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深度阅读的路径研究*

2014-09-17 20:14张少宁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新媒体

关键词:新媒体;深度阅读;路径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阅读方式的改变既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为了改变“碎片化”的浅阅读方式,促使深度阅读、深度思考,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引领作用,展开有效连接;另一方面读者要培养深度阅读的自觉性,培养阅读的欲望能力和深度思维习惯,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5-0101-03

收稿日期:2014-03-06

作者简介:张少宁(1963-),绍兴市委党校馆员。

*本文是2013年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基层党内‘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协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3BDJ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新媒体为主要特点的信息网络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全面地影响,使“社会结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参与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迁。”[1]当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参与方式和思维方式等这些组成社会文化的各个部分发生改变的时候,那些既已形成的文化势必会受到影响或者被重塑。同样,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我们的阅读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可以说一些快捷、短小、杂乱的内容,逐渐占据了人们阅读生活的主要部分。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似乎已进入了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思想的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如何能够保持传统意义上的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如何能促使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进一步提升?这是摆在人们面前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新媒体时代的阅读状况分析

在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集互联网、电视、手机等全时辰、全方位、多媒体、互动性传播技术于一体的新媒体时代中,人们够接触到的媒介内容日益丰富,可以说“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各种表现形式都将为全媒体使用” [2]美国学者约翰 V. 帕夫利克曾经指出:“在全球各地都可以得到信息,报道迅捷,互动性,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和完全按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内容服务。”[3]一些新媒体也被应用到人们的阅读上面来,人们可以很轻松地从各种各样的媒介渠道获得讯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接收的媒体及观赏的传播形式,如:文本、图像或是视频。以电子工具如:手机、iPad等进行“小阅读”和“微阅读”的趋势日益增强,人们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式也日益呈现出“细碎”化特点,这种趋势也必然导致人们思维的碎片化、表浅化与急躁化。传统纸本阅读的那份宁静、安详、深邃与愉悦逐渐被“碎片化”的喧嚣和鼓噪代替了,作者与文本展开思想对话的阅读体验也逐渐不复存在,人们的内心空间逐渐被烦躁、空虚和匆忙所占满。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2年)的相关数据表明: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3年)相关统计表明: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个百分点。这些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纸质书年人均阅读量和欧、美等国家相比一直很低。这些现实值得重视,尤其是随着网络、新媒体、微博的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等不但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1.1阅读方式的改变

随着新媒体阅读平台的出现,人们逐渐适应了通过网络和数码产品进行阅读的新的阅读。传统意义上的印刷文化阅读带给人的从容,尤其是对文本的深入体会正在逐渐消失。以互联网、移动手机以及其他手持阅读器为代表的新媒体阅读方式必然对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经典阅读习惯产生重大影响。

1.2阅读的传统特性得以丰富

新媒体时代,文本逐渐摆脱了体积和质量的羁绊,使阅读本身正变得前所未有的轻盈与丰盛。人们不必捧着典籍摇头晃脑苦读,取而代之的是指尖阅读,手指一动,各种信息纷至沓来。读者甚至可以随时随地都携带着一座图书馆,准备自己喜欢的各种文本资料进行阅读。

1.3阅读视觉化特征明显

网络、数字电视、电影、触摸媒体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传统阅读的文化习惯和耐性,个性化的景观文化、感官文化、消费文化和视觉文化样态层出不穷,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进行“阅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接收的媒体及观赏的传播形式。

1.4阅读更多是信息娱乐猎奇等

有学者指出“网络传播具有传统传播媒介所不能比拟的信息承载能力,它既不会像报纸那样受到版面大小的限制,也不会像电视或者广播那样受到播放时间的限制。”[4]诚然,新媒体带来的是信息爆炸,但是如何把信息转为知识,就需要下一番工夫,其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思考、交流和感悟。“网络媒体提供给人们更多的是‘可写、‘可抒和‘可叙的自由,是一种‘极乐的享受” [5],这必然导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娱乐化,思想文化越来越浮躁。这种趋势如果得不到根本扭转,那么整个中华民族可能遭受“泛娱乐化”,民风委顿,集体缺钙,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整个中华民族失去文化根基、自我乃至未来。

2新媒体时代发展对阅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新媒体时代发展对阅读带来的机遇

2.1.1阅读的无界性和普世性。新媒体的发展,导致阅读抹平了各种界限,阅读不再成为一项特权。“读书人”不再是一种特殊群体,人人都享有此项权利,人人都可以自由阅读,都可以参与到发言、交流之中,使得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已成为现实。

2.1.2阅读逐渐由“有形”变“无形”。阅读变得不再有难度,甚至脱离了体积和质量的限制,变得更加轻盈。读者不必像过去那样背诵经典,只要加以电子搜索即可,也不必乘车去图书馆借书,身上所携电子设备即是图书馆。

2.1.3阅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种新媒体的作用在于使人们无聊、碎片化的时间可能转换为“碎片化”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且更利于随身携带。这种阅读方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张少宁:新媒体时代中深度阅读的路径研究*张少宁:新媒体时代中深度阅读的路径研究*2.1.4阅读更便于讨论共同话题。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养成了每天都会打开电脑,把QQ、MSN等挂上,然后开始浏览网页、寻找各种值得交流信息得习惯。此外,人们还可以能从网上的信息中获得一些话题,而这些话题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2.2新媒体时代发展对阅读带来的挑战

2.2.1电子阅读难于聚精会神。新媒体时代里,大量复杂的、真伪难辨的信息会引发人们的“信息焦虑症”。患“信息焦虑症”的人们阅读确实加快了节奏,但阅读的目的也多样且随意,注意力更容易分散。

