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弱教材探究的智慧教学

2014-09-16 07:27赵海李宝银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平面镜探究实验

赵海+李宝银

摘 要:文章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例,介绍了把探究活动提前到学生阅读教材之前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真”体验,提升其探究水平。

关键词:弱教材;探究;平面镜;实验

“弱”教材探究,就是通过对教材的深度开发,把探究活动提前到学生阅读教材之前,让学生在没有教材暗示和引领的前提下,开展探究性学习。获得科学探究的“真”体验,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运用适当的问题引领学生,结合教材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内化,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完善其知识结构。本文结合苏科版初中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介绍。

一、引入探究时,魔术引好奇,设问增兴趣

教材中是用图1所示:茶色玻璃后面有一支蜡烛在水中燃烧。结合语句:它竟然能在水中燃烧!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探秘的欲望,引入课题。

教学实践中,为了提升引探效果,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教师真实地表演了图1所示的魔术。在讲台上直立玻璃板,玻璃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面对学生出示两支点燃的蜡烛头,走下讲台背对学生,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另一支蜡烛在往玻璃板后面放的过程中,将其熄灭藏在手心,学生透过玻璃看到玻璃板后面有支点燃的蜡烛在杯中燃烧。回到讲台上,慢慢地举起装水的烧杯,往玻璃杯中倒水,直至水淹没火焰。

针对“蜡烛在水中燃烧”的景象,教师并没有急于引探,而是用语句:蜡烛可能在水中燃烧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以刻意的沉静进行煽情增趣。在学生跃跃欲试之时,教师慢慢地旋转实验装置,让学生发现玻璃板后面只有装水的玻璃杯,然后慢慢地将其复原,让学生再次看到蜡烛在水中燃烧。

教师指出这是平面镜成像所致,引入探究课题——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同时期望有学生意识到“蜡烛的像呈现在水杯的位置”。

二、猜想假设时,情景促生成,点拨求优化

教材中是用下列选择填空引领学生在回忆平时照镜子的基础上猜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有什么关系?”。

(1)像的位置在平面镜_____(上/前/后)。

(2)像和物大小____(相等/不相等)。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相等/不相等)。

如果阅读教材后进行猜想假设,学生不需要有对情景的细致观察,也不需要有认知冲突,只要学生根据填空中所缺的关键词,进行选择性观察即可,引导学生进行浅层次的猜想、假设。

弱教材猜想进行假设时,在图1实验的基础上,取走水杯,让学生观察感知蜡烛所成的像,明确像在平面镜的后面。把蜡烛前后、左右移动,轻吹蜡烛的火焰,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像和物的关系,从而生成合理的猜想、假设。

猜想、假设的开放度高,没有教材支持的猜想、假设开放度更高,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整理、加工那些开放性的猜想,使其汇聚成教师所期望的猜想、假设。通常情况下,要对浅显的猜想立即进行论证、相近的猜想进行合并、无法验证的猜想大胆舍弃。比如,学生猜想像和物的左右相反,教师不妨移动火焰,使其发现确实如此。学生猜想像和物体的高度相同,教师通过设问将其合并到像和物的大小相同之中。最终留下来的只有像和物的大小关系、距离关系等主要猜想。

三、设计实验时,学情定内容,问题引思路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包括像和物的大小关系、距离关系,以及像的虚实。教材中通过思考题:怎样确定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引领学生在观察茶色玻璃成像情况的基础上,设计探究像和物大小、距离关系的方案。并在“实验与记录”栏目中给出较为详细的实验步骤。

验证物像的大小关系,如果没有教材的支持,学生往往意识不到用一个等大的物体去比较像的大小,即使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也不一定能上路。而针对实验事实——镜后物体和镜前物体的像重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发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故而将探究重心落在分析论证上,而非设计实验上。

虚像对学生而言是生疏的,学生不知道虚像不会在光屏上呈现,对其不能要求学生抛开教材设计探究方案,也不能要求学生抛开教材进行分析论证。仅仅要求学生把光屏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平面镜所成的像能否在光屏呈现,为结合教材总结平面镜成虚像奠定基础。

有了魔术的体验,辅以教师的适当引领,弱教材的情况下,合作小组仍可以生成“探究物像距离关系”的方案。为此,通过下列思考题引领学生的设计进程。

(1)“水浇不灭的蜡烛”实验中,蜡烛的像和水杯之间满足什么关系时,才会有蜡烛在水中燃烧的景象?

(2)模仿“水浇不灭的蜡烛”的实验,设计一种确定像位置的方案。

(3)找到像的位置之后,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4)如何对这些物理量进行分析处理?

