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心
【摘 要】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适应了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是我们常常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时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而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所降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性质定位和功能指向,但是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总是会有所偏向,其中,忽视情感目标的现象尤为普遍,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初中思品课教师应当加倍重视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为学生过一种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知情与达情——从感性走向理性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是个体用感觉来感受的,离开了感觉的体验和内化,语言和动作里所包含的各种情感是极其乏力和苍白的。初中生的情感世界是纯洁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初中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感性多于理性,直观多于间接,具体多于抽象。鉴于此,思品课程在进行这方面培养时,教师应首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知情”,即能够主动地感知自己所面对的“情”,对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以及个人发展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明是非、辨善恶。
初中阶段是学生建构情感世界,端正态度,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受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制约,他们的情感层次处于较低水平、对社会问题和现象时而清楚时而模糊,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肤浅的、不稳定的。这就要求思品教师在学生“知情”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引导——
(1)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培养积极情感,克制或消除消极情感;
(2)帮助学生掌握认识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辩证思维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3)帮助学生抛弃和远离影响个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不利因素,悦纳社会主流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人价值观的建构中去,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云亦云”“随大流”之类的消极思想,让学生那种“跟着感觉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感觉走向理性,完成质的飞跃与蜕变。
二、激情与蕴情——从平淡走向昂扬
初中生有符合他们自身心理特征的情感,他们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但是这经常被教育教学所掩盖和忽视,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垄断课堂的形势下,这种表现更加明显。其实,这种情感是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巨大的力量。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教育者”的身份把这种看似平淡的“情”激发出来,并形成正能量,借此来塑造和建构的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审视初中思品教材,每一个单元和每一节的教学内容无不蕴含着人类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要把这些隐藏着的教学因素挖掘出来,并借之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趋向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流。
如,学习九年级《艰苦奋斗从我做起》一节内容时,我用“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一句话,设计了一场主题为“‘拜金的是与非”的课堂讨论。在了解了一系列金钱绑架生命、人性和生活的事例后,学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可谓是“群情激昂”,他们对拜金主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因为激发学生内心蕴藏的“情”而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教不再是“灌输”和“填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由“要我思考”变为“我要思考”。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趣味盎然的主动获得,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至高境界。
三、用情与共情——从享受走向辐射
通常情况下,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达成之后,思品课堂教学会呈现出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魅力——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会变成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去影响学生所在的家庭和社区,沿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路径把非智力因素所产生的正能量无限地放大开来,产生“以情动情”“以情激情”和“以情煽情”的社会效应。因为自身经历了对积极情感享受的过程,其影响力就更具有了指向性、示范性和有效的说服力、辐射力。
例如,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学会亲近社会》一课时,谈到了如何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看客”现象。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吐露出真实的想法——遇到摔倒的老人“扶”与“不扶”还真的要思考和犹豫一下,因为发生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已经说明了一切,但可以肯定的是,“帮助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一个人亲近社会的具体表现,人只有主动亲近社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健康成长,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课后,我布置的作业是把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对这个问题有哪些认识和观点。我们暂时不去考虑学生父母对问题的看法是怎样的,作业的意义在于我们的教学借助学生的“口”把一些有意义和价值的思想传播开来,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所在。
共情能力,又叫移情能力,是指个体设身处地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现在的初中生普遍缺乏共情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掌握必要的生活准则,不懂得倾听,更不懂得尊重与呵护。这就是学生共情能力高低的问题。思品课里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知识都是培养学生共情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内容。
初中思品教师务必担负起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责任,做好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工作,把有利于培养学生共情意识和能力的课外知识融进课堂教学中去,延伸思品课堂的教学,社会即学校,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懂得共情,学会共情,学会尊重、理解和悦纳别人,为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必要的准备和前提,为创造美好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幸福生活做准备的。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所以初中思品课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时候务必把握住教学的核心,围绕课程的宗旨,为思品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河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