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魂魄

2014-09-15 01:28田永元
中国铁路文艺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铁集团公司施工

田永元

第一章

黄河之水总是以澎湃之势呈现在人们面前,置身在这里,面对着黄河母亲那座栩栩如生的浮雕,你顿时有了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而面对这大河奔流的磅礴之势,你又不能不思绪万千,任思想的羽翼,拍打着岁月的浪朵,去追逐那些创造辉煌历史的脚步,或引以自豪,或眷恋缠绵,感叹着不息的流水如同不息的历史。那些发生在沿河上下的感人故事就会跌宕而出,荡气回肠地撩拨起心中的大潮,一泻千里,彰显着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地、鲜灵灵的生机。

如今,也许是上苍的有意巧合,也许是命运的无意安排。一支一万三千多人的队伍,集结在中国铁建总公司的麾下,被命名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诞生于21世纪初,诞生在黄河区域。他们创业的业绩从这里书写。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他们就要让黄河见证,见证他们创业的风采、拼搏的豪迈、开拓的信心。

2004年的3月16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旗帜飘扬在了兰州的城头,辉映在了黄河的浪涛上。不知是谁在此时高吟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声吟咏,此时此地,在一万三千人建设大军的心头,引起了多少共鸣。是啊,我们是行进在21世纪的大军,这支大军的使命必须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创造出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的动人篇章来。响弓没有回头箭,如同奔腾到海的黄河之水。大西北的人们在关注着我们,涛涛的黄河之水在注视着我们!

正是在这天,兰州市的金轮广场,澎湃的浪朵在这里汇聚。然而,集结在这里的一万三千干部职工心里明白,时下这支新组合的队伍,并非是一支装备先进、资金雄厚、人员素质精粹、并占有众多建设市场的队伍。自然,在大西北人们的心中,他们还是比较陌生的,也许更多的人是因为知道他们原有的单位拖欠着更多的债务,尤其是职工的工资,因不断上访,不断被外单位讨债,而有几分名气的。今天,能因为摇身一变,变换一下名牌,就让人们轻易地忘却吗?

由此,重新组合的一时欢乐,在许多干部职工的心头瞬间被沮丧和忧郁的阴霾所淹没。

面对着眼前的黄河,面对着奔流到海一去不复回的浪朵,他们听到了领导者们那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一支天籁之音,令他们心头为之一震,毕竟这是鼓舞士气的号角啊!此时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柴顺林和总经理陈尚贵等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们也都是第一次亮相在众人的面前,这二位出身于铁道兵,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南征北战的二员虎将,太了解眼前这支队伍了。以往,尽管因为体制的问题而造成的经营和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使企业的威信受损,职工们的收入降低,可是,他们的素质是好的。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如同是一面响鼓,他们渴望着在新的征途中奉献自己的热情,展现自己的价值,他们个个需要重锤敲啊!

强烈的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此时,在柴顺林和陈尚贵的心中陡然升起。尽管柴顺林在台上的讲演带有就职演说的味道,可是更多的激情和感慨却让他自然地抛开演讲稿,由衷地从心头发出了重锤敲击响鼓的铿锵之音。他说:“当今,我们的困难重重,市场的竞争激烈,我们难,说一百句难,能摆脱掉难吗?我们今天要有勇气否定压在心中的难,否定昨天僵硬的体制、陈旧的观念对我们的束缚,勇敢的面对明天!战胜最难战胜的自我。”说到这里的柴顺林似乎觉得嗓子有点嘶哑了,而两眼却是涩涩的。晃动在他面前的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流露着怎样真诚的情感啊,他再次想到了信赖,想到了责任。那无数的心灵的大鼓,被他抡起了重锤。激荡起澎湃的浪涛,在胸中轰鸣起来,同眼前的黄河,顷刻之间汇映一片。

他相信,眼前的队伍就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只要我们当领导的敢于冲锋在前,敢于担责任,善于科学管理,今后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困难,肯定会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

“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观念的嬗变是一个凤凰涅盘似的历程,要有一种大无畏的勇气,一种钢铁般的意志,才能冲破思想的牢笼。观念支配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彻底根除干部员工头脑中等、靠、要的陋习和大锅饭意识,领导班子意识到,在有了工程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

强烈的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犹如重重鼓槌敲击着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决策者们的心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打破利益分割,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以增强企业实力、培育先进文化、保障职工权益为建企宗旨,进行分类指导,在不到十天时间里,一场裂变式的内部整合重组在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五省(区)近10个单位10000多名员工按照缜密的推进计划如期进行。整合了一批扭亏无望的企业,合并了一批市场意识强、有竞争力的企业。达到了促优扶强、强强联合的目的。这次内部整合重组,是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被重新组合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经过那场扣人心弦的会师场面,随之是冷峻而又严谨地进行了一场“裂变式”的内部整合重组。大刀阔斧地整合了一批扭亏无望的企业,坚决地合并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使这些企业真正成为了强强联合。而这样强强联合的结果是,使现有的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由此,“为有源头活水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活泛起来了,那积蓄的活力让人分明感到眼下是“引而不发,跃如也。”

难怪,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这次组合所带来的变化,在上级领导心中有着如下的评价,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整合重组做到了人心不散、队伍不散、工作不松,这得益于新的领导班子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确立了科学有序的管理方法,得益于新的领导班子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排除了各种

不稳定因素。由此,他们制定出台“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做强主业,多元发展和强抓铁路、公路主项,兼顾房建、市政、水利辅项,巩固原有市场,建立新网络”的经营思路,已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后来的日子里,得到了踏踏实实地行动落实。这种落实,如同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溶入了二十一局集团,一万三千干部职工的心头,溶入了每一步的改革行动中。endprint

崛起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就是这样迎来了新的转机。

恰在此时,国家投资十亿元的武嘉电气化工程被他们揽入了手中,这被广大的干部职工称为奠基工程、生存工程、救命工程的赢得,一下子把一万三千干部职工的心拴在了一起。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那次开工动员大会的情景,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董事长柴顺林和领导班子的成员们,让人分外感到了一种无限信赖中的亲近,他们知道,这种信赖的亲近是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成立半年来他们用自己的竭尽全力地奉献和含辛茹苦的工作赢得的,比起成立大会的时候,领导们明显地消瘦了,那是因为他们整日奔波在施工现场,奔波于各种场合的接洽会谈、沟通联络,奔波于展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魅力的艰辛工作中。有人不会忘记那个细节,当柴顺林驱车来到一个工地检查工作而刚刚同工友们端起饭碗要吃上一口热饭的时候,兜里的手机响了,在家坐镇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他,部里和省里的领导正在往公司走,干练的柴顺林于是放下饭碗,抓起几个馒头,匆匆赶回局里。时隔不过半年,人心的凝聚,面貌的变化,让人不能不想到那句“天道酬勤”的至理名言。今天,在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成立这样短的时间里,他们一下子就能拿下这样一个重大工程。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崛起,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声望,这项工程不是最好的注解吗?难怪,柴顺林的讲话是那样的铿锵有力,充满底气,又那样蕴含着甜美的韵味。让聆听到这番话的间建设者们感到那般亲切:“我们要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大西北的朋友对我们的厚爱,我们就要为促进大西北的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好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应有的奉献。”其实,除了铿锵有力,除了富有情感的色彩,柴顺林的讲话并没有更多的新意,可是,正是他直抒心臆,勾动了台上台下入会者的诸多难言的心头情结,近半年,哪个人不是忍辱负重,哪个人不是默默无闻咬紧牙关在干,这期间,他们不仅遭受过讨债人的白眼,同行人的讥讽,甚至,打了折的饷单,在老婆孩子的面前都羞于伸辩的沉默。如今,都一起喷发出来了,雷鸣般的掌声足足半分钟,三十秒,一声声,一下下,汇聚而起,呈不息的涛声,撞开人们心灵的闸门,汇成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昭示天下的宣言,昭示着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个个是弄潮儿的英雄本色。