2.2.2快餐与碎片化的阅读难有深度。新媒体时代,有一种叫“微博体”的图书,一般呈现的每段文字在140字以内,可谓只言片语,五花八门,仅仅供人们消遣和娱乐。这种快餐阅读、消遣性阅读到读图时代的发展趋势,导致人们的阅读日益呈现出“碎片化”,在这种氛围中发展的阅读,难有深度和理性。

2.2.3妨碍深入交流。人们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兴趣在于相互交流,分享观点,达到思想火花的撞击。但在媒介化时代中,人们一下子在极短的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必然会导致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缺乏深度、持续性。

endprint

2.2.4难以积累知识。如:人们如果每天上网看新闻、看手机报的时间为两三个小时甚至更多,肯定不利于通过阅读进行知识积累。因为每天上网表面上阅读量很大,但实际上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很少。一旦养成这种随性阅读的习惯,想沉静下来进行深度阅读就很困难。

2.2.5人或沦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由于信息的检索与查找非常的方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依靠技术的支持去查找所需要的信息,用检索代替阅读和思考,用拼贴代替写作,就很容易造成思维的惰性,人们可能会沦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时代在变,阅读方式多种多样,但一定要结合自身的需要、特点、喜好和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保持理性与思考,不要被杂乱的信息绑架。

2.2.6阅读陷入多元文化的冲突。网络发展会进一步激发文化的多元化与差异化,这也使“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一个生存境遇。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草根文化,无论主流文化还是边缘文化,无论是高雅文化还是庸俗文化,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后现代文化都可以依托这种境遇而互相发生冲突与融合”[6]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活习俗、惯例、行为方式、语言方式、制度文化、思维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的不同都是一种冲突。”[7]这种冲突必然给当今阅读造成一定的困惑,因为文化的冲突使人们的阅读分散,很难找准兴奋点,同时也很难训练自己的思维,那么要在某一行当、某一领域做到出类拔萃更是难上加难。

3新媒体时代中深度阅读的路径对策

美国作家奎尔曼在其著作《颠覆:社会化媒体改变世界》中,表示过这样的担心: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的确存在缺陷,因此,社会化媒体可能带来的是一代人或几代人群体性的失语和写作技能的下降。这也是当今“浅文化”得以流行的主要缘由之一。新媒体时代,“浅”字当头,形成了浅阅读、浅思考、浅创新等等一系列“浅”趋势。

2012年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77.20期(份)和6.56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2.35本。与2010年相比,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均有下降,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上升。2013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相关结果表明: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的77.6%下降了1.3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要想进一步促进这个趋势发展,推进人们的深度阅读,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加强政府的引领作用

如果要想在全社会大环境下养成人们深度阅读的好习惯,政府的引导作用就十分重要。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了《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案明确提出了“由全国人大制定《全民阅读法》、国务院制定《全民阅读条例》”的建议。为全民阅读立法,就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确定政府为促进全民阅读的责任主体。全民阅读立法,并非是要对个体不读书的行为实施处罚,而是将促进和保障阅读上升为国家意志,提升至法律层面,以法律的形式界定和规范政府推动读书的行为,倡导阅读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行为,使民众明白阅读不仅仅是无关乎他人的个体行为,更是关乎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永固、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全局大事。

3.2让阅读展开有效连接

在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人与社会始终保持着复杂的连接。这种连接更多的是通过文化传承得以实现的,而文化传承主要是靠人们一代一代的阅读累积下来的。尤其是在信息网络时代,连接更加重要,网络时代中的连接会产生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动则全局动,最终势必会导致整个社会在这些方面的改变。因此,在信息网络时代,我们需要让阅读开展有效连接,在连接之中传递和发挥着正能量。

3.3培养深度阅读的自觉性

读者要充分认识到阅读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巨大的积极意义,从而自觉克服阅读的惰性及功利化倾向,坚持从自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从每个团队做起,从每个群体做起,为营造爱读书、多读书、深读书的良好社会环境作出贡献。培养深度阅读不仅要靠阅读者自觉摒弃低俗、劣质和垃圾书籍的择优能力,更要在全民性、常态化和终身学习等方面下工夫。

3.4培养阅读的欲望

人是一个自由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个体,每一个个体在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塑性。当追求的目标确定后,让自己去选择最感兴趣的书目,通过阅读去“感受到世界的精彩,历史的厚重,道义的神圣和生命的价值。”只有如此,才能使思维与文本碰撞,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丰富思维,才能在合作中学会交流,把思维向深处引领。

3.5形成深度思维习惯

只有在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的情况下,才能通过阅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进一步深入文本,升华体悟,转换视角,向外拓展视野。通过阅读,可以促使思维方式更多样、思维范围更广阔,思维内涵更丰富。

无论时代怎样的发展和变迁,人们都会离不开阅读,因为阅读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所理解的印刷时代的文本式阅读。阅读与不仅与人的眼、鼻、耳等身体器官高度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与声、色、味等生动地融为一体。时代的发展为人们的阅读如何创新、如何丰富、如何更有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读者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机遇主动阅读,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然后坚持下来。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多久;一个国家谁在进行阅读,阅读些什么,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前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朱俊瑞,赵宬斐.媒介化时代中的多元文化冲突与价值共识[J].中国出版,2013(10):23.

[2]王伟,赵庆博.论全媒体打造与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J].新闻导刊,2009(4).

[3](美)约翰 V. 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

[4][5]赵宬斐.西方政党发展路径及现代性变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48,262.

[6][7]朱俊瑞,赵宬斐.媒介化时代中的多元文化冲突与价值共识[J].中国出版,2013(10):24.

(编校:严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新媒体
戴着镣铐起舞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