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中的应用

2014-09-15 06:07韦耀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中小学生

韦耀阳

〔摘要〕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中小学生社会关系的展开,有助于缩短人际距离,有助于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协调,有助于增加中小学生的人际自信,有助于中小学生的人际沟通,扩大中小学生的交往范围。中小学教师可以运用主题班会、角色扮演、情景剧、个别谈话、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游戏等各种方式引导和指导中小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进行分享,用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来指导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关键词〕情绪分享;中小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9-0010-03

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阶段,身心的发展变化,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产生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恰当和及时的解决,将会使中小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和人格,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情绪社会分享主要是指情绪事件发生后,人们自愿地向他人诉说、谈论这些情绪事件以及他们所感受到的现象和行为。教学生学会情绪社会分享,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情绪社会分享通常发生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之中,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1]。另外,情绪社会分享的发生具有普遍性、时间性、传播性和限制性等特点,它受事件的情绪强度、事件的道德属性、情绪分享对象的反应等因素的影响[2]。情绪社会分享对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协调具有重要作用。

一、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中的

作用

1.情绪社会分享有助于缩短人际距离,促进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

De Rivera(1986)提出“情绪是社会关系的命题”,认为情绪总是与他人有关,情绪体现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动力学关系中,是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交流,而不仅是一种内部感受状态。Mesquita(2001)认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情绪作为一种关系现象,蕴含于人际关系之中,并且被知觉为反映这些关系的状态,情绪社会分享可以让其他人参与到分享者的情绪中来,并标示为对他人的尊重[2]。Strongman(2003)在总结Rime的情绪社会分享研究时指出,情绪社会分享激活了个体与社会网络或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联系[3]。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事件,特别是消极的情绪事件,可以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降低情绪负荷,使情绪获得康复。人们在遭遇情绪事件的同时,渴望获得某种满足,如亲密、支持等,而如果分享对象的反应可以满足情绪事件的体验者内心的需要,则人们就越倾向于与该分享对象建立人际关系。

情绪社会分享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家长、同伴、老师等参与到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中来,帮助中小学生迈出与家长、同伴、老师等交往的第一步;情绪社会分享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展开与家长、同伴和老师等人之间的交流,缩短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使他们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家长、同伴、老师等的信任,逐步撤掉自己的心防,从而建立起和谐、亲密、友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

2.情绪社会分享有助于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维持和协调

Gable(2004)对积极情绪事件的研究发现,在分享积极事件时,若分享对象被知觉为对分享者的获益目标作出了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反应时,分享者对关系满意度的评价将提高,同时与分享对象的亲密感增加[4]。Nils(2002)以分享对象的反映特征为自变量,对情绪分享的人际关系功能进行了研究[5],结果显示,获得移情反应的被试报告感受到较多的亲密感和较少的孤独感,并且更相信这个世界。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有帮助的情绪社会分享反应可以促进人际关系。这种分享行为满足了人际依恋的需要,同时深层心理的表露促进了亲密感的形成。情绪社会分享使得中小学生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被支持,感受到较多的亲密感和较少的孤独感,同时增加了中小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信任,增强了中小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情感性联结,帮助中小学生维持和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另外,情绪社会分享满足了中小学生人际依恋的需要,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和增加对他人的亲密感,促使中小学生与家长、同伴及老师进行更多情感上的交流,使得双方都能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消除对彼此的误解和不信任,从而改善和促进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

3.情绪社会分享有助于增加中小学生的人际自信

情绪事件的体验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向他人表露出自己内心深层次的信息,通过他人的情感、行为和言语反馈,通过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通过他人对自己情感和语言上的积极回应,感受到强大的社会支持,从而能够促进情绪事件的体验者增加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当中小学生遭遇到情绪事件后,如果他们的家人、朋友、同学或老师等对他们表现出耐心和爱心,对他们表现出较多的注意和理解,表现出言语安慰和拥抱等肢体安抚行为,给予积极的建议等,中小学生就会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等的社会支持,就会增加与他人交往的信心,敢于与他人进行交往,敢于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二、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中的应用

1.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应用方式

(1)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社会分享时,可以采取的程序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喜怒哀乐是一个人正常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是人本身的一部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正常的、正当的,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正确了解和对待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反应。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觉察自己或他人的情绪,不管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并引导学生了解此种情绪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角色扮演、情景剧、音乐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在不同情景中会产生的情绪反应,并进一步找出情绪产生的根源。