而此时,身为公司副总经理的孟广顺领着两个助手,揣着六十万资金,和拥有一辆陈旧汽车的全部家当,注册成立了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北京分公司。在公司多如天宇间璀灿星辰的京城,这样小的公司无论是注册资金,以及人员配备,在北京,都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的公司,要想站住脚,揽得工程又谈何容易?当时,他们为了节省经费,只在北京一个不显眼的地段租了三间小房,就挂牌营业了。实在是有点寒酸。可是,孟广顺却感觉良好,他非常看好自己这个分公司经理的头衔,在市场竞争的大潮里,尤其在北京那浩如烟海的世界中,很少有人看中他那副局级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帽子,更多的,是看重他北京分公司总理的职务,那些目光越来越挑剔的客户们,他们都用审视的目光,“货比三家”的比较着,怎样以最实惠、最经济的价格,保质保量地搞好自己的工程建设。公司门面的大小,是他们衡量一个公司实力最直观的条件,而孟广顺他们的公司,一个名副其实的“三间店”,在最初的审视中,就曾多次被挑剔出局。可以想象,当时这三人,开那台破车,跑市场的过程中,一次次走出气派、堂皇、装饰风格不同的大公司的时候,那种无奈和尴尬。可是,身为副总经理的孟广顺,心里的承受能力,远远超出了一般常人所能承担的能力。这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位国企中的副局级职的领导干部,他还是位著名的铁路作家,这个作家是名符其实的,因为多年来,他的创作颇丰,厚厚的八,九本书摆放在书架上,说明着他是探索铁路改革的践行者。当今天他牺牲了自己许多业余的创作时间,完全置身于闯市场的酸甜苦辣之中的时候,才痛彻肌肤地感受到:以往,一些描写深化改革的作品,尤其是涉猎铁路改革内容的作品,是何等肤浅!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品尝,这样得来的才是真实的。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哲理,对自己闯市场的作为,是多大的激励啊!他由此感觉到:在这场铁路深化的改革中,他无疑是亲口吃梨子的人,他无愧是肩负着很神圣的使命,同许多为自己公司的生存、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的人一起,正在全身心地投入,竭尽全力地拼搏着。他非常赞同总公司主要领导者们的激励话语:狭路相逢,勇者胜!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无数次的挫折,更坚定了他的信念,偌大的北京分公司要想发展下去,就必须拓展,找市场这条:“自古华山一条路!”同样,偌大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要迅速发展的方向,就是顺应时代潮流,唯此,才能打出一片“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蓬勃局面!孟广顺不懈的努力和他深邃的思想文化底蕴,是在闯市场过程中,不断经受砥砺磨炼的智慧之源。正是这样的不懈努力,第一笔近500万元的一家医院的装修工程,他拿到手了。由此,在他这种一心跑市场的拼搏中,工程的项目和造价,像核裂变一样。在北京分公司,裂变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这位年富力强的集团副总经理,就是这样,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一步一个脚印地,在2011年,踏着领导班子新老交替的节拍,担起了第三届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的重要职务。

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这个悬挂在市场风云变幻的风口浪尖上的牌匾,不断地经过时间、困难还有挫折、信念的淬火,越发迸射出它的耀眼的光泽。当我们今天面对着黄河岸边拔地而起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二十多层高的办公大楼,面对着三千七百多职工乔迁新居的时候,在为之欢庆之时,我们会在心头打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只不过是十年的光景,对于一个重新组合、家底薄弱、在中铁建二十多个局级单位中常常被排在“小兄弟”的位置上的他们,如今,却能以自己殷实的家底、一支可观的科技队伍、还有众多的现代化的机械装备以及每年以几百个亿的工程产值,而不断做大西北的建设市场呢?

问题的回答似乎没有那么神秘。

十年了,在这三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心目中,他们都怀揣着这样一个不渝的信念:时时而变的是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营销方式和思路,不论社会发生怎样错综复杂的变化,永远不变的是对深化改革的路线始终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多次作家出身的孟广顺在谈到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职工的追求时,都不会忘记那则永远都激励他的故事:长征中的红军,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路线,最终导致三十万人锐减到三万人 。但是,爬雪山、过草地,对自己的事业必然要胜利的信念,从来没在红军战士的心中泯灭,换句话说,正是怀着那种对人民无限忠诚的信念,让他们战胜了长征路上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险,就在爬雪山的过程中,一个战士倒下了,风雪很快淹没了他那瘦弱的身体,几个战士立刻扑上前去,扒开了风雪。这一瞬间,他们看到的是那位已经死去的战士,用双手举起的鲜红的党证和身上仅剩下的一枚银元,这也是他死前交出的最后一次党费啊!endprint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正是有了这样矢志不渝的信念,我们才能由弱到强,打出新中国的一片天地来。而我们今天,在高举深化改革的旗帜下,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正是凭借这样的信念,才能像奔腾不息的黄河的浪朵,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弯”的曲折,最后直奔一望无际的大海。

这么多年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领导们,就是这样不断地向干部职工进行着信念教育,才有了在市场拼搏中越战越勇的队伍。公司初建的时期,一支队伍投身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在这罕无人迹的高原,既要勇敢地生存下去,又要建成世界一流的铁路。在这里,没有一种坚定地信念支撑,你根本挺立不起来。那时候,28岁的共产党员卢长德,当他接到青藏铁路建设的通知后,日夜兼程赶到格尔木,他知道,要在真正的铁路建设中立脚,青藏铁路是道必须闯过的“生命禁区”的硬关。身为技术员的他,在最艰苦的环境里,什么都抢着干,他说得好:“在这里,中国铁路要创造高原冻土施工的奇迹,我们还要创造中国铁路工人闯市场的奇迹。”于是,他带领着伙伴儿硬是闯过了缺氧、寒冷风暴等道道难关,按理说,熬过了一个冬天,当青草绽绿的时候,他们总该喘口气了。可是,七月的格尔木南山口工地,随着高原上青草的萌动,草原上的蚊虫也开始疯狂繁衍。这块罕无人迹的天地中迎来的这些铁路工人,自然就成为了蚊虫的“猎物”。面对着铁路工人,它们那种贪婪会让人不寒而栗。在这之前,卢长德听说过在非洲有一种可怕的蚂蚁,尽管它们个头很小,可是凶悍的虎豹、庞大的长颈鹿、甚至误入其中的人都会成为他们的猎食对象,一旦他们发起攻击,铺天盖地,一会儿就会蜂拥而至,只需几分钟的时间,他们眼前的猎物就会变成白骨一堆。这个不寒而栗的故事,今天突然让卢长德想到了这些眼前可怕的蚊虫。原以为对他们来说,七月的格尔木耀眼的阳光带着强烈的紫外线会让他们脸上一层层脱皮就够让人可怕了。可是,如今更可怕的是长毒刺一样长嘴的蚊子,他们也会像非洲那些蚂蚁一样蜂拥而来,即便是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只要被叮上一口,皮肤上就会留下一个绛紫色的血疙瘩。

在那段时间里,卢长德和他的伙伴,被叮咬得非常狼狈,脸颊、额头、双手和大腿等多处中伤,让他和伙伴儿们奇痒难耐,受了蚊子咬伤的伙伴儿,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可是他不行,他是项目经理。上百号的人都在看着他啊!身上的伤在痛,他咬紧牙关不停地坚持着。他必须坚守岗位,这意味着白天也必须盯在现场,随时处理出现的施工问题。难得晚上休息,他还要伏案处理技术资料,许多技术数据都必须在夜晚清理出来,宁可数据等人,不能让人等数据啊!这就是卢长德的“逻辑”!多少次,他在大白天里,在现场的工地上把要交代的工作刚刚说完,就由于劳累过度呼呼倒地睡着了,伙伴儿们看着心疼啊!

