析及解决途径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6.09.25.
[3]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社会周刊),2002.02.20.
[4]刘龙洲.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N].大学教育科学,2004.01.
[5]李晓峰,许占权,张旭东.大学生的挫折情境、挫折感现状解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07.
[6]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7]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endprint
摘 要: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活力的时期,应该充满活力和激情,现实的社会环境却使许多大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感,以致形成生命成长中的沉重压力,探寻挫折感存在的根源,探究大学生生命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耐挫力。
关键词: 大学生挫折感 生命教育 耐挫力
一、挫折感普遍存在
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人们生活中的情绪反应。车文博在《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把挫折界定为:“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的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常会伴随出现诸如攻击、冷漠、固执、倒退、焦虑、幻想、感受性降低及知觉范围缩小、抑郁悲观失望等消极反应症状[1]。
目前,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某些大学生出现挫折感,甚至病态的挫折现象。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探究其原因,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挫折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沉重压力。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京市的大学生中,感觉有强烈挫折感的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5.56%[2]。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23.25%,80年代末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以10%的速度递增[3]。一项对全国1216万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4]。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导致某些大学生出现消极、压抑、自卑、孤僻、情绪反常、交往困难乃至自杀等心理障碍问题。
李晓峰等对226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大学生受挫折的九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表 大学生九种受挫类型及其比例[5]
由上表发现,选择“学校受挫感”、“就业受挫感”、“情绪受挫感”、“学业受挫感”和“交往受挫感”的人数最多,应当引起重视。如果这些挫折的状况得不到及时疏导,就容易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这些挫折类型导致大学生产生过激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看到自杀让人触目惊心:
因学业和就业压力引起的挫折感:2014年4月,广州某大学硕士研究生,一贯学业不错,在提交硕士论文的最后期限未能按时提交,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此解脱。
因求职失利引发的挫折感:2013年12月,西安21岁的大学生毕业后,去一家单位应聘没成功,选择从33楼一跃而下。
因情绪低落引起的挫折感:2012年3月,南京江宁的一名女大学生在微博上说因情绪问题,患抑郁症,选择结束生命。
这些案例给高校教育工作者以沉重打击,发人深省:高等教育要不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内心?怎样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关爱学生的生命呢?生命是如此美丽,让人敬畏,尤其是大学生,风华正茂,却选择结束生命。
二、探寻挫折感的根源所在
剖析这些因就业、学业等受挫的根源,我们从社会、家庭和个人方面寻找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以现代化为社会目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快,过于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成了工具手段,而忽略教育的根本价值,甚至无视生命的价值。“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充分发挥它崇高无比的引导作用: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信、引人自爱、引人热爱生活、引人关爱生命”[6]。教育应该以主体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客体为中心的理性,它应该是关注对于人的意义,执著于人的幸福,应该在本质上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带来校际之间不平衡发展,校园环境给大学新生落差感,同时扩招带来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让某些大学生无所适从。
家庭是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社会个体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影响社会成员心理、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家长的生活、学习习惯、情绪和家庭气氛等无形中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主型的家庭环境能够塑造个体良好的人格,而放任型、溺爱型和专制型的家庭氛围则会扭曲个体的心理。另外,现代性社会往往给社会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生活压力,带来代与代之间社会观念的冲突。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大学生挫折感加重,产生过激行为。
大学生是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在外界看来是优秀的知识群体,被家庭和社会赋予厚重的期待,这些使他们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另外,在强调优秀和成绩等因素的时候,学校和家庭容易忽略其他方面的需求,造成大学生在具有自信和勇敢的同时,表现出盲目和自负的性格,心理状态不成熟,自理能力差,耐挫力低,等等。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出社会,他们都要面对各种竞争,以最优的自我塑造信心,回报家庭和社会。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往往就会不知所措。这些都导致挫折的产生。
三、探究生命教育,增强耐挫力
所谓生命教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7]。它是以个体的价值为最终目的,强调个体的自身需求,从这个层面上,生命教育应该是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个体的潜能为基础,通过各种有效的善意的方式方法,启迪个体的精神世界,挖掘个体的潜能,使个体成为幸福的人。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和道德责任教育的交叉点,使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提倡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要增强大学生个体的耐挫力,就要在教育中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在此理念的引导下,转变教育观念,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强调生命教育的教学观,摒弃唯成绩至上的观念,树立职业无贵贱之分的理念。
首先要建设一个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公平、公正的社会,使大学生逐步形成对自我及社会关系之间的正确角色认知。加强法制建设,规范社会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同时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公民角色意识,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履行自己的责任;对不负责任的结束生命的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和谴责。同时,在舆论上广泛宣传,在社会上达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共识。
其次,在大学校园环境的建设和师资培养的投入方面做到相对平衡,加大对边远落后地区的高校的投入力度,尽量使最直接、最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校园愉悦怡人。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完善校园的设施,尽最大可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培养心理辅导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时开设生命教育课,开展耐挫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信仰生命,体会生命之趣,让学生发展生命智慧,通过不断的耐挫训练,让个人变得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旭东,车文博,著.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科学出版社,2005.10:74.
[2]曲雪莲,等.大学生心理挫折感根源分析及解决途径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6.09.25.
[3]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社会周刊),2002.02.20.
[4]刘龙洲.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N].大学教育科学,2004.01.
