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点

2014-09-16 17:47乔能淼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学科整合高效课堂信息技术

乔能淼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教育程度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而言,已经从单纯的“助产”、“助教”转变为“催生”、“壮骨”。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催生课程整合与创新,使课程教育逐步向人本化、科学化迈进。本文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运用于学科教学之中,使之有效地补足学科教学的“短板”,使学科的教与学有序、饱和、高效地互动、生成。“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视点,是强化信息技术学以致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强学科联系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只有找准以下几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的整合点,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与创新。

1 先机整合——让兴趣引导感觉走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牢固。由于信息技术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又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境的虚拟化实验学习环境,视、听、触多种感官相结合,这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感官享受和认知方式,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渐渐成长为学习的主体,为他们提供充分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自由发展。

信息技术更能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归州航小一位语文教师导入《恐龙》一课教学时,播放一段恐龙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展现了恐龙家族的生活情境,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整节课教师上得有滋有味,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成功原因之一,首先应该归功于这段视频,因为是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背景整合——让心灵的沙漠长出绿洲

由于时代或空间因素,学生往往由于对彼时彼地的背景、地方的特色文化无法亲身体验,可能对某些学习内容理解起来很困难。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根据学情需要,对时代背景或地域文化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抒发的是诗人对周总理的痛悼缅怀之情,由于时代原因,学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孕育的真情,可以将记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转成AVI格式,编成教学课件,进行背景资源整合:哀乐声中,天安门前,总理的灵车缓缓开过……并伴有沉痛的话外音:“1976年1月8日9点57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长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那肃穆悲壮的曲调,加上那慢速、低沉的语调,此情此景,催人泪下,课堂里立时充满肃穆的气氛。这就为本诗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并参与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

3 情境整合——让学习思维长出想象的翅膀

在地理教学中,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景观、自然现象、人类活动,学生看不到,摸不着。仅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学肯定苍白无力。但是,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录像、PPT课件、动画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生动有趣地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坐在教室就能看到世界,了解世界,理解世界。让他们坐在教室里,足不出户,就能 “走进沙漠”、“进入太空”、“潜入海底”,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这比口干舌燥的口头说教,比读文字材料来得更实用更快捷,因此更有教学智慧。因为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学生的地理形象感知领域和地理视野拓宽了,经验系统丰富了,地理思维发展了,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又如,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课后,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把脑海中听到的音乐,想到夕阳西下的画面先说出来,再画出来。这样,把诗歌、音乐、绘画三位一体地结合起来进行多方位整合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都很有好处。

4 微观整合——让一滴水流成小溪流成大海

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过去教学中只能让学生看看挂图、观察实验现象或者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学生很难得到正确完整的认识与理解,如“核外电子的运动”、“分子的结构”、“水分子的电解过程”等。现在可以在原来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利用Authorware、Flash等窗口制作出课件,把微观世界加以放大,把核外电子的运动过程、分子的结构、水的电解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获取相关的信息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这种整合方法,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教学实验中。

5 平台整合——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近几年来,中小学校园网已基本建成,特别是中央电教馆的网络资源,为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提供了最优化的环境保障。各学科应加强学科相关资源和学习平台的建设,包括素材、学习指导、操作指南等。教师应根据校情、学情“巧借东风”,对这些优良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整合、利用。之后把与课程有关的资源发布到学习平台上,让学生利用学习平台,自主地浏览相关的学习资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思考,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悟透,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理念、新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授《噪声的污染及危害》一课时,可以通过建立控制噪声的方法和工具等素材以及相关的动画、视频等,让学生在自主浏览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建构起噪声源、噪声的危害、减少噪声污染的方法等知识体系,比教师的传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又如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教师通过动画资源“故宫博物院一日游”,以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写作顺序,了解故宫的方位结构,让学生在轻松的动画欣赏中愉快地学习、了解了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以及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立足点的确定与方位词准确表达的关系,理解空间顺序和事物说明文章的一般特点。

6 模拟整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成长

动态的三维智能作图环境,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归州中学一位数学教师教《旋转体》这课时,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围绕任意边旋转,能得到旋转体吗?是个什么样的旋转体呢?学生马上说,这是旋转体,应该是一个倾斜的柱子。后来这位教师说,大家能不能用我们的数学平台做一个实验来证明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做数学实验,很清楚地看到这不是简单的一个倾斜的圆柱,而是将一个圆柱下部切出一个圆锥放在原圆柱的上部的物体。当时50位学生都不能凭空想象出来这个物体的模样,而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做完数学实验后,这个数学堡垒就不攻自破了。

7 网络整合——让开放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常态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明显的区别,课程教学在尽可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避免信息网络对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课堂是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提供了多种教学互动方式,包括学生与教师互动、与课程内容互动、与媒体互动、与学习伙伴互动,可以随时随地交互式提问、留言。每个人都可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这样,既能够对学习状况即时诊断、评价和交流,也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高效。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投影等理应成为学生认知世界、理解世界,把握世界动脉的常规工具。信息技术和读、写、算一样,将成为学习各科知识的基本技能。开放性学习理应成为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习做人的学习常态。因为,只有把开放学习看成终身学习的常态的人,才能从信息化时代的河流里淘得真金,才能真正成长为这个信息化时代的人。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中学,湖北 宜昌 4436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整合高效课堂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