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倒在工地上的卢长德,有的伙伴默默地流下了泪水,难怪有人说:“人都是肉长的,可偏偏卢长德是铁打的,要不是铁打的,能在个把月的时间里多次睡倒在工地上吗?”也有人说:“铁,遇到风雨也会变质腐烂,可是卢长德比铁硬多了。”在工程建设最关键的四天四夜里,愣是没在床上躺一分钟,困得实在不行了,才会找个背风的地方打个盹。这种干法,变幻莫测的老天服气了,桀骜不驯的青藏高原低头了,他们能不低头吗?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将施工的任务生拉拉提前了四十多天!

卢长德的行为,不仅感动了周围的伙伴,也感动了多少原铁道部的领导者和置身一线的专家。原铁道部的副部长兼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验收完工程,他凝视着眼前的这位又黑又瘦的年轻人,由衷地赞叹道:“你真算是员虎将啊!”

正是这虎将,打出了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在整个青藏铁路建设的威风,无论是哪个建设部门。有多重大建设项目,有多么难啃的骨头,都愿意交给这样的虎将。那年,青藏铁路第二十四标段开工,卢长德又出任项目经理。可以说,这是更艰难的施工区段。这个区段位于海拔4650米,属于严重高寒的藏北那曲桑雄岭,气候异常恶劣,时下刚进入十月,这里就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卢长德带着3名技术人员和16名职工,扛着测量仪器,徒步在工地上开始了中桩复测,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卢长德感到头疼、恶心、浑身无力。回到驻地后,他两腿发软,严重缺氧,医生赶紧给他吸氧、输液,命令他休息,可是第二天他还是出现在工地现场,同专家们一起研究施工方案,愣是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卢长德忙,忙到什么份上?说是忙到忘记了家,一点都不过分。在那段时间里,他不知道自己的施工驻地没有信号,固定电话线路又出了故障,他竟然没有工夫找人去修,可是工作照干不误。谁曾想,这样忙忙乎乎一晃三个月,他不仅没回家,竟然忘记了给家里打电话。家在兰州的妻子急了,放走了一个大活人,怎么能忙到三个月忘记给家里打电话的程度呢?带着这样的疑惑,甚至有几分气愤,妻子从兰州乘火车赶到了格尔木,在那里她找不到一个熟人,只好凭着记忆转车到那曲,车到那曲她花高价打出租车让人拉到了施工驻地,当她第一眼看到卢长德的时候,一下子愣在了那里,这是她的爱人卢长德吗?离家只不过是三个多月的时间啊,怎么黑瘦得像被扒下了一层皮?痛惜难忍的妻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她抱着眼前又黑又瘦的卢长德放声大哭,这情这景让周围的伙伴儿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此时的妻子心疼地捶打着卢长德,哭喊着说;“长德啊,你快回家歇歇吧,咱顶要紧的是命啊!”卢长德这个铁汉子,这个青藏铁路建设中名副其实的铁汉子,此时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他回答妻子的却是那么轻松的两句话,“你不用操心,我好着呢!”

这样的虎将能不赢得社会的信赖、同行的尊重吗?正是这样的虎将,在青藏铁路建设的赫赫战绩,感动着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也感动着各级领导,甚至我们的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来青藏铁路视察中,亲切地接见了他和另外四名青年工人。在他的项目技术室里,胡总书记深情地说道:“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铁路建设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你们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修建青藏铁路这几代人的梦想,今天在你们手中实现了。感谢同志们为青藏铁路建设做出的贡献!希望你们为国家铁路建设继续努力奋斗。”endprint

第二章

人们说:旗帜就是力量,信念也是力量。一万三千名干部职工高举深化改革和科学创新的旗帜,在黄河流域,在天山脚下,在东北大地,闽南地区,不断扩展自己业绩的时候,人们惊喜地发现:随着闪亮的轨道不断地向前伸延,拔地而起的楼群桥梁如春笋般闪现的时候。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用勤奋的汗水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千山万水间,他们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书写的历史。”

曾几何时,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以自己睿智的进取,始终不渝的信念和踏踏实实的作风赢得了客户赢得了人心,只几年的工夫,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在闯荡市场的过程中,凭借着他们自己的技术实力而获得社会上的认可。他们投入了大额资金购置了移动式焊轨车、捣固车、稳定车等大型专业施工机械。在福厦、京石可用专线中标后,又购置了两套900吨制梁、运梁、架梁设备。为满足新建时速200公里铁路施工,购置了165型架桥机。不但具备了客运专线等大型铁路工程建设技术装备要求,而且在有条件的铁路施工作业中实现了机械化。

有了雄厚的实力,自然就有了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实力和资格。而这种实力和资格经过几年的打磨和拼搏已被同行和国内外市场所认可。这不仅表现在铁路各种建设中,还表现在他们“面向全国、做强主业、巩固原有市场建立新网络”的思路,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

置身在福厦客运专线,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同样留下了自己骄人的业绩,福州到厦门的铁路开通,时速可达250公里,只需1.5个小时,和高速公路相比缩短了近2个小时。正是在这次可用专线施工中,闽南的人民认识了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这种认识是因为他们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和“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中认识到的,公司总经理王继红清楚的记得,在那些日子里,他们依靠的就是这种顽强作风,依靠的就是用科技抢占市场,在诸多的建设队伍里,他们可以说是异军突起,首次完成了32米箱梁的制造、运输、铺架,取得了使用移动模架现浇32米箱梁的突破。先后攻克了高墩大跨、水中墩孔桩、软土路基沉降等施工难题,成功破解了不良地质隧道施工安全隐患,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在铁道部历时两个月的热滑实验、静态检查、联调联试、动态验收、安全评估等工作中多次受到好评,向1700万闽南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应该说在这里桥梁的施工难度最大,其中有三座超千米的大桥,有的横跨高速公路,有的飞越密集厂区,施工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安全事故。为了确保联调联试阶段,每天通过的17趟试验列车在经过试验标段时的绝对安全,项目部副经理王建国每天都会把每一趟列车的通过时间、停靠站名、列车时速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向30多名项目负责人、作业队长群发。目的是告诉大家牢记“行车不施工,施工不行车”。对没有收到回复短信的,他还会重复发送,直到应答为止。所以平均每天的手机费用就要三十元,他自己说:“只要是能确保福厦客运专线顺利建成,能确保安全生产,工程不出问题,太值了。”

有一件事情就足以说明他们一丝不苟的作风是何等扎实。2009年3月,一劳务队在拉槽片石挡墙施工过程中,没有把基底清理干净就开始灌注,没有按照配合比进行搅拌的混凝土。王建国在例行检查中发现这一问题后,要求立即停工,并召集全线各项目分部经理和作业队负责人,召开现场分析会,近40米的工程全部被返工。对待这样的问题,是不计损失的。在福厦工程项目部,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均有记录,且有图片为证。正是在这次施工建设中,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形象再次提升,公司实力再次彰显。高质量的线路呈现在人们眼前,那是最有说服力的业绩。因此,监理站的领导在向原铁道部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由衷地说道:“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福厦项目部坚持文明施工,隧道洞门线型优美流畅,二衬内实,外光平整,隧道防水排水系统合理规范。”许多前来学习、参观的有关单位看到眼前的一切感慨地说:“我们同是施工单位,没有想到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兄弟们在福厦客运专线建设中有这么高的建设水平,从路基到桥梁,从隧道到附属,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整个的工程在向厦门公路段移交的过程中,一名带队的副段长是这样说的:“和同在一条线上的其他单位相比,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所有的路基桥梁隧道出现的问题最少,让人真的感到他们干的活几乎达到了完美。”

如今可以骄傲地说,纵观大江南北,无论青藏高原还是戈壁大漠,以及海南诸地,只要有建设的队伍,几乎都有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身影,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还表现在无论多艰难的环境、多复杂艰难的工程,有他们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攻克不了的难关。

