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丰
散文有一重要特点:形散神聚。笔者以为,散文教学,也可从“形”“神”入手,引导学生出“形”入“神”读散文。这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阅读理念上的出“形”入“神”,二是阅读方法上的出“形”入“神”。
阅读理念上的出“形”入“神”。
阅读理念上的出“形”入“神”,是指在阅读散文时要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散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阅读散文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与情感,但阅读不只是为了“吸收”前人的精神文化遗产,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回响”和“发展”,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评价阅读和创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对散文作品进行不断的思考与创造,这才是阅读散文的本质,是阅读的“神”。
学生阅读散文时要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走近作者的创作时代,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学会与文本对话,紧扣文本探讨问题;学会与老师和同伴对话,既要读出共性,更要读出个性,读有所获。
譬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真正原因。1927年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朱自清)“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朱自清)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作《荷塘月色》的。因为不宁静,就要去寻找宁静;因为不宁静,才会沉醉于短暂的宁静之中。理解了这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作者所写的“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宁静,如此让人沉醉,又如何要感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引领学生随需要自由地进出文本,可以对文本内容或写法作必要的点评,可以和学生一起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乃至争论。读散文切忌死读,否则就失去了读的意义。
阅读方法上出“形”入“神”。
阅读方法上的出“形”入“神”,是针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而言的。散文取材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空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阅读散文时若能出“形”而入“神”,就会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旨,从而提高阅读效率。能够出“形”入“神”的阅读方法比较多,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两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1)“文眼”切入法。
散文在形式上显得很散,但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并有极强概括力的词语或句子,这样的词语或句子就是“文眼”。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倘若我们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一洞悉全文的“心灵的窗户”,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譬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北平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我们在阅读时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我们在阅读时就得紧扣“清”“静”“悲凉”等文眼,去品味这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故都的秋》。
(2)“线索”缀取法。
有些散文并不存在明显的“文眼”,那就要用缀取线索的方法出“形”入“神”了。“线索”是串联文章、安排材料的“纲”,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文章的材料将是“一盘散沙”。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譬如巴金的《灯》,以“灯”为线索,写了“平房射出的灯光”“雪夜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的孤灯”“希洛点燃的火炬”“友人看见的油灯”。抓住这一线索,联系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就能寻找并归纳出“灯”的象征含义:“精神之灯”“给人温暖的灯”“人生的导航灯”,也能弄懂“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一句的含义。
又如《记念刘和珍君》,以“悲愤”的情感做线索,一头挑着的是对烈士的沉痛悼念,而另一头挑着的则是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无比愤怒之情。阅读时,如果把握了这根感情线索,那么即使是一些看似难懂的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总之,出“形”入“神”读散文有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层面是感性阅读,弄懂文章的主旨,无论是开门见山,还是卒章显志,还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都应视具体文章灵活处理;第二层面就是要理性阅读,对文本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认知,继而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作者单位: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