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光美 石强
摘 要: 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着理念不够清晰、专业定位不太明确、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高和学生职业素质偏低等问题。该文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与思考,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基于新“三育人”人才培养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法。
关键词:三育人; 旅游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8-0193-04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吸取国外先进的国际高职教育理念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三位一体”合同式[1]、“三结合、三进阶”模式[2]、“S-ESE模式”[3]、“两深入、四融合”模式[4]、“前店后场、四业贯通”[5]等人才培养模式,尽管以上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名称不同,侧重点不一,归纳起来包含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本、以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重视企业和行业作用等理念,这也成为高职未来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顺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三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即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和协同育人。本文以深职院旅游管理“三育人”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为例,对我国高职旅游管理新“三育人”人才培养改革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一、新“三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当前全球应用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强调全方位育人和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传授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健康个性,更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康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和谐社会人”、“合格的职业人”。为此,就需要进行以“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具体来讲,“文化育人”针对社会转型期道德诚信缺失、思想教育成效衰微、重技能轻文化等问题,以“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通过建设校园育人文化、专业育人文化、课程育人文化、职场育人文化,倡导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品格和内在修养,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迫切要求。[6]
“复合育人”是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离职率高而就业质量低、专业对口率低的困境,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复合专业方向,复合课程设置,复合能力结构,复合资格证书,突破既有的教育教学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开展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
“协同育人”是为适应现代科技产业整合发展的新要求,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应用服务脱节等问题。协同育人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协同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在人才培养、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等“产学研用”各环节,进行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的合作育人模式。[7]深职院提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协同育人模式,协同育人针对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
“三育人”理念主要是在解决育人的根本问题上倡导文化育人,在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复合育人,在育人的体制改革上进行协同育人。“三育人”将人才培养的重心从“制器”转到“育人”,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倡导复合教育思想,更加关注人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脑手并用、学思并举、德业并进”的复合式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顺应了当前全球应用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高职旅游管理新“三育人”人才培养改革基本思路
(一)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旅游业出现了一种尴尬的现象:一方面旅游业迅猛发展,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大量的旅游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旅游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单一、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迁移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流失率较高等问题仍比较突出,我国高职旅游教育还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数字递增,而我国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人才在校生仅为43万多人,[8]另外,旅游人才的短缺不仅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中,一方面传统观光旅游要提升品质,需要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特色旅游开发、旅游物业管理等高素质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休闲度假旅游迅速崛起,生态旅游、温泉旅游、邮轮旅游、会展旅游、海洋旅游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这些新的旅游业态呼唤着新的旅游专业人才。[9]高职旅游管理类专门人才培养同产业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存在着不能紧跟行业发展、理念不清晰、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学生综合素质不强等问题。为此,通过新“三育人”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供需两旺的高职旅游人才新格局。
(二)基本思路
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通过文化育人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较高的内在修养和职业素质;通过复合育人深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一专多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推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德业俱臻”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具体来讲:
1.理清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高职教育首先要解决的课题,简单地来讲,就是解决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10]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职业的问题。所有教育的终极关怀都是人本身,其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1]高职教育坚持“学生为本”的理念,既培养“和谐的社会人”,也培育“合格的职业人”,两者不能偏废,这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培养“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专业培养的核心,通过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高人文素养、高专业技能、高应用能力和高技能创新能力。
2.明确专业定位
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被动性,专业定位既要立足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现实情况,也要对行业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判断力,适当研判今后一段时期人才需求,为此进行专业定位,培养供需两旺的人才需求格局。同时,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内部分工日趋细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旅游行业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定位要以区域经济和人才需求为依托,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本位,结合现有办学资源和条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要坚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坚持学生上岗能力和“一专多能”的职业迁徙能力培养并重,坚持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并重,将专业核心能力和特色能力相结合,培育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特色人才。
3.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姜大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宗旨[12],为此,高职旅游管理在设置课程时应坚持职业导向、复合能力、区域特色、动态变化、人本选择的原则。
“职业导向”是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道德、态度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开设“服务礼仪”、“团队建设能力训练”、“沟通与谈判”等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复合能力”是指课程设置要培养学生面向旅游行业岗位群的复合就业能力,如开设会展旅游、旅游物业管理等交叉学科课程;“区域特色”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应该针对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开设特色课程,以便于学生熟悉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征、旅游企业经营的基本状况等,增强职业竞争力。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名师出高徒”,要想培养出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人才,首先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对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来说,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是“名师”建设的重点,也是尽显高职旅游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关键。[13]因此,教师除有基本的学历外,也要拥有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都要定期深入到旅游企业,了解最新人才需求,同时促进自身提高业务水平。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与兄弟院校、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协同配合,建立“交互共享式”人才资源队伍。教师成为旅游部门、行业和企业的顾问和智囊,旅游行业经验丰富的精英骨干成为兼职教师,走进课堂,直接传授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组成一支集理论、实操、实战能力为一体的双师教学团队。