举世瞩目的百里风区,乌阿电气化铁路,是乌鲁木齐铁路路局首次在运营干线上进行电气化改造项目,而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他们承担的标段可以说是环境最恶劣、风沙最猖狂的标段,怎样战胜这种恶劣的天气,他们进入场地就有这样一条硬性规定,为了保证施工的绝对安全,在施工的日子里,尤其在极端天气下,从项目部到施工队,必须有领导在现场,也就是说,在这百里风区施工,领导们首先必须站在风口浪尖上,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在施工现场中,单说巡线一事,项目部的支部书记从来都没有含糊过,有时候一大早出工,他脚踏实地地检查着,一步步走过七,八个小时,午饭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了。

乌阿电气化工程铁路改造施工以来,所有参战的干部都是在第一线。为了确保运输安全万无一失,不管每天多大的风,他们始终坚持着,一个坑就要有一个防护员,而每一个防护员的身后,一个施工负责人必须确保到位,那是怎样的一种施工环境啊!在白房子到乌兰达布森区间,博乐车站西咽喉到艾比湖车站施工期间,11级大风裹着砂石吹打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难受。因为风太大,怕听不见火车鸣笛,防护员只好一直将打开的对讲机放在耳朵上,电磁辐射使他们身心交瘁,严重的还出现了耳鸣失聪现象。那种感受,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的,多少次风起来了,掀飞了他们的衣服,掀走了他们的帐篷,劳累了一天的他们,也许是在梦中,就被铺天而来的风沙,袭击了一个正着,在睡梦中依然还紧拽着帐篷的绳索,任风沙无情地打在脸上,他们还需要咬紧牙关坚持着。endprint

从渝北中原过来的小张,从来也没有感受到这样的艰难,感受到这样的风沙。那一天,他趴在帐篷里,正要给自己的未婚妻写信,他想告诉自己的未婚妻,他是黄河流域生长出来的男子汉,他要咬紧牙关,把百里风区这一关一定要闯过去!可是,他的信没有写完,外面突如其来的风沙,铺天盖地地砸翻了他的帐篷,又把他裹在了风沙里,他的心里突然有一种异常难过的感觉,他才22岁,他又是家里的独苗,按理,他吃了那么多苦,顶住了那么多次风沙的侵袭,如今还坚守在施工的现场,够男子汉的了,可是这一次,他总觉得思想有一种近于崩溃的感觉,面对着还没有写完的这封信,他是那般痛苦。他给未婚妻写信是要敞开胸怀地诉说自己的酸甜苦辣,可是,连这点权力,变幻莫测的百里风区,都要给他限制,他能不感到愤懑,感到委屈,又感到无所适从吗?他从帐篷里爬了出来,他看到几个同样年轻的伙伴儿,也都聚集在风沙面前,心头交织着的情感,仿佛这一瞬间找到了更多的渲泄之点,他们忽然间紧紧地拥抱着,然后,都忍不住失声痛哭了起来。这声音很酣畅,也震撼着百里风区。

你以为这是他们懦弱的泪水吗,不是的,小张一边哭着,一边冲着那几个年轻人说:“俺们今天就痛快地哭它一次吧,不过,俺只能哭一次,俺要告诉百里风区,俺这泪水流得不是懦弱,俺们是倾诉,俺们是把对家乡的思念,对咱们男子汉的豪情和在战场上不服输的劲头,都抒发出来,俺从此让百里风区看看,俺们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人,俺们黄河边上的人,再大的风沙面前,都不会是孬种,俺要把电气化的铁路从这百里风区里生拉拉的拽出来!”这话语,像引爆的炸弹在四周伙伴的心头翻飞激荡,不少人仰起脸来,冲着风沙声嘶力竭地喊着:“对,我们要告诉这世界上最猖狂的风沙,在它们面前,我们不是孬种,我们是男汉子!”就是这样,那一天痛哭失声,仿佛是一次哀军必胜的进军号令,他们从此以后,确实再没有哭过,而是在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风沙,遇到怎样艰难的工作,他们都是硬碰硬,呈现着男子汉的铁骨钢筋。

处在百里风区的乌阿铁路,最难做的是下部工程,也就是说为电网打好基础的工程。电网的根柱埋得不深,混凝土浇筑的不结实,不到位,在凶猛的十几级风沙面前,灾难性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挖好每个基坑是最本质的工作,也是最叫板的工作,来不得丝毫的马虎和含糊啊,有一个叫王小强的说:“一个基坑光是钢筋就需要扎一吨多,需要捆绑多少道铁丝,谁又说得清楚,而每道铁丝捆绑得又必须结结实实,这样浇上混凝土才能如磐石般坚固,所谓坚如磐石,你看看我们浇灌的基坑就会明白它的含义了。”基坑需要这么多,需要这么扎实,而他周围的每个拉线坑都不能有一丝的含糊,光一个拉线坑也要用去二百多公斤钢筋,而做好一个基础坑就需要用掉十方混凝土,要知道,这些施工材料,在百里风区,每天都需要迎着至少五六级大风穿行而过,甚至在八九级大风的情况下,人背肩扛也是司空见惯的。在这里,每一方混凝土里不仅仅浇灌着水泥、沙子,而且凝聚着每个创业人员身上流下的汗水,脸上淌过的泪水,闪耀着那坚强而倔强的魂魄来。

说起魂魄,人们自然想到一个兵的概念,兵的魂魄来。在这里,不管是技术工人还是农民工,在他们的心头,在他们的思想中,都觉得自己还是当年的铁道兵,因此,工作起来,他们才会焕发出当年铁道兵冲锋陷阵的劲头儿来。当兵出身的王德孝,更是把自己的每一天劳动看作是一个兵的自豪行动。他每天早晨起床要做第一件事情,就是用自己亲手制作的简易音响播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我是一个兵”这样的军歌。这歌声,交织着豪迈的旋律,一大早就回荡在百里风区。令人激动不已的音乐将往昔铁道兵的风采辉映在这些年轻的工人们的面前,于是,他们似乎才更加清楚自己的工作是对昨天铁道兵所走过的辉煌之路的伸延,他们的脚印虽然会不停的被百里风沙所淹没,可是,越来越清晰的那条道路,却在他们的心头镌刻成越走越宽的道路,展现着今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战士更加辉煌的前程。

在百里风区的这段电化铁路,更有名的是阿拉山口站这个重要的国际口岸站,它西接哈萨克斯坦,可是说是欧亚大陆桥的中枢神经,这个站的信号改造工程,技术要求复杂,工期要求紧,施工过程复杂,而且又是著名的大风区段,改造工作干到这里恰逢12月份的寒冷季节,困难接踵而来,甚至施工车辆仪表因为温度太低而无法正常显现,有人动摇过,因为受不了寒冷而“悄悄出走”,在这关键时刻,即使是优质的摩托罗拉牌对讲机也因为战场太大而联络不上,可是,善于打硬仗的这些年轻人,自称是“四电”的铁军,豪情和正气最终总在寒流和风沙面前所向披靡,最令中外铁路人士惊叹的一幕,是战场开通施工的那一刻,在这一刻,繁杂细致的施工中,不仅要面对着随时出现的风寒风沙,而且要顾及铁路运输的正常进行,保证设备运输的正确安全,所以人们说阿拉山口站站改工程是在既有线既有设备上做文章,开通的意义是在车站的“心脏里面做手术”,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错误。换言之,一旦出现闪失,不能按既定的停点时间开通,顷刻间,正常的行车组织就会被打乱,影响国际列车的正常运行,这样国际间的大事,谁敢小视?

