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

2014-09-16 10:16屈蕊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公平问题与对策

摘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确保农村学生依法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得到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价值取向不合理,学校分层现象严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状,应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公平为原则制定教育政策,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理念,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公平;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02-02

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也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根本保障。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的不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在享有教育资源及办学条件上严重失衡,进而导致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是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基本前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解决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义务教育公平的内涵及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相互促进的状态,是平等水平不断提高的共同富裕和发展状态,是与正义相一致的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1]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客观上要求公平、公正地进行分配。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教育既要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断地发展,并获得幸福。

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的具有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教育。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学生只有平等地享有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将来获得更好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不同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更多地体现出均等的原则,即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及结果上享有机会均等的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实质就是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和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就是实现机会均等,保障每个学生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教育能够促进个人人格的完善,提高人的社会化水平。在现代社会,接受教育是实现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阶段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在义务教育教育阶段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校舍、教学设备和师资等,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因此,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进步有着基础性、前提性和关键性作用。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公平主要是相对于城市义务教育而言,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教学条件较差,教学水平较低,教育质量较低,而这些直接影响到农村学生的发展及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价值取向不合理。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学科结构严重失衡,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学生学非所用,造成“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农村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但是,在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造成了农村学校教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表现是一方面通过教育飞出去的“金凤凰”不愿意在学有所成时回到农村,建设和服务自己的家乡,另一方面是通过教育分流后,回到农村的落榜生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学校教育付出的代价和成本与回报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教育价值取向不合理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2.学校分层现象较为严重。“学校组织分层包括学校组织内部分层和学校组织间的分层两个方面”。[2]就学校组织间的分层现象看,其主要依据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而分成好、中、差的等级,即所谓的“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等。“好”学校通常是社会﹑家长和学生所青睐或向往的学校,因为这类学校通常会得到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优待,获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师资、教育经费、教育设施、生源等,而所谓“差”学校则因处于相对劣势而很难改变自身条件,导致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学校分层导致学校分化,而在这一层级结构中,农村学校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在同一所学校中,也存在着分层现象,即所谓的“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重点班一般受学校领导、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学生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而普通班的学生则处于相对的劣势,这种“校中校”的现象通过班级分层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不同的等级,给地位较低的学生和家长心理上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3.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资源是指在社会经济资源中,输入教育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活动与发展的基础,是制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受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以及国家教育政策偏向,城乡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农村学校在教学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都落后于城市学校。在教育经费方面,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我国城镇小学生经费是农村的1.86倍,初中城镇是农村的1.93倍。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镇小学是农村的1.71倍,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镇是农村的1.68倍。而到2002年,各个层次的差距都进一步扩大。[3]农村在实施税费改革和实行“一费制”后,农民虽然负担减轻了,但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总投入却在减少,中小学辍学率仍居高不下,农村学校基本设施没有得到改善,特别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包括“人在心不在”的隐性流失)。从表面上看,国家调整了农村教育政策,这种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实际上由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质量实际上是处于直线下滑的趋势。所以,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仍然存在不公平现象,这必然带来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教育机会、过程、结果上的不公平,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三、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的建议和对策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自身调节机制日益强化,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教育成本的日益增高,使部分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村家庭无法承担起子女最基本的教育费用。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

2.把公平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既有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文化价值观等原因,也有国家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原因。近年来,国家在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的过程中,加强了“撤点并校”力度,作为国家的一项教育政策,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整体上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却给学生上学带来了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同时,学校班级人数的增加也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从这一现象看出,教育政策与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合理性是影响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修订和完善教育政策与制度,确立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政策与制度是解决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的有效措施。

3.改变教育理念,实施教学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必须以服务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将来适应农村社会的能力为原则。农村学校必须改变农村义务教育以单纯为升学服务的教育目标和只有升学才能成才,考入大学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义务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实现农村现代化服务的教育目标和身心健康、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就是人才的观念。同时,农村中小学校要积极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增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课、职业技术课等课程,并实行弹性化的课程管理方式,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进行选修课程。教师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使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中升学与就业的矛盾,确保每个学生成人成才。

4.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首先,调整教育经费的投入结构,实施教育经费投入向农学倾斜的政策,加大对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其次,建立规范的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制定对农村教育进行“积极补偿”的应对性政策。“积极补偿”从本质上说是对教育资源的再分配,是对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一种调整。同时,将政治补偿政策上升到法律制度的高度,以法律的稳定性、强制性来保障政策的长远性,形成“积极补偿”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4]再次,取消“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认定与评估,规定学校不能设立“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增加对农村普通学校的经费投入和教学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实现校际间均衡发展。

5.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水平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农村学生获得发展的关键。努力解决当前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现象,提高农村学校现有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够有效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改变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现状。首先,国家要积极建立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体制机制,通过就业政策导向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同时,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和轮岗制度,通过优惠政策,提倡和鼓励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进行支教,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数量短缺和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其次,努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环境,加大和落实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重视教师的社会保障等,稳定农村现有教师,避免教师的不断流失。再次,加强和规范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通过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扩大受训教师的数量,全面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

总而言之,解决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从经济层面、制度层面及教育教学改革层面等入手,以提高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为根本途径、以实施有利于农村学校教育的政策制度为保障、以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手段。只有采取综合的手段,才能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应农村和建设农村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量化指标和关系状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0,(8),47-55.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69.

[3]黄静.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J].理论与当代,2009,(05):29-32.

[4]侯国跃.城乡统筹背景下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报,2008,(10).

作者简介:屈蕊丽(1981—),女,陕西澄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学。

猜你喜欢
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公平问题与对策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