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当学生在选择情绪体验的分享对象时,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让自己感到安全可靠的对象,不可盲目选择。而当学生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一名有效的、可靠的分享者。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分享,如主题班会、角色扮演、情景剧、个别谈话、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游戏等。主题班会即班主任给定一个主题,召开班会,如全班对某位去世的任课教师举行心理上的告别仪式,在该告别仪式上,教师可以带头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也可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全班一起找出悼念该老师的方法等。情景剧即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景中的角色,使扮演者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个别谈话即教师在私下里单独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如学生考试失利,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单独谈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并与他一起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等。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情绪社会分享的方法、途径和注意事项等,帮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2)教师运用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指导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两种方式

第一,团体分享。情绪的团体分享是指情绪事件发生后,人们自愿地向所属团体或相关团体诉说、谈论这些情绪事件以及他们的感受,与所属团体或相关团体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的现象和行为。一般情况下,情绪事件的分享者是一个团体。例如,当班上的某位教师或学生不幸过世后,整个班级笼罩在悲伤中,教师对整个班级进行团体哀伤辅导,举行悼念仪式,班上学生自由表达对过世老师或同学的怀念、感激、愧疚等感情,与整个团体分享自己的悲伤情感等。又如,当班级比赛失败后,整个班级情绪低落,教师可召开班会,请班上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这次失败的感受,并找出失败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等。团体分享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进行。

第二,个体分享。情绪的个体分享是指情绪事件发生后,人们自愿地向他人诉说、谈论这些情绪事件以及他们的感受。一般情况下,情绪事件的分享者是个人,可以是情绪事件的体验者的家长、同伴或老师等。例如,面临比赛,学生感到极其紧张,向好朋友讲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好朋友的鼓励下,调整心态,勇敢面对等。又如,亲人逝世,学生情绪低落,向父母讲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在父母的安慰下积极振作等。个体分享可以通过记日记、写信、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学生可以在日记或信中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体验,写完日记或信件后,将自己的日记或信件交给自己所信任的人,与他一起分享;学生也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即向自己所信任的人倾诉自己的内心体验等。

2.教师在应用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指导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时要注意的问题

中小学生在学习分享情绪时,不可避免地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情绪事件的体验者;一个是情绪事件的分享者。因此,教师在应用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指导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时,要注意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不同。

(1)作为情绪事件的分享者,中小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丰富的爱心。作为情绪事件的分享者,学生要耐心地聆听情绪事件的体验者的情绪表达,不能表现出不耐烦,亦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嘲笑、讽刺情绪事件的体验者。

第二,要学会倾听,要对情绪事件的体验者表现出较多的注意和理解,并给予积极回应。

第三,作为情绪事件的分享者,学生要给予情绪事件的体验者以互动或移情行为,如与情绪事件的体验者分享自己以前类似的情绪体验,向情绪事件的体验者适时表达出此时自己的内心感受等;另外,分享对象要向情绪事件的体验者表达出依恋或者安抚行为,如亲吻、拥抱、抚摸等肢体接触,以使对方感到安全可靠、可依赖。

第四,作为情绪事件的分享者,学生在分享情绪事件的体验者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时,要提供积极的信息支持,如积极的建议和对他所体验到的情绪事件的重新评价等。

第五,作为情绪事件的分享者,学生要尊重情绪事件的体验者,要注意保护情绪事件的体验者的隐私。当情绪事件的体验者分享的情绪事件涉及其隐私时,学生不可随意向他人透露其隐私,伤害情绪事件的体验者。

(2)作为情绪事件的体验者,中小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选择情绪事件的分享对象时,要选择安全可靠的对象。中小学生一般选择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如父母、好朋友、兄弟姐妹等)进行情绪分享。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情绪内容的领域的特殊性,选择特定职业的分享对象,如学校的老师、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等。

其次,要学会倾诉。当体验到情绪事件后,中小学生要学会适时适当、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小结及展望

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对中小学生社会关系的展开,对中小学生缩短人际距离,对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协调,对增加中小学生的人际自信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运用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谈话、游戏等各种方式,用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来指导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尽管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中的应用颇为广泛,但具体的应用方式还极为有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及实践中,应进一步拓展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中的应用方式,以及教师应用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指导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具体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俊才,卢家楣.情绪社会分享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16-821.

[2]Mesquita B,Emotions i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 contex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1):68-74.

[3]Strongman K T.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From everyday life to theory[M]. The Atrium,Southern Gate,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2003:186-187.

[4]Gable S L,Reis H T,Tmpett E A,et al.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J]. Journali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7(2):228-245.

[5]Zech E,Rime B,Nils F.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emotional recocery and interpersonal aspects[C]. In:P Philippot,R S Feldm an(Eds).The regulations of emoti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157-185.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黄石,435002)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中小学生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