在这关键时刻,从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到干具体工作的项目经理,人人关注着这项工程的施工,于是,八方人才汇集阿拉山口,各路精兵强将,技术尖子,纷纷乘火车,坐飞机,火速支援阿拉山口站的开通,长期驻扎现场指导工作的总工程师杨晓军,更是通宵达旦,同伙伴们不断地落实着开工后的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此刻,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他却将眉头一扬,笑着让一位年轻的工人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一首《井冈山》:“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在绝对能打胜仗的把握下,你能听得出领导们的高明解释,头脑的弦绷得过紧是最容易折断的。董事长孟广顺说得更干脆:“每临大事有静气,现在就是需要有静气的时候。”

就是在这大气的静气中,2012年12月15日在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不期而至的阿拉山口,沉寂的车站,突然间紧张有序地沸腾起来,此时火车,按既定停车4小时,换言之,信号作业队人员和调度人员必须在这4小时的停车中将一切工作干完。可以想象,这四个小时,面对着这样一个广阔的施工现场,千八百人是处于一种怎样的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上万条线路和复杂的设备都需要在4小时内一次调试成功。终于,第一列出国的列车,风笛响起,随之欢庆的鞭炮响彻人间,在这一刻,阿拉山口站信号站改工程提前10分钟胜利开通,有人在这一刻拥抱起来,任风沙扑打着脸面,而他们却是泪眼模糊。他们看到的是又一面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电务电话公司特别能战斗的旗帜,飘扬在阿拉山口风天雪地里。endprint

确实,在当今飞速发展的铁路建设工程中,在遍布大江南北的施工现场中,二十一工程局总是以自己拼搏的精神,扎实工作,赢得所到之处的每一条铁路建设的赫赫声誉。还是让我们回到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大同到西安客运专线的铁路建设工地吧,他们在城建的大同至西安高铁十五标段中,给三秦的建设工地注入了一股滔滔的黄河浪涛,因此,感动原铁道部主管工程建设的副部长卢春房由衷地说道:“他们所担当的这段标段,桥梁施工里程最长,距离高速铁路运营线最近,跨越铁路、公路线路最多,施工进度最快,工艺最复杂,流程最规范,创新科技成果最多,征地拆迁压力最大,职工队伍最稳定。所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制梁场交地最晚,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标准最规范,仅用50天就预制出了首孔梁,为大西客运专线加快建设树立了样板。”一向谨言慎行,身为铁道部建设专家的卢春房副部长,能用这样专业而又准确的技术评价,赞誉着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高铁十五标段的建设中创造的这么多成就,可见,这赫赫战功,是多么耀眼。

一向在成绩面前低调的工程指挥长高玉峰,给人的印象总是匆匆的身影,不苟言谈的个性,可是,一提到施工,一看到墙壁上那些平面施工图,他的两眼就会冒火,铿锵有力话语就不时会全盘托出,这是由高玉峰带领的二千多人组成的参建“铁军”,队伍一上场,就是彻头彻尾的军人作风,当时,面对着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面对着产高利低的客观现状,高玉峰昂起头来冲着自己的这支队伍,不容置疑地说了句:“我个人认为,在高铁的项目建设中,绝没有亏损的项目,只有亏损的管理,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切问题都应该从自身的管理中找到解决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上你相信谁,你只能相信你自己。”作为这番话的开篇,高玉峰的这篇文章,在大西铁路的建设工地上,他同二千多名建设大军,一个个把问题回答得扎扎实实、有理有据,将答案写得丰满翔实、铿锵有力。应该说他们一次承担了三十多公里的客运专线铁路大桥施工任务,在集团公司尚属首次,一座大桥特殊结构部位达到十七处之多,悬灌、现浇施工同时出现,冲击钻旋挖钻交替运用,跨干线铁路、跨客运专线,跨高速公路、跨国道省道。任务一次比一次艰巨,技术一次比一次复杂。面对承台凿铆、钢筋接插焊接、钢筋锈蚀、墩身错台处理等,诸多施工时容易出现不规范操作和质量瑕疵的问题,更为周密和诸多的应对措施,早已出现在未雨绸缪的应对之中。一年下来,近十个亿的投资,顺利完成。仅一年之内,指挥部就获得大西公司表彰奖励三次。

不要以为在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中,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职工领导干部他们只追求经济效益。恰恰相反,对人民的利益极端负责,绝不忽视社会效益,正是这支队伍中的又一大显著特点。

2011年9月,陕西省持续密集的暴雨,导致了西康铁路一段长35米、高15米的浆砌片石路基发生坍塌,已经扭曲的钢轨悬空的吊在半空,已经无法保证行车的安全。此时,李玉峰和指挥部的其他负责人接到了西安工务段的紧急求援电话,按理,他们是铁路的建设单位,并不负有附近铁路的安全维修任务。可是,求援的电话一响,领导者立刻在第一时间里迅速组织三百多劳动力、28辆车、设备大锤铁锹等各种救援物资赶到现场。顷刻间,暴雨飞扬的现场300多人的大军立刻淹没在这风雨的线路中。从指挥长到项目经理,从普通员工到农民工,在经历了13多个小时的抢救中,卸掉了五节火车片石,装运了石渣9000余袋,打排木桩100余根,硬是将悬空的铁道夯实。正是在这样的风雨夜中,西安局的有关领导,很长一段时间,愣是找不到指挥长李玉峰的身影。

为了能让自己建设的标段,达到百分之百的优质,他们总是想尽办法,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在自己的线路中写好责任和荣誉的这篇大文章。在第一项目部承担的全部工程都是桥梁工程,按照高铁施工的质量要求,墩身要采用无拉杆整体式钢模板,一套模板市场价是60万元,采购少了会导致工期吃紧,采购多了又会造成浪费。项目部的领导说得好:“要你工程部的领导干什么的,就是要在这方面展示你的智慧,把最佳方案拿出来,既要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又要做到没有丝毫的浪费。”由此,他们经过科学的推算,采购了17套模板,达到了既节省了开支,又满足了施工的需要,

联络左线特大桥的桥墩,原设计为圆端形空心桥墩,由于空心墩比实心墩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周期长,且对模板的需求比实心墩大。项目部及时和设计院沟通协调,将圆端形空心桥墩全部变更为实心墩。由于联络线桥梁承台、墩柱大小不统一,导致模板不能通用,项目部就组织QC小组成员,对模板设计进行技术攻关,最终采用活动式模板,设计好一个基数,补充增加调节块,墩身大的增加,墩身小的则减少,不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还节约了5套模板,仅此一项就节约成本490万元。

自然,在这些骄人的成绩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从李玉峰到项目经理到普通的工人,为了使制梁设备在今后类似工程中得到更好的利用,他们要求生产厂家的11名工程技术人员历时20多天对外模、内模进行工程检修,对不合尺寸容易损坏的诸如内模支撑杆、翼缘板挡板等重要部位进行了更换。正是这样零部件的更换,使得花了小钱赚了大钱。十五标段的工程建设,也就是西大高速铁路的建设,正是有了李玉峰这样为代表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干部职工的参与建设,而越发显得绘声绘色、波澜壮阔了。可以这样说,这样代表着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的建设,他们以自己智慧和奉献,以自己的拼搏和劳动,竖起了令世人瞩目的形象。所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董事长孟广顺说的好:“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都以自己的文化为底蕴,在世人的面前牢牢地树立起自己独有的形象,我们集结在大西北的黄河岸边,就是要用我们自己的追求,在黄河岸边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形象来。将二十一世纪发展的机遇,牢牢的抓在我们的手中。”

第三章

山高人为峰,峰是什么?是旗帜!旗帜是什么?是信念!是力量!在国家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旗帜和信念尤显重要。

2010年4月14日,继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又一场7.1级的地震发生在青海省的玉树县,一座高原美丽的城市,顷刻间化为废墟。人们说老天只是那么轻轻地眨了下眼睛,十多万间房屋在一瞬间倒塌,意想不到的灾难,给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高原土地上的藏族同胞,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正是这样的灾难一时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大西北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一万三千多名干部职工的心。endprint

