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它代表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因此科学素养是现代青少年的必备素养。近十余年,小学科学教育在国际范围内愈来愈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中国作为科技文明的发祥地,早在1932年,陶行知先生就在《关于科学教育》一文中指出:“科学要从小教起。我们要造成一个科学的民族,必须要在民族的嫩芽——儿童身上一一去加功夫培植。有了科学的儿童,自然会产生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然而放眼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扑面而来的仍是浓厚的功利主义气息,人文与科学教育十分稀薄,“知识就是力量”成为超乎教育的一切追求,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育中被放逐。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愈发真切地感受到加强科学教育,培育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旨归,也深信能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找到源头活水。
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学校文化重构
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的特征,学校作为一个保存、传递和发展文化的组织,它更容易保存传统文化。学校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时刻感到新旧文化的碰撞,传统观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桎梏着教师的新思维,影射于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之中。如有的教师虽然在思想上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在行动上却从来不给学生一点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中,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人才,在教育行为上重结果、轻过程,在教育内容上重应试、轻素质,分数依然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
科学教育文化要体现校本
当我们重温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时,最重要的是深刻认识“光学而不做,或者光教而不做,都不是彻底的教育”以及“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的深刻内涵,主动反思学校教育文化的缺憾,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下重新塑造校园文化。如作者所在的无锡市广益中心小学把“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作为办学理念,把“强学力行”定为校训,把“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作为学校科技教育的核心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意识地塑造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去逐步排除根深蒂固的唯知识论对于现代教育的潜在障碍。倘若学校在教育文化的顶层设计中,能注意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圆融互摄,这就意味着从校本化的视角定义自己的教育,“使受教育者都能实践力行,从行动上去求得真知识”,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升腾或渗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科学教育工作要注重平等
教育功利主义在科学教育中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精英”式的竞赛教育,在这种教育思想的驱使下,学校就可能把一般学生弃之一边,对他们本身潜在的力量和资源视而不见,也看不到学生之间赫然存在的个体差异,而对少数智力发展较快、屡获科技比赛佳绩的学生也就会产生“一种面对神圣之物的谦卑,面对崇高事物的尊敬”,以及“一种对伟大存在的关怀”。这无疑是当前竞技式科学教育的产物,与中小学科学普及教育的宗旨南辕北辙。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的是整个的教育,平等行动的教育,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即是教育为公、文化为公。”因此,现代科学教育应该远离世俗,形成一种开放、尊重、平等的文化氛围,“因为我们要改造教育,使教育普及于大众。”如广益中心小学每学期举办科普周、科技节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有计划地组织科普知识讲座,开展科技制作、科学小论文竞赛,编撰科普小报等活动,都会使科普教育对每个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学校还成立了少年科学体验中心,下设航模、国际象棋、电子百拼、智能机器人、数字气象站等多个工作站点,向下延伸到每个班级,其目的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普及教育中来,让学校由“科技精英教育”转向“科学普及教育”,逐步形成学校内部成员必须认同和分享的价值取向。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汲取科学教育养料
科学教育必须融合于儿童生活
小学生科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这么说:“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都是工具,都是教育。”中小学对科学教育的研究,应该以“小学生科学教育生活化”为主题,重点研究科学教育如何“把我们的学校除墙去壁,拆掉藩篱,把学校、社会和自然联合在一起”。并应该通过建立科学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构生活化的科学教育环境;加强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纳入课表;在学科教育中寻找科学教育契合点,通过“做中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必备素养,建构生活课堂;课余,应开展“生活中的科学”交流会、生活中的科学实验展示会、生活中的科学小发明等活动,建构生活中的科学教育系列活动。开辟科学教育的儿童视角,使其与儿童生活相融合,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学生学科学的动力依托于生活实践体验的“天力”,让学生依托生命潜能提升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和发展生命的灵性,以顺应天性的生活方式发展学生的一切才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和科技特长。
引领孩子在实践中创新
小学生科学教育的旨归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一系列创造教育的思想是中小学实施科学教育,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理想指南。