在大部分小组有了实验方案的雏型后,进行全班交流,完善“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的探究方案。并推荐实验步骤——收集论证“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和“平面镜成虚像”的证据。教学实践中有意把一两个小组的玻璃板换成同样规格的平面镜,用一两个小组的碰壁提醒所有的学生,用玻璃板不用平面镜实验的奥妙。

四、进行实验时,给合理方案,集有用证据

这时学生对探究方案只能有大致的了解,真正动起手来往往是磕磕碰碰的。为了学生分组实验的顺利进程,需要有详细的探究方案进行引领。为此,结合图2投影,归纳了下列探究方案和数据表格。

(1)将玻璃板放在白纸中间的直线位置上;

(2)一节电池A放在玻璃板前,运用相同的电池B确定出电池A像的位置,观察电池A的像和电池B是否重合,并在两个电池的位置上做标号。

(3)取走确定像位置的电池B,把白卡片放在电池B(像的位置)上,观察白卡片是否呈现电池A的像。endprint

(4)改变电池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5)取出白纸,测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学生根据投影上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活动,采集实验事实,完成表格。教师在小组间巡视,为偏离方向的学生拨正航向,收集概括结论所需要的信息。

五、分析论证时,悟实验事实,知其所以然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有意采用几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完成表格。根据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所有学生都能说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以一带而过。

对“镜后电池和像重合”的事实,不能一带而过,而要花时间“悟”。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点拨,使其明确“重合”表明,电池A的像和镜后电池B的大小相同,前后两个电池的大小也相同,进而引出“像和物体大小相同”的结论。如果学生直接回答“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教师也需要通过追问,让所有学生都明确其中的奥妙,在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之间建立起联系。达成分析论证的最高境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针对实验痕迹的白纸,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直线连接白纸上“像”和“物”的位置,从中发现“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进而引出“像和物相对于镜面对称”。

六、学习教材时,典题领思考,自主加合作

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引领学生在回顾实验、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探究过程、完善探究结论。

(1)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______像。

(2)把棋子放在平面镜前,把白卡片放在像的位置,白卡片______(能/不能)观察到棋子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______像。

(3)探究过程中,选择____(玻璃板/平面镜)来观察成像情况,其目的是为了确定____位置。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_____。

这些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探究、完善知识结构,问题的答案要直白,指向要明确。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合作交流,保证所有学生对其都有正确的认识。

结束语:基于弱教材探究的教学看似简单,追求高效并非易事,要有对教材、学生等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要有对教学策略的精心策划。

[参 考 文 献]

[1]李宝银.物理“弱”教材探究教学的实施[J].物理教师,2013(9).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

(4)改变电池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5)取出白纸,测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学生根据投影上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活动,采集实验事实,完成表格。教师在小组间巡视,为偏离方向的学生拨正航向,收集概括结论所需要的信息。

五、分析论证时,悟实验事实,知其所以然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有意采用几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完成表格。根据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所有学生都能说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以一带而过。

对“镜后电池和像重合”的事实,不能一带而过,而要花时间“悟”。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点拨,使其明确“重合”表明,电池A的像和镜后电池B的大小相同,前后两个电池的大小也相同,进而引出“像和物体大小相同”的结论。如果学生直接回答“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教师也需要通过追问,让所有学生都明确其中的奥妙,在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之间建立起联系。达成分析论证的最高境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针对实验痕迹的白纸,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直线连接白纸上“像”和“物”的位置,从中发现“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进而引出“像和物相对于镜面对称”。

六、学习教材时,典题领思考,自主加合作

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引领学生在回顾实验、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探究过程、完善探究结论。

(1)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______像。

(2)把棋子放在平面镜前,把白卡片放在像的位置,白卡片______(能/不能)观察到棋子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______像。

(3)探究过程中,选择____(玻璃板/平面镜)来观察成像情况,其目的是为了确定____位置。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_____。

这些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探究、完善知识结构,问题的答案要直白,指向要明确。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合作交流,保证所有学生对其都有正确的认识。

结束语:基于弱教材探究的教学看似简单,追求高效并非易事,要有对教材、学生等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要有对教学策略的精心策划。

[参 考 文 献]

[1]李宝银.物理“弱”教材探究教学的实施[J].物理教师,2013(9).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

(4)改变电池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5)取出白纸,测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学生根据投影上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活动,采集实验事实,完成表格。教师在小组间巡视,为偏离方向的学生拨正航向,收集概括结论所需要的信息。

五、分析论证时,悟实验事实,知其所以然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有意采用几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完成表格。根据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所有学生都能说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以一带而过。

对“镜后电池和像重合”的事实,不能一带而过,而要花时间“悟”。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点拨,使其明确“重合”表明,电池A的像和镜后电池B的大小相同,前后两个电池的大小也相同,进而引出“像和物体大小相同”的结论。如果学生直接回答“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教师也需要通过追问,让所有学生都明确其中的奥妙,在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之间建立起联系。达成分析论证的最高境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针对实验痕迹的白纸,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直线连接白纸上“像”和“物”的位置,从中发现“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进而引出“像和物相对于镜面对称”。

六、学习教材时,典题领思考,自主加合作

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引领学生在回顾实验、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探究过程、完善探究结论。

(1)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______像。

(2)把棋子放在平面镜前,把白卡片放在像的位置,白卡片______(能/不能)观察到棋子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______像。

(3)探究过程中,选择____(玻璃板/平面镜)来观察成像情况,其目的是为了确定____位置。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_____。

这些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探究、完善知识结构,问题的答案要直白,指向要明确。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合作交流,保证所有学生对其都有正确的认识。

结束语:基于弱教材探究的教学看似简单,追求高效并非易事,要有对教材、学生等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要有对教学策略的精心策划。

[参 考 文 献]

[1]李宝银.物理“弱”教材探究教学的实施[J].物理教师,2013(9).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面镜探究实验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做个怪怪长实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