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思路。本研究从校本课程教学的特点及高一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出发,结合环境教育的原则,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为学生增加了环境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品质与习惯。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 校本课程 有效渗透 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03
2012年9月,随着浙江省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推广,每个学校都进入了实战阶段,并将其列为本学年的重要工作之一。而我校在开设校本课程时,保留了每周已经作为校本课程科目的学生社团活动课,同时,每周再为学生安排一节由其自行选定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环境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教育领域,被视为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中国的环境形势一直不容乐观,从大环境来说,近30年来经济领域取得了高速发展,但也在一些方面造成了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从小环境来说,现在的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浪费粮食、水、电,随手乱扔垃圾等现象比比皆是。如何让孩子从小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与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2010年末“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环境教育的春风”吹入我校起,我校各学科教师积极响应,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将环境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渗透,取得了良好效果。环境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特点使得地理、历史、生物这些与环境相关联的课程具备良好的先天条件,已成为当前实施环境教育的最主要课程载体。但其他学科要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开辟新的方法与途径。而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们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开辟了“第二战场”。
1 对我校高一学生关于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开展摸底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013年9月,我对全校高一年级10个班共498名学生做了关于“高一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情况”的问卷调查(不记名)。了解我校高一新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并分析其成因,进行归类,为研究的顺利推进做好铺垫。主要统计结果及分析如下:①97%的学生认为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破坏现象。②73%的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③48%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从自身做起,来保护环境。④76%的学生在环保措施跟自己利益有冲突的时候会犹豫。⑤62%的学生希望能将环保内容引入到学校学习中来。
2 在自身学科的选修课程与社团活动课程的教材中设立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切合点
本学年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组开设了校本课程,有傅海涛教师的《摄影》以及我的学生社团课程“乐活科技社”的《科技与生活》。由于校本课程需教师自主开发及编写教材内容,所以具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方便了教师在教材中设置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切合点。同时在切合点的设置上要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并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环境意识为目的。以下是两门课程中设置的切合点简表。
3 在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有效渗透环境教育
目前教师的环境教学常采用:通过环境问题的具体事例或有争议问题来组织教学,将环境活动引入到课堂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查研究,课堂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带领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等方式。
3.1 体验法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环境中体验和感受到环境教育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环境教育对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所起的作用,使在校本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更有效、更扎实。
例如,在《摄影》课程的学生实践活动“美丽校园”摄影作品的征集活动中,有一张学生拍摄的照片:主体是我校7名女生跳橡皮筋,她们露出了欢乐的笑脸。背景是我校花坛中盛开的花朵及花丛中飞舞的蝴蝶。该学生在拍摄这张照片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女生们的快乐及美丽环境给她们带来的愉悦心情。将她们的欢乐留在了照片中,领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3.2 发现法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这种学习方法容易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有益于他们获得知识、拓展思维。
例如,在《科技与生活》课程的“如何对计算机进行清洁”的专题讲座中。我刻意安排在机房授课,通过引导学生三次观察来发现问题,引出相关知识。发现一:让学生发现当前机房的清洁程度、明亮程度等环境情况,从而引出平时机房中存在的学生乱扔垃圾的不文明现象。发现二: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用计算机时存在的不卫生现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何进行对计算机的清洁”。发现三:通过让学生观察莫凡锦同学清洁计算机的演示活动,发现其清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引出计算机机箱内部部件的清洁。通过发现法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要保持机房清洁的观念;学会对计算机清洁的方法;进一步体验劳动的乐趣,从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3 实践调查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与方法对相关内容进行实践调查,获取相关知识与体验,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科技与生活》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环保专题调查活动”中,我通过近段时期北京等各重要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的事件,引出空气质量指数AQI、pm2.5指标、雾霾现象等热点话题。循序渐进地以空气质量为主线展开,指导学生以此为主题,分组自主选定与上报调查项目和行动方案,通过分工合作等形式,开展调查活动,最终上报调查结果。在本次学生实践活动中,学生共分为8个小组,2个小组进行了空气质量指数及相关指标的理论性研究,2个小组进行了湖城近期空气质量指数调查与汇总的相关研究,1个小组进行了国外应对空气污染的主要措施的相关研究,2个小组是雾霾天气的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的相关研究,还有1个小组进行了我班学生对空气质量指数及pm2.5指标了解程度的情况调查研究,都上交了调查成果。对此项专题活动成果的展示与评价,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endprint
4 以点代面,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环境教育中来
校本课程的开设虽然为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参加课程的人数及课时数不足,受教面太窄。去年我们学校只针对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课程,信息学科的两门校本课程总共只有84人。面对全校的1500人左右的总人数来说,所占比例极低。如何以这两门课程的受教学生为点,向更广的方向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受到环境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尝试以便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方法一:建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模式,结合最终的成果展示,让校本课程学员学到更多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方法二:以校本课程学员为骨干,来带动身边的人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中来。
例如,在《科技与生活》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环保专题调查活动”中,有一小组选定的调查专题是“我班学生对空气质量指数AQI及pm2.5指标了解程度的情况调查”,该小组成员通过对全班同学的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以图表的形式对每个问题进行统计与分析,最终生成调查统计汇总表。同时,该组成员依靠调查汇总得到的数据,对本班学生的环保知识现状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加入防治雾霾的小知识,最终生成Word小报,并在班级与学校走廊内进行张贴。这样就通过问卷调查与成果展示的方式让全班及更多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取得了明显效果。
方法三:将学生研究所得的优秀成果,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园内进行展示。让更多的非本课程学生也获得相应的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
例如,《科技与生活》课程中的由通用技术教师进行指导的学生实践活动“变废为宝,巧用身边的废弃材料,进行小作品的设计与创造”结束后,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学生作品的展示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资源可再利用的意识。(下图为活动现场与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将仍以本研究的思想内涵来指导课堂教学。同时有机地与新课改研究相结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科研工作;更认真地学习新的环境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为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中学,浙江 湖州313000)
参考文献:
[1]吴履平.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概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周灿茹.信息技术课中的环境教育[J].成功·教育,2010(11).