[5]李晓峰,许占权,张旭东.大学生的挫折情境、挫折感现状解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07.
[6]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7]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endprint
摘 要: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活力的时期,应该充满活力和激情,现实的社会环境却使许多大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感,以致形成生命成长中的沉重压力,探寻挫折感存在的根源,探究大学生生命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耐挫力。
关键词: 大学生挫折感 生命教育 耐挫力
一、挫折感普遍存在
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人们生活中的情绪反应。车文博在《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把挫折界定为:“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的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常会伴随出现诸如攻击、冷漠、固执、倒退、焦虑、幻想、感受性降低及知觉范围缩小、抑郁悲观失望等消极反应症状[1]。
目前,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某些大学生出现挫折感,甚至病态的挫折现象。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探究其原因,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挫折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沉重压力。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京市的大学生中,感觉有强烈挫折感的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5.56%[2]。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23.25%,80年代末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以10%的速度递增[3]。一项对全国1216万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4]。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导致某些大学生出现消极、压抑、自卑、孤僻、情绪反常、交往困难乃至自杀等心理障碍问题。
李晓峰等对226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大学生受挫折的九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表 大学生九种受挫类型及其比例[5]
由上表发现,选择“学校受挫感”、“就业受挫感”、“情绪受挫感”、“学业受挫感”和“交往受挫感”的人数最多,应当引起重视。如果这些挫折的状况得不到及时疏导,就容易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这些挫折类型导致大学生产生过激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看到自杀让人触目惊心:
因学业和就业压力引起的挫折感:2014年4月,广州某大学硕士研究生,一贯学业不错,在提交硕士论文的最后期限未能按时提交,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此解脱。
因求职失利引发的挫折感:2013年12月,西安21岁的大学生毕业后,去一家单位应聘没成功,选择从33楼一跃而下。
因情绪低落引起的挫折感:2012年3月,南京江宁的一名女大学生在微博上说因情绪问题,患抑郁症,选择结束生命。
这些案例给高校教育工作者以沉重打击,发人深省:高等教育要不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内心?怎样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关爱学生的生命呢?生命是如此美丽,让人敬畏,尤其是大学生,风华正茂,却选择结束生命。
二、探寻挫折感的根源所在
剖析这些因就业、学业等受挫的根源,我们从社会、家庭和个人方面寻找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以现代化为社会目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快,过于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成了工具手段,而忽略教育的根本价值,甚至无视生命的价值。“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充分发挥它崇高无比的引导作用: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信、引人自爱、引人热爱生活、引人关爱生命”[6]。教育应该以主体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客体为中心的理性,它应该是关注对于人的意义,执著于人的幸福,应该在本质上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带来校际之间不平衡发展,校园环境给大学新生落差感,同时扩招带来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让某些大学生无所适从。
家庭是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社会个体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影响社会成员心理、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家长的生活、学习习惯、情绪和家庭气氛等无形中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主型的家庭环境能够塑造个体良好的人格,而放任型、溺爱型和专制型的家庭氛围则会扭曲个体的心理。另外,现代性社会往往给社会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生活压力,带来代与代之间社会观念的冲突。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大学生挫折感加重,产生过激行为。
大学生是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在外界看来是优秀的知识群体,被家庭和社会赋予厚重的期待,这些使他们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另外,在强调优秀和成绩等因素的时候,学校和家庭容易忽略其他方面的需求,造成大学生在具有自信和勇敢的同时,表现出盲目和自负的性格,心理状态不成熟,自理能力差,耐挫力低,等等。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出社会,他们都要面对各种竞争,以最优的自我塑造信心,回报家庭和社会。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往往就会不知所措。这些都导致挫折的产生。
三、探究生命教育,增强耐挫力
所谓生命教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7]。它是以个体的价值为最终目的,强调个体的自身需求,从这个层面上,生命教育应该是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个体的潜能为基础,通过各种有效的善意的方式方法,启迪个体的精神世界,挖掘个体的潜能,使个体成为幸福的人。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和道德责任教育的交叉点,使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提倡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要增强大学生个体的耐挫力,就要在教育中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在此理念的引导下,转变教育观念,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强调生命教育的教学观,摒弃唯成绩至上的观念,树立职业无贵贱之分的理念。
首先要建设一个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公平、公正的社会,使大学生逐步形成对自我及社会关系之间的正确角色认知。加强法制建设,规范社会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同时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公民角色意识,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履行自己的责任;对不负责任的结束生命的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和谴责。同时,在舆论上广泛宣传,在社会上达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共识。
其次,在大学校园环境的建设和师资培养的投入方面做到相对平衡,加大对边远落后地区的高校的投入力度,尽量使最直接、最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校园愉悦怡人。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完善校园的设施,尽最大可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培养心理辅导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时开设生命教育课,开展耐挫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信仰生命,体会生命之趣,让学生发展生命智慧,通过不断的耐挫训练,让个人变得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旭东,车文博,著.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科学出版社,2005.10:74.
[2]曲雪莲,等.大学生心理挫折感根源分析及解决途径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6.09.25.
[3]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社会周刊),2002.02.20.
[4]刘龙洲.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N].大学教育科学,2004.01.
[5]李晓峰,许占权,张旭东.大学生的挫折情境、挫折感现状解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07.
[6]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7]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