从董事长到每一名普通的工人,似乎都有一个共识:玉树是属于我们大西北的区域,玉树的藏族同胞遭受的不幸灾难,作为我们大西北的铁路建设部门,应该拿出更多的热情,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玉树的新生,奉献出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从当时集团的董事长李宁、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孟广顺到最普通的员工,一时间在这危难之时,支援玉树,帮助玉树,“舍我其谁”的呼唤激荡着每个充满情感的员工的心头。这不愧为是一支铁军,当他们代表着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组成了一支几千人的大军,开赴玉树的时候,前后的时间不过几天,而许多汇集到这支队伍来的干部员工,他们有的刚刚休假,有的在外工作了几个月刚刚回到几千里外的家里。

那位老工人,是因为自己的母亲身患重病,才提前休假的;那位年轻的工长,请了假是要准备跟自己的情人举行婚礼的……而一旦接到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代表中铁建参加玉树抗灾救灾的任务,他们二话没说,掉头就往玉树奔。在这个过程中,告别妻子,告别病重的母亲,告别新婚的爱人,简简单单的一个告别,蕴含着怎样动人的情怀啊。用那位病重的老母亲的话说“我的儿子干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国家一声令下,该舍弃的都得舍弃,妈理解。”

这支大军,就是在第一时间里,按照组织的要求,提前到达了玉树,在第一时间里,向青海省委省政府递交了援建申请书,完成了在玉树的施工基地的建设。难怪在地震发生65天后的6月19号,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在来到中国铁建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指挥部视察工作时,充满感情地说道:“这次玉树重建,我们选择了铁军,我们选择了铁军就是选择了胜利。之所以选择铁军,就是因为你们敢打硬仗,是一支有实践经验的队伍,特别是在高原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你们先来的同志表示慰问,也表示感谢。”

是的,这支队伍之所以过硬,就是因为从董事长、党委书记,首先能够冲在前面,能够临危不惧。能够首先在高原4000多米的工地上扎下来。在新组建的领导班子的第一次会议上,面对着空气稀薄,临时搭起的指挥部的会议室,李宁目光炯炯,他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道:“在这个时候,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而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盯着我们领导班子,我们就是要危险困难的时候站在前边,在玉树,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是一面旗帜,聚集起敢打硬仗的一支队伍来。”人们不会忘记,这位敢打硬仗的董事长,在2007年9月30日,由他们承建的兰青铁路二线八盘峡2号隧道突然发生塌方,8名施工人员被困,在异常危险的情况下,是他和当时的公司董事长柴顺林在第一时间迅速赶到险情地点,在隧道塌方体上方,进行水平端口作业时,他们坚守在隧道塌方体的危险地带,又是这位总经理,冒着生命的危险,第一个从开挖的小导坑里钻进去,当时,小导坑上的灰尘不断地落在他的身上。那时,随时都有塌下来的危险啊。有人要先下,他摆摆手,坚决制止了,而自己却侧着身子,一点一点用手触摸着周围的垫石是否安全可靠,直到他认为万无一失才肯罢休。就是这样的领导者,如今,在一片废墟的玉树中,他的声音告诉这支大军,我们就是一支天垮下来擎得起的钢铁队伍。

当时,身为党委书记的孟广顺,本来身体就虚弱,通常的情况下,在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工作,身体就已经不适应了。可是如今,指挥部设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可以想见,这对他来说,不要说到工地去检查工作,即使是能够爬上来,就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啊!有人劝他:“广顺书记,你的身体适应不了,在下面一样可以指挥嘛。”他却笑着摇着头说:“这支队伍,如今4000多米的高原是他们的战场,在这关键时候,当书记的上不来,要我还有什么用?这场地震,不仅仅是对我们职工队伍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当领导的考验啊。”

就是这样,几年里,孟广顺说不上自己来过玉树多少次,说不上自己在玉树昏迷过多少次,可是,只要人的精神在,只要心中信念的旗帜不倒,他相信,再大的困难也会被我们踩在脚下。能有这样的领导者,在玉树抗震救灾工作,能不开展得有声有色、感天动地吗?

在玉树地震重建工作中,有中国铁建援建的工程项目中,也就是由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援建的工程项目大小多达175个,建筑面积197.8万平方米。分布在玉树州结古镇以东的大部分片区。农牧民住房建设、草场围栏加固、电力设施改造。其中标志性工程就有玉树州藏医院、玉树州民族中学和玉树州广电中心、展览馆、博物馆等建设。从宗教文化到传统文明,从康巴风情到现代特色,从水利水电到市政建设,从乡村道路到蓄棚修建,涵盖了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而每一项援建的重大工程,比如,玉树州民族中学,玉树州藏族医院,这些设计和施工的方案,都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指挥部里进行的。每一次,孟广顺都是坚持着自始至终参加完审议工作。有一次,一位副州长看到孟广顺由于不适应高原的气候,发生了严重的缺氧现象,说起话来,十分艰难,他忍不住很动感情地说道:“广顺书记,你就先停下来吧,吸几口氧再说吧。”一位藏族的领导干部,在此时此地虽然话语不多,但却满含着对一位汉族领导干部的关怀和敬重啊。指挥部的副指挥长达文斌,从来到高原的第一天起就病了,唯一的办法是打吊针,原本在内地他的血压就很高,来到玉树后进了指挥部血压就猛串到160,此时靠吃降压药已经根本不管用了,所以他只有靠打吊针来坚持自己的工作。有一次,他在现场,工作时间长了,竟然忘记了打吊针,可是,剧烈地疼痛一下子就把他击倒在地,最终还是在现场打上吊针,他才挺了过来。

那位副指挥长卜宗举按照当时领导班子的成员分工,是由他负责施工生产组织,每天从施工计划分配到生产要素调整,他都一一安排部署,这是一个严密而又过细的工作,也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每天的八小时对于卜宗举来说是远远不够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以自己加班的劳动来赢得整个工作的成就。时间长了,人们就发现了一个风雨吹不灭的定律,卜指挥窗前的灯光在晚上12点以前是从来不会熄灭的。这就是我们的领导班子,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无声的行动,在广大职工心头,留下了动人心魄的交响;而正是有这样的领导干部,“铁军“的作风,在玉树,在千百人的藏族干部和牧民的心头有着发人心聩的声响。要知道每个参建员,他们的承诺都如山一般的沉重,他们的责任如天一般的高远,正是在这里,他们以超出常规的意志让心灵迸发出的责任和激情不断的挑战着生理的极限。endprint

在仲达乡尕拉村负责施工的技术员马梁,在进场前期就患有严重感冒,为了早日完成任务,他吃住在现场,忙前跑后,有几次累得两眼发黑,双耳失聪,可是,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挺过来了。那一天,在尕拉村施工现场,24岁的施工员钟飞突然趴倒在地上,此时,他才知道,生不如死的味道。因为,一个星期前当他从山西一家建筑工地赶过来的时候,根本没想到来到玉树的高原反应会这么大,这几天,头痛呕吐、浑身无力、气喘腹泻,而一旦劳累趴下来,真的就在体验着死亡的滋味了。可是,当他咬紧牙关,挺立在工地的时候,那种自豪,那种境界,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呢?