[3]李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2(24).endprint
4 以点代面,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环境教育中来
校本课程的开设虽然为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参加课程的人数及课时数不足,受教面太窄。去年我们学校只针对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课程,信息学科的两门校本课程总共只有84人。面对全校的1500人左右的总人数来说,所占比例极低。如何以这两门课程的受教学生为点,向更广的方向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受到环境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尝试以便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方法一:建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模式,结合最终的成果展示,让校本课程学员学到更多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方法二:以校本课程学员为骨干,来带动身边的人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中来。
例如,在《科技与生活》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环保专题调查活动”中,有一小组选定的调查专题是“我班学生对空气质量指数AQI及pm2.5指标了解程度的情况调查”,该小组成员通过对全班同学的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以图表的形式对每个问题进行统计与分析,最终生成调查统计汇总表。同时,该组成员依靠调查汇总得到的数据,对本班学生的环保知识现状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加入防治雾霾的小知识,最终生成Word小报,并在班级与学校走廊内进行张贴。这样就通过问卷调查与成果展示的方式让全班及更多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取得了明显效果。
方法三:将学生研究所得的优秀成果,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园内进行展示。让更多的非本课程学生也获得相应的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
例如,《科技与生活》课程中的由通用技术教师进行指导的学生实践活动“变废为宝,巧用身边的废弃材料,进行小作品的设计与创造”结束后,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学生作品的展示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资源可再利用的意识。(下图为活动现场与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将仍以本研究的思想内涵来指导课堂教学。同时有机地与新课改研究相结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科研工作;更认真地学习新的环境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为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中学,浙江 湖州313000)
参考文献:
[1]吴履平.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概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周灿茹.信息技术课中的环境教育[J].成功·教育,2010(11).
[3]李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2(24).endprint
4 以点代面,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环境教育中来
校本课程的开设虽然为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参加课程的人数及课时数不足,受教面太窄。去年我们学校只针对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课程,信息学科的两门校本课程总共只有84人。面对全校的1500人左右的总人数来说,所占比例极低。如何以这两门课程的受教学生为点,向更广的方向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受到环境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尝试以便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方法一:建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模式,结合最终的成果展示,让校本课程学员学到更多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方法二:以校本课程学员为骨干,来带动身边的人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中来。
例如,在《科技与生活》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环保专题调查活动”中,有一小组选定的调查专题是“我班学生对空气质量指数AQI及pm2.5指标了解程度的情况调查”,该小组成员通过对全班同学的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以图表的形式对每个问题进行统计与分析,最终生成调查统计汇总表。同时,该组成员依靠调查汇总得到的数据,对本班学生的环保知识现状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加入防治雾霾的小知识,最终生成Word小报,并在班级与学校走廊内进行张贴。这样就通过问卷调查与成果展示的方式让全班及更多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取得了明显效果。
方法三:将学生研究所得的优秀成果,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园内进行展示。让更多的非本课程学生也获得相应的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
例如,《科技与生活》课程中的由通用技术教师进行指导的学生实践活动“变废为宝,巧用身边的废弃材料,进行小作品的设计与创造”结束后,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学生作品的展示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资源可再利用的意识。(下图为活动现场与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将仍以本研究的思想内涵来指导课堂教学。同时有机地与新课改研究相结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科研工作;更认真地学习新的环境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为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中学,浙江 湖州313000)
参考文献:
[1]吴履平.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概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周灿茹.信息技术课中的环境教育[J].成功·教育,2010(11).
[3]李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