5.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优秀的思想品质、较高的文化素养、娴熟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社交能力和行为修养、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14]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占据首要位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从专业入学教育时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敬业爱岗和奉献精神,提倡诚实守信,树立主动服务意识,通过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职业养成教育课程,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育人体系,帮助学生尽早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理念。此外,还要大力建设校园专业文化和职场文化,为旅游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营造氛围和环境。校内实训室尽量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校园环境建设、规章制度制订等方面要将旅游行业的理念和标准融入其中,注重平时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形象、气质、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等的培育,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与人交际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走向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深职院旅游管理专业新“三育人”人才培养探索与反思
(一)新“三育人”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分析
1.文化育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深职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开展“校园文化”、“专业文化”、“课程文化“和“职场文化”等文化建设活动,培育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校园文化育人”主要包括建立志愿者文化、书院文化和心理健康文化建设,通过开设名家讲座和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一对一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积极参加深圳大运会志愿服务、深职义工等活动,培养自身的主动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素质型和专业型社团,学生通过参加烹饪美食协会、会展协会、影视协会、话剧社团等10多个协会活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等能力;专业和职场文化育人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院经常邀请旅游企业的骨干和精英走进校园,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企业文化论坛等形式,介绍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理念、品牌文化、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等,使学生加深对旅游行业和相关企业的认识;课程文化育人主要通过专业开设“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等公共素质课,以及“服务礼仪”、“团队效率建设”、“跨文化沟通”等专业人文素质课程,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2.复合育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院以复合专业、复合课程、复合能力、复合证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确定了三级能力结构19项核心能力30种职业素质,并融入到课程设置和教学中。通过对毕业生及人才需求的调查,针对旅游管理毕业生岗位集中在门店销售、旅行社计调、导游(国际领队)的人才需求情况,确定连锁经营管理或商务英语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拓展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和基础选择一个拓展专业,建立“旅游管理+商务英语(或连锁经营”)的双专业培养模式。复合课程指设置“23门主修课程+10门拓展课程” 、“11门专业必修课+9门专业选修课”的双选“课程超市”模式,学生可根据各自需求自主选择;开设岭南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符合区域和行业发展新需求的课程以及摄影基本技能实训、电工基本技能实训等5门实训课程,建立“知识+方法”双元融合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复合应用能力。学生可充分利用导游技术、旅行社运行、形体训练、烹饪、调酒、茶艺、前厅服务和客房等7家校内实训室和28家校外合作企业的职场平台;设立中(英)文导游证+助理会展商务师(或CEAC办公信息化应用专家证书复合证书模式,为学生量身打造通向职场的多张“名片”。
3.协同育人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
学院依托区域社会经济需求,成立了由深圳市旅游局、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和学院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了由11位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参与的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的协同育人和社会服务工作,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指导和支持;与深圳市旅游行业协会、深圳国旅等28家旅游行业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学生实训实习、人才交互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学院积极加强与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合作,积极承办深圳市导游技能大赛、深圳大运会培训,完成了广东省旅游局、深圳市旅游局、深圳市旅游协会委托的多项课题研究及咨询;与深圳市旅游协会合作,在校内建成深圳旅游培训中心,负责组织旅游行业各类专业岗位培训,为旅游系统培训各类人才,同时旅游专业学生可以直接在校内参与培训和考试获得导游资格证书,构建旅游人才培养的政校行企联盟。
(二)新“三育人”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及思考
通过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的“三育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全面提高,近三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1个国际奖项,6个国家级奖项、5个省级奖项,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达到100%,2012届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8.2%,麦可思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对专业满意度100%, 96%旅游企业有继续招聘本专业学生意向。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此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为深圳旅游行业培训35000人次,培训兄弟院校1000多名师资队伍;承担企业横向课题经费280多万,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深职院旅游专业实践证明,新“三育人”培养模式对解决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是,在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文化育人中的校园职场仿真与企业真实环境差异,复合培养中“一专”与“多能”关系、主干专业与复合专业有效衔接,协同育人中各方合作动力和利益协调等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来说,如何结合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解决好“三育人”人才培养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培育社会所需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人才,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冯桂军,黄金火.高职高专“三位一体”合同式人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0(5): 107~109.
[2]韩承辉,刘海霞.“三结合、三进阶”高职人培养模式的探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8~10.
[3]顾名宇.“SES”: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102~104.
[4]杨百梅,白坤海.“两深入、四融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 88~90.
[5]张林龙,王春模,刘华.“前店后场、四业融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4): 38~40.
[6]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三育人”模式[EB/OL].(2013-06-19)[2013-10-11]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3-06/19/c_116208626.htm.
[7]刘明生,王玲.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剖析[J].职教论坛,2013(21): 19~24.
[8]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摘要)[EB/OL].中国高职高专网(2010-05-27)[2013-10-11]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0052700023&cata_id=N123.
[9]新旅游业态呼唤新型旅游专业人才 —访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副司长余昌国[N].中国教育报,2013-05-07(05).
[10]赵中立,徐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1]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2]心系职教发展,力促校企合作——来自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列研讨会[N].中国教育报,2013-04-28(04).
[13]周江林.旅游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 51~52.
[14]李梅,项桂芳,彭花燕.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16~18.
〖BFQB〗责任编辑 朱守锂 特约编辑 梁定宽