来自四川建筑队的瓦工何其强,原来在内地砌墙一天至少可以完成1200块砖,可是,来到这里,咬紧牙关也只能砌700多块,按理说,在这里每砌一块砖的工钱比内地要高出许多,可是,砌不上几块砖手脚就像被魔法套住了一样,整个手脚都不听使唤了,砌砖的速度自然就会慢下来。这都是玉树给我们带来的严重的高原反应。

精干的钢筋工韩振国急三火四带领6名工友从西安连夜赶到玉树,就是要争取时间,多为玉树的重建尽点力量,原来听说进高原有高原反应,究竟怎么回事心里也没有数,这回赶到玉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一回,那种感觉,难受的像灵魂都被禁锢了起来,身体都由不得你自己做主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这里劳动效率大幅度下降了。比如,在内地两个人一组,一天可以完成200平方米的钢筋绑扎任务,可是在这里,能完成100平方米也就算是最高纪录了,这还不说,来的工人中,因为平日的血压太高,冷丁再到这里,只住了一宿就受不住了。不得不忍痛返回。所以说,玉树的重建工作,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这支建设队伍,付出了人们难以想象的代价。

人们说:“激动的日子,为国家奉献的日子,是用汗水和热情挥就的。而在重建玉树的日子里,似乎更多了一层含义,那是在欢乐和艰苦中,掺和着多少泪水,写成的啊!”那形象的语言,是一幢幢崭新的农牧民的住房,是玉树州藏医院,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玉树州民族中学和玉树州广电中心……当神话般的建筑拔地而起的时候,多少藏族同胞,置身在这个梦境一般的环境里,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而身临其境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这些铁军的领导者、建设者们,此时,他们对于自己事业意义的深刻了解,对于自己奉献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迅猛发展的明天,有着怎样百倍信念的追求啊。

第四章

身居大西北,扎根在黄河的岸边,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干部职工,感触最深刻的,就是那些古往今来,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的英雄事迹,和动人心魄的奋斗历史,都是他们今天行动的楷模,和无穷的榜样力量。

千百年来, 我们从不会忘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不会忘记黄河的艄公、壶口的飞瀑、延安的精神、红旗渠的创举、太行山的石壁之路……这些,贯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优秀品格的寓意和形象,都深深地激励着今天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的干部和群众,都融入到他们的工作和行为之中。所以说,在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到处充满着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文化氛围,恰恰贯穿着中华民族的许多可歌可泣的品德和行为。

“黄河之滨,集聚着一群优秀的中华儿女”,这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曾经激励了多少人,为了民族的生存而前仆后继,展示着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今天,我们同样是中华的优秀儿女,在我们的身上,同样沸腾着黄河的浪波,黄河的激情,自然就应该有着优秀文化所闪烁的诸多的魅力。

也许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他们在施工建设中,必备的一课,当2012年延安北站的改造工程风风火火下达的时候,各路大军,都想在这个工程上,显示出自己的实力和品格,而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四公司,当仁不让的将这项工程揽入了自己的怀中。挂帅的是集团公司最年轻的劳动模范祁涛,他挑起了项目经理的重任,而项目部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过30岁,面对着这支近千人的参建队伍,一些干工程的老干部动情的说:“这么年轻的队伍,要在延安北站展现出当年的延安精神,这本身的意义,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一个延安北站改造工程的意义。”

其实,究其延安北站的改造工程,牵动着的是包头到西安的铁路通道最关键的控制性工程之一,也是被建设单位列为了这条线的“头号工程”。时间紧,任务急,工程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本身就是对建设者的严峻的考验。年轻的指挥长祁涛拿出了大刀阔斧的进攻架势,在带领工程人员掌握了延安北站施工状况后,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前期调研,制定出了一个全部改造任务的施工“六部曲”。这“六部曲”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将工程改造日子里的分分秒秒,都安排得“水泄不通”。这种改造,不仅要按期按时的完成每一个步骤的工作,还要做到绝对的安全,任何一个细小的闪失,都会给整个的施工改造带领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好在祁涛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的规律,已经习惯了这种在紧张和拼搏中产生作为的价值观念。偌大的工程需要铺设线路9.758公里,拆除线路6.604公里,拆除道岔70组,铺设道岔72组,铺设道渣2.6万方。增建接触网工区各一处,增加货物线、救援列车停留线各一条。而且,需要把车站原有的木枕道岔全部换成混凝土木枕提速道岔。在这同时,正在运行中的延安北站,压力十分突出,每天装卸物资,包括全国各地运往延安地区的化工原料,居民生活用品达到2000多吨,同时,还有做好长庆油田原油收集和延长原油成品油的对外输送,平均24小时运送石油的油罐车高达300辆,可同时编组为6列,最直白的说,你的车站的改造任务,必须在完成这些任务的情况下,同步完成。

这又谈何容易啊。随时出现的小问题,都会在南来北往汇聚到这里的列车,不停的运动中酿成大事故。祁涛说的好:“施工的时候,我这个项目经理,心都是绷在嗓子眼里的。”那天,延安北站南咽喉迁移改造施工干的正起劲,那位年轻的安全质量员照例进行着一丝不苟的检查,就在一旁的列车刚过之时,他突然发现自己脚下那处180米的小半径曲线中,有一处绝缘夹板开裂了,他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里,开裂的绝缘夹板如不及时处理,过往的车辆就会脱轨甚至造成列车颠覆。endprint

用最快的速度同车站的调度取得联系,又以最快的速度组织施工的职工在30分钟内对夹板进行更换,当一切以“最快”结束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竟都是大汗淋漓了。在这里,几百人的施工,所设定的范围,只能在延安北站全长2.2公里,最宽处有210米,最狭窄处只有140米,这样一个集狭隘,地形又极复杂的地段进行施工。而此时,不断加入进来的还有兄弟单位的施工队伍,以往都曾发生过兄弟单位挖掘机、装载机在狭长地段施工,侵限挂蹭机车、车辆的事故。因此,常有人感慨,出于这样特殊的环境,“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的。”然而祁涛他们的回答却是,“小舞台上唱大戏”,我们不仅要唱得绘声绘色,还要唱得安安全全,如果在延安北站出现一点差错,不就等于为延安精神抹黑吗?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他们在施工现场,以提高工作效率,明确责任为己任,在施工现场设置指挥台,在南北咽喉地带安防高音喇叭,通过集中指挥,统一防护,防止职能交叉中因责任不明而出现的一切责任事故。

那天,延安北站延长,长庆油田专用线攻坚战斗打响,严峻的形式让每个参建的职工,倍感责任的重大。要知道,当时西南地区,十分严峻的抗旱形式,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的保证西南地区的成品油供应,而这条攻坚战就是将原计划七天的工作量要在一个工作日完成。人们戏谑的把它称为,这是延安北站的“攻坚战”。一大早,900多名参建的干部职工就在现场待命,这时,随着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包西铁路指挥部指挥长的一声令下,顷刻间,施工机械的马达轰鸣声,铁镐、钢叉等施工工具的撞击声,高亢的劳动号子声,现场指挥的高级喇叭声,此起彼伏,经久不衰,一排排一队队施工队伍,扭动着的强健的体魄,在霞光的辉映中,呈现着一种特殊的美,让人感到身形和声音汇涌在眼前的,分明就是滚动的黄河的波涛。回荡在天际间的分明又是在发自心灵的一声声呼唤,我们发扬的是延安精神!我们忠诚于我们自己的事业,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追求,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

祁涛说的好:“那样的场景,这么多的工人,在这么大的施工场地干活,那是一种幸福,那是一种荣耀,我们仿佛在牵动着现代化的龙头,在激荡人心的交响乐中,演绎着有声有色的铁路建设的史诗来。”要知道,一旁的线路,来来往往的车辆还在正常的行驶,只要有一丝的不慎,难以想象的行车事故就会接踵而出,过去说,艺高人胆大,现在应该说,唯有掌握现代化的本事,心里有着一个矢志不渝的信念,那才真有一种问“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感觉。自然,这需要执着和过细,需要一丝不苟,我们的拼搏我们的精神,就是建立在踏踏实实,没有丝毫含糊的基础上的,所以人们说:“像祁涛这样的指挥员,在这样的重大场合下,能够有条不稳,能够那样淡定,这得益于他平时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得益于他对每一个经手过的数据都铭记于心。”凡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他贴身的口袋里,装着缩印的施工图纸,他怕用久了会坏,还特意过了塑,一有空闲,他就掏出来看一看,记录着、回味着、比划着那些已经干完了的活还有那些没有干完的活,在施工现场他会随时掏出来这样的施工图纸,对着现场的作业队长、领工员、作业员、技术员讲解着施工的方案,布置着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如此,当每天施工完后,他又会将施工完成的情况,重点部位,关键环节,都用各种颜色和符号,作出鲜明的标记。因此,当置身于现场的铁道部领导们,看到这些现代化的施工场面,很动情的说道:“在这种场面中,让我们很容易回到战争的年代,回味着那些革命的优良传统,在这样的场合中,让我们感觉到,重新唤回了青春的活力,也许更深层的说,在发扬延安的精神,和继承革命的优良传统,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何等重要啊。”