在中小学中开展“模型制作”、“科普机器人”、“小发明小创造”等教育和活动是引领孩子实践创新的最佳途径,这类实践性课程的建构,可为学生建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但在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培养知识能力的同时,学校更应注重实践性,通过行知统一、丰富认知方式,特别是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可把参与活动和操作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广益中心小学在开展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有位学生在制作太阳能发动机的实践中,提出了制作“太阳能风能双能发动机”的大胆构想,他认为这种发动机在阴雨刮风天也能用于发电,于是他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和创造。这时,教师关注的是他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引导他如何将科学知识的学习巧妙地引入发明创造,结果这位学生制作的“双能驱动小车”获无锡市环保节能创意大赛一等奖。诸如此类活动,有利于“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长期坚持,会有一大批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综合知识和利用经验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近三年广益中心小学学生在省市各类科技项目比赛中获综合团体奖28项,个人特等奖32项,一等奖26项。52名学生的科技创新制作获国家专利。由此可见,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符合国际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知道为了实现不同的功能需要设计不同的结构,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教学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事实也证明陶行知先生预见的正确性,“我们相信千百个孩子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endprint
让孩子体验创造之乐
陶行知先生说,“有创造都有热烈的兴趣”。小学生科学实践探究和科学创新,其逻辑起点都是基于学生主动、积极、愉悦地参与科学教育活动。陶行知先生之所以将学校的生活课程分为儿童的生物、儿童的物理、儿童的化学、儿童的天文、儿童的气象、儿童的地球、儿童的工艺、儿童的农艺、儿童的生理卫生和儿童的科学指导等十个门类,其目的就是让科学教育能够拓展“儿童”的科学视野,并赋予儿童于科学创造的幸福快乐体验和感受,而这种快乐的体验和感受往往需要搭建平台,创新载体,以科技知识、科技能力和实践成果给予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生成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科学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为了让孩子体会创造之乐,广益中心小学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的实践中,活动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设计,有课外简易科模制作型、文娱表演型、评比竞赛型、科普宣传型、探索创新型、新兴科技型等组成的科技主题文化月,这就对每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拥有自信,最终体现学校“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的特色教育主张。
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滋养科技特长教师
科学教育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早在1932年,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这样的希望:“科学的中国,谁来负起造就的责任?就是一班小学教师。”“造就科学的中国,也只有小学教师可以负责。”小学是基础教育,目前小学阶段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变化之一便是更加强化课程与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其目的就是希望给予学生以一种科学教育,不断培养他们在科学方面的兴趣,发展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能力,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得我国基础教育愈发的人文化、科学化。若要达成这样的目的,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小学教师。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人认为科学教育是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教师的事,其实不然,“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反对培养‘木头人‘空心人”,“新课改可以借鉴陶行知的儿童解放思想,真正做到解放儿童,让儿童言所欲言,做所欲做”。要解放儿童的思想,我们实施的教育就必须要开放,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愉悦,心理开放;学习内容不再束缚于教材,内容开放;学生思考能从多维度进行,思维开放;师生评价多角度展开,结果开放。因此,教师不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单纯的师生之间知识的“授—受”的过程,要改变传统教育的知识学习方法,让丰富多彩的主体性活动,如操作、讨论、实验、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广益中心小学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力的个体发展差异,创造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持续地激活了学生学习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热衷于科学学习。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各类科普社团,从“数字式气象台”到“感知物联电子创意”,从“金钥匙科普”到“智能机器人”,校园内处处有他们活跃的身影,营造出浓郁的科学学习氛围。同时,学生的科学学习物化成果不断显现,许多篇科学小论文、观察小日记发表在杂志和校报上,“金钥匙科普社团”还于2010
增强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和技能
基础型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元素。因此,基础型课程的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挖掘课程资源,强化科技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如向学生传授前人的科技成果,引领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与时俱进地增加相关的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跨学科以及课内外的调整,使基础型课程的普适性文本课程资源向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课程转换,这是任何课程改革所无法回避的,也是所有基础型课程教师应该履行的课程使命。也许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先生早就有这样的心愿,“我希望中国的男教师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做爱迪生的母亲”。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除了职业进修外,更需要采用重建开放协同的教研制度,打破学科界限,设计与科学教育课程整合的相关主题进行专门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应由学校科学教学骨干教师作专门指导或共同参与,促进基础型课程教师专业化的多元发展。
培养一支科学教育的特长教师队伍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对于科学的把戏,既是愿意和小孩子一起玩了,但是没有玩的本领怎么办呢?不要紧,有法儿可想,我们可以找老师,请他们教去。”广益中心小学就是采用送出去,培训学习;请进来,拜师学艺;校本师训,骨干辐射;课题引领,专题研究等形式培养特长教师的。短短几年,学校由原来的一两名科学教学骨干教师发展到科技辅导员的专业团队,其中有11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学活动优秀辅导员,40余位教师的科学教育方案设计和论文在省论文评比中获较高奖项,7位教师的科学课由市教育电视台录制播放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