是的,用董事长孟广顺的话说:“今天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经过10年的创业,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创造出这样骄人的业绩,这同三届领导者,同广大的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彰显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每完成一项施工,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从来都不会忘记我们自己的使命,不会忘记同当地的民众和谐的相处,尽可能多的照顾好他们的利益。将同当地民众的关系处的更加融洽。所以,有了这样的宗旨,我们才能将现代化的施工,同绿色的环保,同民众的利益,同科学的施工做到完美、和谐。”

在当今搞铁路建设,最大的难题,最绕不开的问题,就是拆迁,这一关过不了,整个的施工都会带来无穷的隐患。10年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干过大小工程不下上百个,可以说,从来没在这个问题上,出现重大的失误,正是得益于干部职工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举头上,以人为本,以过细的各项工作为前提的出发点。

由于各种利益的纠集和希望与现实的落差,拆迁往往成为各地政府和施工单位最为头疼的一项工作。在大西客运专线铁路建设施工中,这个问题很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参加施工项目的职工和建设的领导心里都很清楚,搞不好施工建设工作,就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定时炸弹”。因此,施工建设还没有开始,拆迁工作,就由副指挥长姚克亮亲自挂帅了。老姚仿佛有一肚子的锦囊妙计,因此,拆迁工作,似乎进行的并不那么艰难。后来,人们才发现,长期的拆迁工作,尤其是15标段的拆迁工作,这位指挥长,不折不扣的实践着自己拆迁工作的“独门秘籍”,一是坚持先易后难,重点击破,二是耐心细致,全情投入,三是积极稳妥,和谐共建,正是坚持了对这个“秘籍”不折不扣的实践,才让15标段拆迁工作,遥遥领先于其他的建设单位。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二级警司时银祥,他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指挥部,协调征地拆迁。身怀二期糖尿病的他,每天奔波在施工现场,挨家逐户地做动迁的思想工作,由于长期休息不好,好几次晕倒在拆迁的工地。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他这种工作劲头,能让当地百姓不感动吗,而感动的背后是什么,是更多的谅解和密切配合的迅速搬迁。

搞拆迁工作的杨旺宏,说起拆迁,从牙缝里挤出的一个字,就是“难!”为了更好的让拆迁工作顺利进行,他已经难得背地里哭过好几次了。由他负责拆迁的临潼区湾李村,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子,没有不知道他的,全村3000多人,几乎都知道他的手机号码和杨胖子的称号。面对着在动迁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和矛盾,从指挥部到项目部各级领导、各级管理者总是坚持“以情动人、以诚感人、以理服人”的征拆理念,找到开启这扇铁门的金钥匙,而且,主动想到民众的许多切身的利益。比如,当地的交通道路有破损,他们就主动帮助修好;为了帮助当地村民出行,施工用的电线路沿途全部架设了路灯;由于铁路是东西走向的,村民的土地却地处南北走向,铁路把土地无形中分割成了两块,指挥部就积极和业主、省政府相关部门联系解决夹角地、边角地的置换,为了便于田间灌溉,项目部就在沿线埋设灌注涵管。把工作做到家,让当地的民众心服口服。所谓钉子户,在他们那里,似乎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概念,民众说的好:“将心比心,你们为了我们,我们也要为你们的工作着想啊。”endprint

郭雁,这位曾经在包西铁路指挥过上千人的保通大会战被人誉为“拼命三郎”。在2013年,转战到贵阳枢纽第一项目工作的时候,为找到一处合适的弃渣场,有病了,他忙得输液的时间都没有,最终敲定了弃渣场,就在项目部正准备大干一场时,又遇到了村民阻工干扰。冷水村是布衣族、苗族聚居村,弃渣场便道从村里经过,每天几百上千台次重车产生的震动和尘土,以及雨天车辆打滑爆胎堵塞道路,村民很有意见,12户家有高考生的村民更是怒气冲天,附近的养猪场、养鸡场老板也纷纷找上门来,以爆破震动影响猪、鸡生长为由要求赔偿损失;有几个村民甚至将麻将桌摆在路中央,打起了阻工持久战。

为减少施工阻力,项目部调整思路,将便道拓宽5米,专门派一辆水车在便道上洒水,防止尘土污染环境;安排冷水村6名村民养道,清理打扫车上掉下来的土石,保证道路平整畅通;主动为12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在镇上租房,避免噪音影响他们学习和休息;项目部派人亲自上门对猪场、鸡场的250块石棉瓦进行更换;爆破时打深眼,少装药,尽量采用松动爆破,减少震动波传递速度;对夜间车辆施工扰民,多做解释工作,取得村民的谅解,要求司机不鸣喇叭。副经理王继忠、职工陈龙飞更是住在工地,随时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浇灭了村民心中的怒火,为土方施工大会在扫除了障碍。

这就是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人的完美追求。

为了达到完美,在福厦铁路建设过程中,他们响亮地提出要把这项工程建设成精品,在海峡西岸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而这完美的内容里,首先就是对于当地人们利益的关心,在这方面他们可谓做到了竭尽全力,一点都不为过。那年清明节期间,一处桥梁施工大干正酣,当地村民却突然组织了60多位村民代表,集体要求施工单位给他们修建一座方便给逝去的先人上坟的便桥,理由是铁路隔断了他们上山的必经道路,绕道上山很麻烦。项目部及时将这一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在经过多次与设计、建设、泉州支铁办等单位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项目部利用两个月时间,投资100多万元,为当地村民修建了一座既美观又实用的人行天桥,为了保证天桥和乡村道路的链接,又增建了200多米长的水泥道路。

在这些建设者们的心中,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装在他们心头,为了让人民满意,有些时候他们甚至舍弃自己的利益也要做到完美,这就是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建设者们赢得投资者和当地民众普遍信任的秘诀。

奔腾不息的黄河,日夜流淌着中华民族奋进进取的歌,流淌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所蕴含的多少可歌可泣的精神品格。当我们动听地讲述着黄河两岸的古老故事、殷墟文化,讲述着现代的红旗渠、引黄工程、太行山上的石壁凿路。你是否还应该讲述在黄河岸边,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那么多感人、动人的故事。在这里,要知道嫦娥飞船就是在黄河深处的九泉上空腾飞的;大西北无数条铁路就是从这里交织的。在这里,黄河岸边不仅讲述着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迅速成长的奥秘,还不断的讲述着他们为中华的文化建设,奉献着的自己的力量和情感。正是对于企业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建设,似乎给了人们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不断壮大的完美答案。

人们说文化制约着我们的行为和规范,而思想的不断升华,是得益于这个集团文化的不断加深投入。一首歌、一张画、一幅字和经常开展美术展览、书法展览、歌唱会及职工演讲,企业文联的建立,让奔波于大江南北的每个铁路职工,都如同置身在家中一样,他们的根已经牢固的扎根在了大西北这片黄河流域,自然,也会跟随着生生不息的黄河,演绎着无尽无休的感人故事。自然也会演绎着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干部职工不断创业开拓的动人事迹。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铁集团公司施工
中铁银通支付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论特大型集团公司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居“高”声自远——中铁一院“走出去”的探索与实践
从领军国内到走向世界——中铁一院砥砺奋进的五年
国企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土木工程施工实习的探讨与实践
扶贫村里施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